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氏政經說系列——全球經濟增長陷阱

全球經濟概覽

放眼環球,縱覽千古,全球經濟增長此起彼伏,自由貿易時代疊加互聯網技術浪潮,人類社會第一次同步進入蓬勃發展的美好前程。供給端,全球國家各自分工合作,能源與原材料、技術研發、生產製造與營銷支持等流程基於相對優勢合理安排。需求端,全球消費者消費偏好集變得高度一致化,奢侈品與平價品和諧共存,官方與民間雙向交流愈加頻繁,恍若共處地球村。而發達資訊更讓全球居民同此涼熱,普世價值觀一定程度上被接納。全球經濟這艘巨舟彷彿駛入風浪不興的太平洋,但百年一遇金融危機打破了這一進程,潛在問題凸顯,經濟管理失措。時至今日,美國經濟這邊風景獨好,正逐步退出寬鬆貨幣政策,歐洲與日本經濟仍依靠強刺激,發展中國家經濟艱難轉型。至此,全球經濟增速連下臺階,中低速成為新常態,甚至陷入停滯甚至衰退的狀態。

全球經濟診脈

全球經濟增長動力彷彿一夜間消失不見,以前增長模式究竟哪裡出錯,未來增長潛力究竟尚存幾何。關鍵契機就那麼幾個,比如政治方面,戰後重建或者亂後重治便是最好創造需求的例證。又如技術方面,如未來技術改進方向以及商業化落地程度雖然總體上難以預期,但現代政府愈加意識到科技生產力,通過保護專利制度或者技術贊助等政策鼓勵技術開發,一定程度上也有助於技術更新迭代。或者如需求方面,全球消費升級換代力量也在惠及頭部企業或創新企業,人類欲求更完美更具性價比的消費體驗。契機一旦錯過,便只能等待時機。而且,契機往往不能人為創造,而是無意間因緣機遇所生髮結果。

概而言之,全球經濟增長基本受益於自由貿易,不管是能源與材料,還是生產流程或技術交流。全球經濟一體化實質上是全球生產要素遵循相對優勢自由流動進行配置。特別隨著體量巨大的發展中經濟體加入,如人口眾多的中印兩國,全球貿易量成倍增長,最後形成專門原材料出口國、初等加工國、高端消費國等基本角色。只要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市場化機制會自在定價,利益分配格局穩如泰山。但正如馬克思早已看出,市場經濟的基本矛盾還是產出極度豐富與不平衡居民購買力不匹配。至於產出為什麼趨於極度豐富,如加爾佈雷斯所謂豐裕社會,乃在於資本利潤機制超常發揮,在於海量經濟個體一定程度上盲目決策,一哄而上往往造成生產過剩。至於購買力為什麼不平衡,也在於贏者通吃的市場分配法則,富者愈富窮者愈窮。更令人沮喪的是,不平等現象往往很難通過市場或政治方式得以完美解決,因為每一種解決方法都會產生不可名狀的後遺症,如市場無情或政治有間。即使極度鼓勵消費信貸,即使極度豐厚國家福利,全社會消費潛力亦有限。即使把居民債務全部轉至政府身上,即使政府再通過貨幣超發轉至居民身上,兜來轉去,甚至讓全世界人民買賬,無端惹起貿易爭端,背後實質更多是社會財富轉移與再分配。這等行為背後往往流於短期政治化,以鄰為壑的本土主義長期內難得人心,可謂自毀汝萬里長城。

全球經濟聯繫越緊密,風險越難於分散,一旦某環節出錯,容易招致全盤皆輸。畢竟各國難以獨善其身,試想完全封閉世界貿易,停止一切對外經濟活動,小國或產業基礎較差的大國將成為第一批挨不住的國家。而產業鏈完備的大國或許可獨撐一時,效率也是要打很大折扣,可能一個小螺絲都要自己動手去生產,甚至連吃飽吃好都是一個問題。瞬間全人類可倒退至原始社會,互不交流並充滿敵意。即使如此,當前全球經濟增長陷阱仍不會消失。能源與材料充足問題尚在其次,因此這類國家談判力量也是最弱的,只能將大多數國民命運交付與神秘莫測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而誰來生產問題就比較重要,如果初等加工國不樂意繼續處於低端位置,要自我升級,那麼是否可以順利轉移至他國或者機器人是否可以完美替代生產工人,全球最基礎性生產供應體系是否會癱瘓。至於誰來消費問題就更為複雜,尤其是在按勞分配的市場經濟裡,或者誰才有消費能力,肯定不能僅靠富裕或赤貧階層,只能寄希望於廣大中產階層。至於世界中產階層債務負擔幾何以及償債能力若何,或者國家自身債務負擔幾何以及補貼能力與意願若何,皆是未知數。不過發達國家居民與國家基本透支各自信用以支撐擴張性消費,以匹配海量市場供應,倒是其企業債務得以在企業主理性決策下保持在合理水平,畢竟上百年市場薰陶會讓企業主變得理性。至於國家政治本就無所謂理性,而居民消費更易於從眾超前消費。

