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人前強顏歡笑恭維討好,可憐人後獨自苦惱暗諷自嘲!

你必須很喜歡和自己做伴。

好處是:你不必為了順從別人或討好別人而扭曲自己。

——費里尼

習慣人前強顏歡笑恭維討好,可憐人後獨自苦惱暗諷自嘲!

文丨舊故麻袋

當7歲成名的蔣方舟,站在奇葩大會的舞臺上自曝自己的“討好型人格”以及因為該人格對生活產生的一系列困擾、反思時,我有被她的真誠戳中。

習慣人前強顏歡笑恭維討好,可憐人後獨自苦惱暗諷自嘲!

她沒有分享話題更有爆點的幼年成名,亦沒有分享關於名人這一標籤下的人生有何感受,而是切切實實分享了自己不經意間發現的性格缺陷。

她坦承形成“討好型人格”的根本原因在於,她不會去和任何人產生任何衝突。親人如此、朋友如此、同事如此,甚至連兩性交往的親密關係中也是,她儘量收起自己真實的情緒,一味去討好,害怕起衝突,更害怕自己讓別人不高興。

習慣人前強顏歡笑恭維討好,可憐人後獨自苦惱暗諷自嘲!

這不是一種處事的圓滑,而是日常交際的一種缺陷,嚴重到過於注意別人的反應,迎合他人期待,沒有原則和底線,寧可自己獨自消化因為不愉快而引起的情緒反應,也不願表達出來。

看著看著,猛然發覺自己也是這樣的人,真的扎心了!

學生時期,在學校,我儘量做到平易近人,沒有特別交集的同學,更要在他們面前做出友好的狀態,我不願肆意的和人爭辯,即便是真的觀點有差,或者看法不同,我都儘可能讓自己做到接受,即便對方的觀點早就讓我沒了興趣。對老師也是言聽計從,從來都不敢違逆,也不敢做什麼出格之事,所以我從小到大,幾乎是一個沒有故事的女同學,小學到高中,再到大學,我真正和同學發生衝突的事件絕對不超過一隻手。

畢業了到職場環境裡就愈發嚴重了,一開始對工作還是有衝勁和願景,但隨著適應工作崗位的千篇一律,我逐漸又變成“討好型人格”,上司說什麼就是什麼,附和就對了,因為明白即使我有自己的想法,表述出來後被認可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就會埋在肚子裡不說。同事之間議事,我也保持中立態度,偶爾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大多數時候就是順著他們的意思走。

記得有一次,工作讓我產生了些許鬱念,原因就是總經理的種種觀點我實在不敢苟同,據理力爭後,總經理表示這是個權利說了算的時代,所以他怎麼說,我就該怎麼做。那一瞬間,我氣炸了,眼睛都快冒出火來了,可我還是把話嚥了下去,本能地逃避一切可能跟別人引起衝突的機會,腦海中演繹了無數遍的摔杯子走人,最後還是主動道歉,選擇妥協。

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對自己開始不確定和自嘲,三觀受到了打擊,心裡非常不舒服,沒有發洩的出口,開始對工作自我否定,對生活充滿厭倦。因為太害怕得罪別人,就變成了同事口中的“軟柿子”,我以為只要做的足夠好,別人就會肯定我、關注我,但事實是,你怎麼做是一回事兒,別人怎麼看又是另一會事兒,你不可能在中間找到正比關係,更不可能找到比較值。

後來我選擇了辭職,因為實在受不了每天的焦躁不安,我開始自己遊走在城市的周邊,看電視電影消磨時間,放空了一段時間,期間不與任何人交流,儘量把注意力放在快樂的事情上。

我開始正視自己曾經的怯懦,反省自己對別人的討好。

蔣方舟在分享時,有一點讓我觸動很深,她說她去年終於罵人了,第一次罵人,她給好朋友打電話開心地,激動地說我罵人了。那一刻,她釋然了,覺得沒必要放低姿態去迎合別人,她找到了自己。

習慣人前強顏歡笑恭維討好,可憐人後獨自苦惱暗諷自嘲!

我似乎也在後來成長的中重生,完成了自己為自己設下的救贖。

所以,請不要怠慢自己,不去揮霍信任,不討好,不盲從,不做道德上的英雄。因為在這個世界上,哪怕孤身一人,也不需要放下尊嚴去討好任何人!

習慣人前強顏歡笑恭維討好,可憐人後獨自苦惱暗諷自嘲!

說自己想說的話,做自己開心的事,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讓其他的種種,玩蛋去吧!

習慣人前強顏歡笑恭維討好,可憐人後獨自苦惱暗諷自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