分享到家長圈,孩子和家長都會感激你一生

今天我帶著複雜的心情給大家強烈推薦一篇美國《The Huffington Post》(《赫芬頓郵報》,是美國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新聞網站)上的文章:

我最希望給孩子的10個性格特徵。

分享到家長圈,孩子和家長都會感激你一生

為什麼我會心情複雜?

我們知道性格就像習慣一樣,習慣成自然,早期兒童的成長,與培養者的關係極大。“好的性格就好比水泥柱中的鋼筋鐵骨,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支柱”它是一種長期積累的過程。

我們的父母們常是習慣絞盡腦汁為孩子準備、提供各種充足的條件,為了孩子從幼兒園就能上一個好的學校,即便勒緊褲腰帶也要買“學區房”、“找最好的老師”、“報很多特色班”、“孩子出國留學自己陪著打工”。

分享到家長圈,孩子和家長都會感激你一生

也許我們的孩子有很多先進的知識理論,但他們是否真的有很好的工作能力?會不會受大家歡迎,交到很多好朋友?遇到問題有合理的解決思路嗎?能獨立生活,心理健康嗎?等等問題,也許你沒有想過這些都是我們父母可以以及必須提前告訴、教會他們的。

我曾經看過一篇報道,大概是這樣講的:“等有一天,科技發展到足夠的高度,人類所有的知識理論都可以裝到芯片嵌進我們的大腦裡,需要的時候便自動提取。”暫且不管這能否實現,從另一個角度想它告訴我們“這些可見的能學到的知識不過是一種工具”。我忍不住思考:我們真的決定在孩子寶貴的十幾二十年裡只學習這樣一種工具嗎?我們所公認的成功人士他們用到更多的是什麼?

分享到家長圈,孩子和家長都會感激你一生

除了大家所熟悉的熱愛閱讀、堅持不斷的學習、努力工作這三點,下面著重給大家分享一下以下七點:

懂得如何領導,更懂得如何跟隨

《赫芬頓郵報》:大家都想成為一個領導者,但實際上,我們的團隊裡往往是領袖太多而追隨者太少,我相信,一個人知道什麼時候領導和什麼時候追隨是極其重要的事,我希望孩子能明白這兩者的區別,並在不同狀況下扮演好這兩種角色。

我們都希望自己是個領導者,孩子更是如此。在家裡孩子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一起護擁著,如小皇帝般呼之則來揮之則去。但殊不知一個好的領導者,首先是一個好的跟隨者。好的領導知人善任,好的跟隨重在態度與執行力。如果孩子從小就形成了不能追隨或服從別人的思維,那未來他將用行動告訴所有人:跟隨別人是不好的。

例如:父母善於領導,孩子便樂於服從。在家庭中,父母不能叫孩子去看書,而自己大看電視;如果父母能以身作則,常陪孩子一起主動探索問題,那孩子也會養成愛動腦筋的好習慣。

分享到家長圈,孩子和家長都會感激你一生

冷靜面對風險

《赫芬頓郵報》:風險管理是成年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所以無論是爬樹還是跳下操場,我都希望通過讓孩子監控自己的冒險(當然,年齡要適當)來學會這項人生技能,以至於知道將來如何購買保險、創業、投資房地產等等。

擁抱挫折與失敗

《赫芬頓郵報》:我希望孩子能去擁抱失敗,把它當作一個學習的機會,併為失敗的他提供一個安全的,能得到鼓勵的地方。

風險?挫折?聽到這些就已經不由得為孩子擔心起來。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家裡的每個大人總希望能竭盡自己所能,為孩子鋪墊一條平坦的大路,沒有崎嶇,不會摔跤。

“自古雄才多磨難”,這是人們總結中外古今許多英雄成才經歷後得出的結論。越是沒有經歷過挫折,長大後的生活應變能力就會越差,從小無微不至的呵護,反倒可能成為未來的隱患。推薦大家去看這本書:《巨人的心靈磨難》,這是講述近百位名人的成長曆程的一本書,同時也給我們深刻的啟示:人生是苦的。經歷風險與挫折才能培養孩子堅韌的毅力。

孩子的安全意識要遠超出我們的想象,就像孩子剛開始學走路一樣,他們總會小心翼翼地一步步試探;日本有名的“甜甜圈幼兒園”不僅留給孩子自由奔跑的左右空間,更留有與外界接觸的開闊空間;德國的華德福則直接開在有水塘、小山丘的森林公園。