國家經濟堪憂

雖然全球經濟增長乏力,但是不同國家還是面臨不同結構性難題。首先,能源與材料出口國尚處於經濟發展初級階段,國內工業製造體系不完備。若不能及時利用大宗商品價格上升週期,強化進口替代戰略,完善製造業體系,面臨大宗商品價格下行週期,難免產出與消費同步銳減。若不能實現節用資本,還大肆舉借外債,則同時將面臨外匯儲備銳減、匯率崩潰與外債違約等世界末日現象般悲慘後果。對內投資與消費銳減,財政收入大減,為刺激經濟拼命實施貨幣貶值政策,通脹高企;對外資本外流,外儲減少,匯率飆升,此時國家似乎進入進退維谷的境地,動彈不得,唯讓時間來消化惡果。其次,初等加工製造國同理處於經濟發展初級階段,但所幸尚有較為完備的工業製造體系。其風險來源主要為外貿需求萎縮以及國內資產泡沫。無疑外貿對初等加工出口國尤其重要,因為本國需求尚在培育期,不具備相應消費能力,只能靠外貿收入進行繼續投資。此外,由於外匯儲備具有派生貨幣內在屬性,本國貨幣供給增速將遠遠大於產出,隨之出現投資無效率以及金融系統超槓桿等現象。最後,高端消費國佔據了全球產業鏈最高點,研發設計與營銷銷售技能雙雙煥發光輝,可貿易產業工資遠遠大於非貿易產業,暴富階層開始進行炫耀式消費,在原本盛行消費主義拜物教基礎上火上澆油。如此一來,平民中產階層嫉妒之心被激發,紛紛要求國家揹負保障生活質量負擔,雖然其自身債務也已經封頂。最後要麼福利主義盛行,國家債務破產,如歐債危機時期歐洲各國;要麼居民債務破產,然後把國家拖下水,如金融危機時期美國。可見,最後都是國家在政治選票壓力下承擔全民過分消費所形成的債務。

全球經濟增長前景

睹今思古,遙矚未來,千年人類社會何其有幸生於盛世,政治、經濟、科技與文化皆有不斷進步之痕跡。若假以合理預期,不難實現人類經濟社會可持續增長。對科技進步要有充分耐心,同時要抱有充分警惕心,對人性敬畏。過分消費主義或福利主義應該要有所節制,不平等現象已顯著影響到經濟效率,因此也應該加以著重注意。國家債務總量要可控,對過度貨幣貶值保持警惕。外貿發展模式一夜之間難以完全扭轉,應該加以協商解決,但同時也應該充分理解各國如進口替代、外貿地位等同等戰略訴求。貨幣政策不能用於鼓勵投機,大規模超常規貨幣政策只會種下變異型病種。貨幣超發只會擾亂正常貨幣市場價格發現體系,增加市場交易雙方博弈成本,而物價或資產價格高企徒增民怨。全球經濟增長需要回歸基本變量,把握核心要素,尊重市場價值規律,返本溯源,僅見本心。即使科技進步潛力有限,即使人口老齡不可逆,即使資本仍然稀缺,即使人性仍為貪婪而恐懼,即使市場與政府調控皆尚待完善,即使民族情感作祟造成本土主義盛行,即使市場化進程反覆坎坷,即使落後與發達國家收入懸殊,即使國內階層深度分裂,人類社會經濟也會一如既往,彷彿若不關其事的時間老人,一分一秒一時度過,人類個體或集體智慧也在發育完善。文明不墜,火盡薪傳,在乎獨立自由個體日日新,全球經濟增長方日日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