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有个小村庄,五百年来无一人做官,原来跟数百年前一人有关

在如今山东青岛莱西市孙受镇有个普通的小村庄,名叫沈家庄村,全村不到200户人家。可就是这么个小村庄,自从恢复高考以来,先后有200多人考上大学,被当地称为“秀才村”。可令人奇怪的是,这么多人才中,竟没一个当官的。

这究竟是沈家庄村的人没有官运?还是另有隐情呢?据知情人透露,这其实跟几百年前的一个人有关。他就是民族英雄沈迅。

青岛有个小村庄,五百年来无一人做官,原来跟数百年前一人有关

沈迅,祖籍蓬莱,其祖父沈梦麟于明朝万历年间在现莱西市孙受镇我乐村读书,遂定居于此。到沈迅时,他又从我乐村迁了出来重新建村,于是便有了沈家庄。这就是莱西沈姓的来源,现在莱西沈氏后人主要还居住在孙受镇孙受一村、孙受二村、沈家庄、前我乐村等。

公元1624年,沈迅中得举人,1631年中得进士,历任新城县知县、蠡县知县、刑部主事、方司正副郎、兵部给事中。后因保荐高斗光为凤阳总督不当,被降为了南京国子监博士,沈迅也因此辞官回家休养。关于他在政界的表现,我们可以通过四个人来简单了解下。

青岛有个小村庄,五百年来无一人做官,原来跟数百年前一人有关

第一位,崇祯皇帝最为信任的大臣杨嗣昌。

沈迅和他的关系非常好,杨嗣昌曾向崇祯皇帝举荐过他说:“迅才十倍于臣,且知兵机。可用为兵部尚书。”可见对其才能十分推崇。但当时沈迅不过是兵科职方司郎中,若骤然提拔的话,肯定会遭到把持朝政的东林党人的反对。所以崇祯只好说:“迅诚才,未可遂大用。”于是,任命沈迅为兵科给事中。

正因为他们关系好,所以也给沈迅带来了不少的麻烦。

当时吏部官员戴澳,弹劾嘉兴理刑推官文德翼贪赃枉法。这文德翼是有名的东林党人,于是有人就劝他说:“你和杨嗣昌交好,东林党人十分忌恨你,他们把持舆论,你的名声也因此日渐败坏。现在文德翼被弹劾,对你来说是个机会。不如你上疏保他,东林党人必定十分感激你,你的名声就会好起来。”沈迅采纳了这个建议。

不久后,东林党反击,戴澳被免职,而沈迅无事。

青岛有个小村庄,五百年来无一人做官,原来跟数百年前一人有关

第二位名叫王万象,官至顺天府尹(正三品)。

当时登莱巡抚空缺,王万象便向朝廷推荐了兵备道郑二阳担任此职。沈迅上疏参劾王万象把持朝政。崇祯大怒,将王万象革了职。据《明史》的记载,沈迅是因为在考核选拔官员时被王万象所压制,这才弹劾的他。

第三位名叫陈新甲。

陈新甲和沈迅一样,也曾受过杨嗣昌的重用,他们的才能和心术都是非的相似。但他们政见不和,尤其是在对清军是战还是和的问题上,沈迅坚持战,陈新甲则主张和。

后来,陈新甲议和失败,沈迅快速补刀,极力抨击陈新甲的过失,可没曾想却挨了崇祯皇帝的批:“假如你是陈新甲,怕还不如他。”搞得沈迅很是惭愧地退了出来。

青岛有个小村庄,五百年来无一人做官,原来跟数百年前一人有关

第四位名叫高斗光,官至兵部右侍郎,兼南京都察院副都御史,总督凤阳。

据《明史》的记载,沈迅正是因为保举高斗光为凤阳总督不当(崇祯十五年六月,凤阳总督高斗光、安庆巡抚邓二阳连失五城),这才被降为南京国子监博士,这才辞官回的老家莱西。

后来,崇祯皇帝又想起了沈迅来,说:“沈迅在朝中批驳议论陈新甲,朕还记得,可以恢复原官。”但沈迅还没有赴任,京城就沦陷了。

如果说只是这样一份简历的话,沈迅是不会在历史上留下任何影响力的,他的人生巅峰出现在辞官回家休养的这段时间内。我们接着来看。

青岛有个小村庄,五百年来无一人做官,原来跟数百年前一人有关

公元1643年,清军攻陷莱阳后分兵攻打孙受,沈迅和弟弟沈迓率众筑寨拒敌,激战三天三夜,击退了清兵,使得孙受得以暂时避免了清军的蹂躏。

一年后,清廷颁布了剃发令,沈迅率众坚守,誓死不剃发投降。知府上报京师,说沈迅屯兵聚粮,意欲谋反。当时王万象已经投降了清朝,前面我们说过他曾被沈迅弹劾过,所以力主攻打沈迅。

公元1647年,清廷命防抚朱国柱率清兵300人,降清汉兵3000人围攻孙受寨,沈迅据寨与清兵激战三日后,箭矢弹药尽,沈迅见大势已去,不禁仰天长叹。他的母亲说:“我全家报国的时候到了,不要因我而分心。”沈迅跪在母亲面前:“以前实在不忍心将困境如实相告,所以为此而忧心。”于是趁夜派弟弟沈迓携子突围,以图再举。

沈迅的母亲及全家妇女悬梁自尽,沈迅焚烧完亲人尸体后,身着礼服向北朝拜,接着投火自焚。全家有27口人为国殉难。

青岛有个小村庄,五百年来无一人做官,原来跟数百年前一人有关

据说,在就义之前,沈迅书写符咒一张焚之,叹曰:“沈门子弟五百年不许做官!”

看到这里,莱西沈氏家族无人做官的谜底也就揭开了,都是因为祖先的遗训。除了在政界的表现外,沈迅也是学识渊博、文采出众,写有不少的著作,可惜大多都在战火中毁于一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