孩子需要在風險與挫折中學會評估與規避、管理的方法,鼓勵他們去嘗試,小時候的失敗是為了長大後的成功,這是將是他們受用一生的財富。

分享到家長圈,孩子和家長都會感激你一生

獨立生活的能力和信心

《赫芬頓郵報》:我想讓孩子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和信心,讓他可以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做出選擇,而不是受限於自己的恐懼和不安全感。

美國心理學家曾對1500位兒童進行長期追蹤觀察,30年後發現20%的人沒有取得什麼成就。與其中成就最大的20%的人對比,發現最顯著的差異並不在智力方面,而在於個性品質不同。成就卓越者都是有自信、堅強毅力、獨立性和勇往直前等個性品質的人。可見, 孩子的獨立品格與自信對成長和成材是何等重要。

我們的手只有那麼長,孩子小可以每天守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可他們總有離開我們的一天,因此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自信與獨立性。

要給孩子更多的自由。事事都是爸爸媽媽說了算,就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主動性;孩子想做的事,只要沒有發生意外的可能,就放手讓他去做;安排孩子自己出去找小朋友玩,遊戲完後再接他回來,以後就讓他自己去聯絡,選擇夥伴。回家以後,可以表揚他、鼓勵他更是建立自信的一個重要環節。

不要過分寵孩子,什麼都替孩子包辦替代。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自己吃飯 ,自己洗臉,穿脫衣服,開關電視機、錄音機等。這樣,孩子嘗試獨立做事,就會覺得自己幹什麼都能行,獨立性、自信心自然會大大增強。

分享到家長圈,孩子和家長都會感激你一生

實踐自律而非他律

《赫芬頓郵報》我故意用“實踐”這個詞,而不只是教我的孩子自律。因為我相信自律不是一個靜態的性格特質,需要在每天的選擇中去堅持。

著名的管理學家彼得?杜拉克(PeterDruke­r)指出,“未來的歷史學家會說,這個世紀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術或網絡的革新,而是人類生 存狀況的重大改變。

在這個世紀裡,人將擁有更多的選擇,他們必須積極地管理自己。

李開復在接受《商業週刊》的獨家專訪是說到:我小時候記得最清楚的事,是我五歲的時候,告訴父母親說我不想讀幼兒園了,大部分的父母親可能會說“好呀,好呀,我認為你應該繼續讀。”或“不,不,不,你不該再讀了”。但我的父母就是把這個決定交到我的手上。

他們一方面告訴我說,你去讀的話,可能是全班最小的學生,與你同齡的人在一起,有什麼不好呢?另一方面也告訴我,當然,你要去讀也可以,我認為你可以學得更快,成長得更好,還告訴我如果考試過了就可以讀。講清楚事情的利弊,讓我決定。

分享到家長圈,孩子和家長都會感激你一生

擁有善良與慷慨的美德

《赫芬頓郵報》:無需多言,我們都知道,這與一個人是否擁有幸福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案例:一天午飯,小朋友正在用餐,小炎小朋友突然要大便,在急匆匆跑去小便的路上不小心自己絆了一跤,面對突如其來的這一跤,小炎又急又難為情頓時臉一紅,眼睛一閉,“嗚嗚”的哭了起來,眼淚只不住的流出來了。“哈!哈哈!哈哈哈!”小杰小朋友剛好看到這一幕,發出了這“銅玲般”的笑聲,接著所有的小朋友都鬨然大笑起來。

“聰明是一種天賦,而善良是一種選擇。”既然是一種選擇,就需要培養,可別指望孩子自動就長成那樣了,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Richard Weissbourd就說,“學會關心他人,和掌握一項運動技能或是一門樂器一樣,需要練習,不論是幫助同學完成作業還是完成一項班級工作,都能讓關愛他人變成一種習慣。”

善良與慷慨的培養不是說給孩子聽的,而是要做出來:待人接物溫和大方;遇事不一味指責;懂得體諒他人難處;在電梯上左立右行等等。

有自己的價值觀和信念

《赫芬頓郵報》:也許我的孩子長大後和我有不一樣的價值觀和信念,但最起碼,我可以教他們試著去活出一套信念和原則。

什麼是價值觀?簡單的說,就是一個人對人生、事物的看法或評價。因為每個人先天特質不同,再加上後天受家庭、社會,甚至時代、文化的影響,對於生活中各種人事物應該如何安排比較恰當,自然也會有不同的觀念和看法。

父母只是孩子的行為標準參考而非決定,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許並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標準,允許孩子有自己的個性自己正確的價值觀,成為一個兼有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人。

分享到家長圈,孩子和家長都會感激你一生

最後強調一點孩子性格的培養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我們長期堅持正確的教育方法才能養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