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走高考獨木橋,00後是真正全球化的一代

不走高考獨木橋,00後是真正全球化的一代

00後門走上了一條“非標轉化”教育之路。

過去10年,赴美國讀高中的中國學生增長了500倍;如今,中國大陸託福成績超過110分的學生爆滿。英美頂尖學校最看重學生強烈的自我意識,創新精神,和未來改變世界的“潛力”。為了能被國外,特別是美國頂尖高中錄取,中國孩子們現在必須通過強有力的“軟實力”讓自己勝出,比如,體育、特長、領導力、溝通力、獨立思考等。

不少00後接受的教育,不再以單純的成績為錄取標準,而是更強調他們作為未來世界或者行業領導者必須具備的綜合素質。當然,受限於過去的知識,這代留學生的父母對海外教育瞭解“碎片化”,在教育方式上往往與他們選擇的教育配置不吻合,這讓很多孩子依然欠缺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但無論怎樣,作為真正全球化的一代,00後們的未來依然可期。

18歲的上海學生Koki今年將離開中國,到海外讀大學。他是互聯網原住民,13歲開過淘寶網店,能講五國語言,去過兩個國家住宿交換,還曾代表中國學生在美國卓越的學術十項全能(USAD)大賽中獲銀獎,並組織中國學生參賽。但他放棄了報考美國常青藤名校,而是選擇了位於中東的紐約大學阿布扎比分校,學校提供220萬元的獎學金,鼓勵全世界優秀人才報考。

問他為什麼選擇這所“小眾學校”?Koki說:他決定未來做一名企業家,自己創業做項目。而紐約大學阿布扎比分校不僅提供了創業基金,而且裡面很多學生都是創新者,不走傳統的投行或諮詢公司路線。

立志做創業者,Koki需要搭建自己的團隊,讓企業實現從0到1的成長。他說,走這條路必須找到一批志同道合的夥伴;而在緊密的、有創新氣氛的學校,更容易找到這樣的夥伴。

1、優秀中國學生的增加,讓美國頂尖高中應接不暇

不走高考獨木橋,00後是真正全球化的一代

Koki的成熟和決策力,讓在場的成年人刮目相看。當他走過來跟你自信且彬彬有禮地握手時,你會覺得他就是一個可以信賴的合作伙伴,而不是一名18歲的高中生。類似Koki這樣的孩子,在00後群體裡並不少見。

他們從3、4歲開始,就被父母帶到全球各地旅行、參加夏令營(太空、藝術、機器人等)、一個人體驗寄宿生活;他們就讀的雙語學校,往往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精神,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美國私立高中的一名招生官曾感嘆:這些中國學生走過的地方,比他還要多。

正因為來自中國的優秀學生逐年增加,讓美國私立高中應接不暇,他們不得不提高招生門檻。近兩年,很多留學顧問機構都用“競爭慘烈”來形容中國學生的爬藤路。

所謂“爬藤”,指的是以美國常青藤大學為目標的留學之路。有的孩子直接從中國大陸申請美國的大學,而另一些孩子選擇了在初、高中階段到國外寄宿或走讀中學讀書,早走一步,避開中國區的競爭大潮。

留學行業的從業者說:早幾年,那些13、14歲的中國孩子們的託福成績只要90多分,就可以錄取到很不錯的美國私立高中。

而現在,來自中國大陸,託福成績超過110分的學生爆滿,以致於孩子們必須通過強有力的“軟實力”讓自己勝出,包括:體育比賽、個人特長、成熟度、獨立思考、領導力、溝通能力等。託福成績110分是什麼概念?它曾經是清華、北大學生報考美國頂尖研究生院的英文成績。

在3月份剛剛過去的美國私立高中放榜日,家長們發現,一些排名靠前的私立高中的中國申請者超過700人,而錄取人數還不到五個,比哈佛還難考。《第一財經日報》報道稱,過去10年,赴美國讀高中的中國學生增長了500倍。

不走高考獨木橋,00後是真正全球化的一代

2、00後們的,“非標準化”教育之路

不走高考獨木橋,00後是真正全球化的一代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英語優異,全面開花的中國孩子,他們從小接受了什麼樣的教育?從最終的升學考試來看,這些走向國際的孩子必須儘早習慣一條“非標準化考試”的道路。

