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院士的高考故事——丁仲禮、徐揚生、施一公、潘建偉、莊小威

五位院士的高考故事——丁仲礼、徐扬生、施一公、潘建伟、庄小威

有人保送上清華、有人科大少年班,少數人在恢復高考頭幾年,奮力一搏抓住了機會、改變了命運,更多的後來人憑藉自身努力,通過高考來到夢想中的大學。

又是一年高考時,我們選擇了五位院士的高考故事。

丁仲禮:

第二次高考“棄文從理”

五位院士的高考故事——丁仲礼、徐扬生、施一公、潘建伟、庄小威

1957年1月,丁仲禮出生於浙江嵊州甘霖鎮。他的少年時代,農村尚處在比較艱苦的時期。

除正常的學校生活外,空餘時間都要參加生產隊播種、插秧、耘田、收割及農田基本建設的勞動。

正是那種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繁重農活,練就了當時農村孩子那種不畏艱難困苦,不懼天寒地凍的優良品格,堅定了他的人生目標,培養了一種無畏的精神。

丁仲禮在甘霖中學讀書時,一直是位文、理科皆優的好學生,他的作文常被老師刻印出來,作為其他班及低一級學生的參考範文。

高中畢業後,丁仲禮經歷了兩次高考,第一次是1977年,報了文科,體檢沒過。

1978年再考,喜歡文學的他讀了作家徐遲寫的《哥德巴赫猜想》,改報理科,結果被浙江大學錄取,攻讀地質系。

1982年考取中國科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是著名黃土專家劉東生。

黃土研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黃土是一種歷史的沉積,是一種歷史變化的載體,它能完整地反映出地球氣候、地質變化的歷史,該課題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同先生坐在一起窮聊,是我學生時代最美好的記憶之一”,丁仲禮曾如此回憶。劉東生師從李四光,李四光曾經常給他講西南聯大的故事。

從此,他走上了自己立志振興中華,實現強國之夢的人生最重要的第一步。

2000年,43歲的丁仲禮擔任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48歲當選院士,51歲出任中科院副院長。

2012年,中科院研究生院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大學,2014年招收第一批本科生。

也是在這一年,年近六旬的丁仲禮執掌國科大。招收首批本科生時,丁仲禮率隊做招生宣傳,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和家長:國科大的本科肯定不會好“混”,要問問自己,是不是一個能靜下心來的人。甚至在採訪中“喊話”:如果想做生意、想學金融、想當公務員,就不要報考國科大。

徐揚生:

被預言“考不上”的考生中唯一一個考上的

五位院士的高考故事——丁仲礼、徐扬生、施一公、潘建伟、庄小威

徐揚生,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學士、碩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

1977年10月,當恢復高考的消息響徹全國時,徐揚生正在浙江紹興鄉下的一所小學裡給學生們代課。

他在公社開證明的時候遇到波折,反覆溝通才拿到證明。後來進考場的時候又遭到阻攔不讓進。這時候一位監考老師路過,瞭解情況後說:“讓他進去吧,這麼多人來考試,估計沒一個能考上的,都放他們進去吧。”

“考試每半天一次,三天共六次。每個人都考得很差,不少人交了白卷。到最後,一個考場也就二三十人在堅持,一半的人都沒來。”談及考試題目徐揚生仍記憶猶新,“數學很難,當時有三道被大家訴苦的難題,好在我都做出來了。不過大家考完之後大體感覺還是都一樣,就是完全沒抱希望,感覺就像是去玩兒似的。”

三個星期後,公社裡通知,每個參加考試的人要去填寫大學志願。“當時大家也都不願意填,覺得沒有必要,能上大學就行,去哪都可以。”徐揚生也不是很想填,但還是按照要求拿了一份當時的報紙,隨手把列表中排在前三位的學校專業依次填入了自己的第一、第二、第三志願中。

比較戲劇的是,當時的農友看到徐揚生先填好了就都讓他幫忙填,就這樣,徐揚生也是雲裡霧裡的幫著一些人填了志願。

縣裡打電話通知他,說是被第一志願浙江大學機械專業錄取了。獲得消息後的徐揚生第一反應不是高興,而是想著填志願還是有用的,那當時幫一群農友隨意填的志願怎麼辦,會不會影響到他們。

後來才得知,那批人中沒有一個人分數達到報考志願的要求,徐揚生也就安心了。

施一公:

