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才周瑜在歷史上為何屢遭貶低?

英才周瑜在歷史上為何屢遭貶低?

在史書《三國志》裡,陳壽對於周瑜的評價很高,多次以“英雋異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韜略萬人之英”盛讚之,並評價其:政治上高瞻遠矚,忠心耿耿;軍事上“膽略兼人”,智勇雙全;人格修養上,“性度恢廊”,情趣高雅。

英才周瑜在歷史上為何屢遭貶低?

《三國志》記載,周瑜舉賢薦能可比鮑叔;折節為國可比藺相如;謙禮忠君無人能比。雅量高致,氣度恢弘。孫策初亡,孫權“是時權位為將軍,諸將賓客為禮尚簡,而瑜獨先盡敬,便執臣節。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惟與程普不睦。”周瑜對比自己年幼的孫權極為恭敬,因此有“性度恢廓”評語,僅與程普不和,但他折節下交,終令程普歎服。與人相交時如飲醇酒,典故就出自程普與周瑜交往的感受。

英才周瑜在歷史上為何屢遭貶低?

如此一個剛柔相濟的文武宏才,到了後世,周瑜的形象卻開始不斷地變異,甚至最後在民間變得面目全非。此後數百年,蜀魏正統之爭紛紛揚揚。到了唐朝,正統之爭開始出現在唐詩中。首先是杜甫,對蜀漢的諸葛亮極為推崇。再就是杜牧,這位詩人不加掩飾地調侃周瑜,歷史在文學中開始出現偏差,“東風不予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英才周瑜在歷史上為何屢遭貶低?

之後,羅貫中著的《三國演義》的出現,徹底把周瑜的形象釘在了自相矛盾的演義標準上。一方面,它肯定周瑜結交孫策,開拓江東,定建霸業;舉薦魯肅,納降甘寧,舉賢任能;最後火攻破敵,建立不朽功勳。而另一面,當遇到劉備集團的中心人物,周瑜又不得不退一射之地。這一切,在那句“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嘆中彷彿達到了極點。

英才周瑜在歷史上為何屢遭貶低?

正史上週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