這條路與“標準化”高考的最大區別是:它不僅僅以學生們的學術成績為錄取標準,而是更強調孩子們作為未來的世界或者行業領導者必須具備的綜合素質:自我認知、創新、領導與溝通、興趣專注與跨界、時間管理等能力。

在上海和北京,越來越多的教育機構抓到這樣的趨勢,研發了學術以外的多種教育產品,比如給6、7歲小孩的自我認知課程,啟發他們思考“我是誰”;8歲孩子上的全英文辯論課,引導他們思考世界問題;專注STEM科學教育、以激發和發展孩子興趣為目標的各種機器人、太空、人工智能語言等課程;還有國內外的夏令營,往往提前半年就已經報滿了;以及馬術、冰球、高爾夫等10年前不常見到的運動俱樂部,孩子們從小學開始全球參加比賽,結交各國隊友,有的孩子14歲就收到美國頂尖名校“體育特長”的預錄取。

不走高考獨木橋,00後是真正全球化的一代

15歲的Athena是今年申請美國高中的一名中國學生。她形容標準化和非標準化考試最大的區別是:“備戰國內的中考好像被一根小針戳了一下,挺疼的;然而,備戰美國私立高中的申請就好像被無數小針戳了很多次,那種辛苦不是中考能比的。”

在一年的時間裡,她飛躍大洋訪問學校、備戰託福、參加一個個學校的面試、深挖自己優勢、練習用三句話讓別人記住自己、以及確保體能優異,能適應美國高中競爭性的體育課程。

在這個過程中,她更明確自己是誰、喜歡什麼、未來想要做什麼。她說:“好像從一個小女孩,成長為一名女人,不再需要家長督促學習,而是主動規劃時間,學會了時間管理,可以同時做成很多事情。”

那麼,這些中國孩子與發達國家的同齡人相比,有什麼區別?

首先可以肯定的說,絕大多數中國學生的父母十分在意孩子的中文學習,他們表示希望孩子們成為“中國靈魂、世界眼光”的中國孩子,有自己的根,不希望他們長期留在國外,親子分離。

其次,這一代中國家長更有能力對孩子的教育進行投入。根據匯豐銀行2017年的調查,全球教育支出榜單上,中國香港排在第一位,其次是沙特阿拉伯、新加坡、美國、中國臺灣和中國大陸。中國大陸與美國家長的教育投入相差無幾,高於歐洲國家。一些生活在歐洲、澳洲和加拿大的中國父母們多次表示深深的壓力。每當她們回國探親,看到國內中產家庭給孩子的教育配置,覺得自己的孩子與他們“無法競爭”。

3、家庭教育和家長思路的一致性,比頂尖學校更重要

不走高考獨木橋,00後是真正全球化的一代

但問題仍然存在。首先,這一代小留學生的父母,大部分並沒有長期的國際生活經驗,對海外教育模式的瞭解“碎片化”,在教育方式上往往與他們選擇的教育配置不吻合。

舉例來說:很多父母習慣了包辦孩子的生活,子女只要學習好、興趣班不耽誤、成績優異即可;然而,英美的學校並不買賬,他們不希望錄取一個成績滿分的孩子,而是更注重孩子的獨立性、主動性、對學習和興趣的熱情、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等。

一些彈了10年鋼琴,卻說不清楚“我要什麼”和“為什麼學琴”的孩子,直接收到了拒信;而有的孩子玩機器人、愛好燒菜,沒拿過什麼獎,反而得到了頂尖大學、中學的錄取,學校看重他們強烈的自我意識,善於創新,更具備未來改變世界的“潛力”。

其次,國內的雙語學校歷史比不上英美的百年老校,教育的實驗性更強,教學成果有待時間檢驗。於是,很多家長雖然堅定走國際化路線,然而他們對學校仍缺乏信任,給孩子頻繁的轉學、更換教育體系、在校外超前補課等。家長們的“不淡定”,讓孩子們的生活像打仗一樣,更加辛苦。

實際上,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教育”,任何體系都有利弊,家庭教育和家長思路的一致性,往往比一所頂尖學校,更加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