憑藉競賽成績保送上清華

五位院士的高考故事——丁仲礼、徐扬生、施一公、潘建伟、庄小威

施一公其實是沒有參加高考。1984年,他以全國數學聯賽河南省第一名的成績保送了清華。

然而他卻對高考印象深刻,這源於他特殊的家庭。哥哥姐姐們刻苦的學習、父親悉心的輔導以及不錯的高考成績,確實讓他記憶猶新。

施一公的父母親都是名牌大學畢業,父親是哈工大畢業,母親是北京礦業學院(今中國礦業大學)畢業,家裡還有兩個姐姐、一個哥哥、一個表哥和一個表姐。

1977年恢復“高考”的消息傳來,父親開始給大姐、表哥和表姐定時講解、輔導課程。但是第一年大家的成績都不理想。又開始了第二年的複習

1978年參加高考後,表姐去了汝南師專,表哥被信陽中醫學院錄取,大姐考了328分,進入鄭州工學院水利系讀本科。

當時高考的錄取比例非常低。施的表哥和表姐僅憑初小文化,最終考上大學,除了他們的苦讀和毅力,主要原因還是父親的心血教導。

施一公的哥哥1979年參加高考,考上了北京航空學院。他的二姐天資聰慧,可惜連續兩年高考緊張、發揮嚴重失常,後來在1983年考取了鄭州電力專科學校。

施一公從小受五位哥哥姐姐高考的影響,爭強好勝。父親輔導哥哥姐姐時他也跟著聽,從小就喜歡上推演方程式的神奇,也對父親佩服得五體投地。

他常常向往著學習更高深的數學、物理,以期超過哥哥姐姐。

在父親的影響下,施一公在1977年開始自學五年級的功課,嘗試跳級。小學升初中統一考試中,獲得全鎮第一名。

1985年夏天,憑藉1984年全國數學聯賽河南賽區第一名的成績被保送進入清華大學生物系學習。

潘建偉:

竟有物理這樣簡單的學科!

五位院士的高考故事——丁仲礼、徐扬生、施一公、潘建伟、庄小威

潘建偉出生於浙江東陽的農村,自小成績優秀。父母從不限制他,由他做感興趣的事。

後來他家搬到了縣城,到了初中他才發現,自己在農村小學的語文基礎很差,英語根本就沒有學過。

他不擅長拼音,分不清拼音裡的平翹舌,寫拼音對他來說是最磨人的事情;他不擅長作文,初中後第一次寫作文《最難忘的一天》,僅用了5分鐘就寫完了。

“結果班主任老師只給了40分,當時我是班長,覺得很羞愧。但我有一種不怕輸的精神,為了把英語學好,把同學約到家裡來學,向老師請教,進步非常快。”

上帝關上一扇門的時候,也會打開一扇窗。對文科無感的潘建偉,遇上物理便如魚得水。

他曾感嘆道:“竟有物理這樣簡單的學科!”“只用一個公式,很多東西就可以推導出來。”

甚至,他在夜晚躺著看星星時,腦海中的物理書也能一頁頁翻開。

出於興趣與熱愛,潘建偉決定,要在物理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憑著不放棄、不服輸的意志,潘建偉一路迎頭追趕。

1987年,他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他對大學生活最深的印象是,同學間比著早起晚睡學習,拼命喝茶熬夜讀書。

也是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潘建偉勤奮踏實,刻苦鑽研,一點點在物理學領域留下自己的光芒。這一路走來,始終與量子“糾纏”。

莊小威:

科大少年班的科學天才

五位院士的高考故事——丁仲礼、徐扬生、施一公、潘建伟、庄小威

莊小威1972年出生於江蘇省如皋市,她的父母都是中科大的教授,但5歲前,莊小威並沒有與父母生活在一起,而是在江蘇如皋跟隨爺爺、奶奶生活。

她沒有上過幼兒園,也沒有正規地學過拼音識字,從如皋回到父母身邊後,直接上了科大附小二年級。

莊小威上初中時,是班裡年齡最小的一個,卻是最聰穎的學生之一。

她曾獲得全國中學生數理化競賽第一名,後來被推薦到北京景山學校上了半年中國科大預備班,13歲轉入離家較近的蘇州中學科大預備班,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數學、物理常拿滿分。

最終,莊小威以高考600多分的狀元成績考進了中科大少年班。

1991年,莊小威在中科大畢業後赴美,這一年,她僅僅19歲。經過6年在異域的潛心學習,她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拿到了物理學博士學位。

此後,她又在斯坦福大學師從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華裔科學家朱棣文做博士後研究。

2001年,不到30歲的莊小威被聘為哈佛大學助理教授。在哈佛大學工作以來,她一週七天,每天都從早上10時工作到半夜12時。

她說:“除了吃飯和睡覺,剩下的時間都在工作。做科研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只有對自己的學問擁有長期的熱情,才能擁有動力,而動力就是化解一切困難的秘訣。”

2006年莊小威被評為哈佛大學化學和物理雙學科正教授,是哈佛物理系和化學系少有的雙科教授。2012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