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村里人不互帮互助了,你回家还能感受到当年的气氛吗?

这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很让人心痛的问题。不知道这是时代进步的结果,还是乡风民俗的终结。解决事情的唯一办法变成了“钱”,什么都要谈钱,感情、甚至亲情在“钱”面前都不好使。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这也没有什么问题,付出劳动就要有回报。但是从中国千百年的文化习俗来看,这就有点失人性了。

为什么村里人不互帮互助了,你回家还能感受到当年的气氛吗?

80年代以前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应给对这个问题更深有感触。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我们老家,哪家有孩子结婚,村子里的人计划都会来帮忙。有一个叫“知客”先生的人,他会把所有的活儿都安排好,具体到每一个人,从接客、买食材、布置新房、帮厨、做饭到接亲、回门整个过程都有人具体负责,每个人最后的回报就是一袋喜糖,整个过程即热闹又团结,中华民族团结、有爱、互助的淳朴乡风表现的淋漓尽致。现在农村办喜事,简单的很,一条龙服务,不需要人帮忙,只要给钱就行了。

为什么村里人不互帮互助了,你回家还能感受到当年的气氛吗?

出现这样的问题,首先是因为思想观念的转变,市场经济已经融入到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所谓市场就是商品或劳务交换的场所或接触点,一切以交换和获利为目的,在这样的环境里,任何事物都被划分成商品和劳务,付出劳动获取报酬天经地义。于是在农村,原来的互帮互助被按劳付费取代、人情被金钱取代、乡风民俗被合同取代。发展市场经济是大势所趋,但是如果人的“三观”不正,那就被市场经济带到沟里去了。

为什么村里人不互帮互助了,你回家还能感受到当年的气氛吗?

其次是由于贫富分化导致。以前的农村,大家都靠土地收入,贫富差别不大,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部分先富了起来,先富起来的人容易得瑟,遇到问题总是喜欢展示自己的实力,就拿刚才的农村婚嫁来说,我有钱,就用最好的饭菜、最好的烟酒、最大的排场来办,农村的老一套太一般,花钱到城里请乐队、请宾馆的大厨做饭、请电视台的人当司仪……。于是,在这样的人的带动下,在农村喜欢攀比风气下,原来的那一套崩溃了。

为什么村里人不互帮互助了,你回家还能感受到当年的气氛吗?

最后,说一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乡风民俗的慢慢消失导致。民俗教化思想、规范着人们的生活、维系和调节着人们的各种关系。以前,每个村里都有个老辈管事,负责处理日常问题、祭祀老祖宗、组织家族集体议事、惩办伤风败俗的人等等,一个村里的人都很团结。现在好了,除了法律的约束,没有其他任何人、任何条规来约束你,你可以一天到晚闷在家里都没人管,你干什么事也没人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