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6·18”」綠色,經濟發展的唯一選項

2016年6月,福建被確立為全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兩年來,福建埋頭深耕,積極探索,在體制機制創新上下功夫,努力實現生態環境“高顏值”和經濟發展“高素質”的有機統一。

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改革、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福林貸”林業小額擔保貸款……隨著一批改革落地生根,清新福建持續保持水、大氣、生態環境全優的“高顏值”。2017年,在降水量同比減少39%、主要江河徑流量同比減少47%的情況下,全省12條主要河流Ⅰ~Ⅲ類水質比例為95.8%;九個設區城市空氣質量平均達標天數佔比96.2%,PM2.5年均濃度27微克/立方米,比全國平均水平低37.2%;森林覆蓋率65.95%,繼續保持全國首位。

站在新的起點,如何匯聚綠色新動能,助推高質量發展?在18日舉行的2018年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創新與發展論壇上,國內知名學者專家、企業家和地方政府相關負責人齊聚一堂,為福建生態文明建設獻言獻策。

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撐點

“鄉村振興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中國人民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著名“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說,現在很多鄉村開發旅遊,市民紛紛去農村體驗民宿,這就是城鄉融合、城鄉一體化所帶來的變化。如,福州閩侯古村居,通過維修改造發展旅遊和民宿,不僅拯救了差點毀滅的古村落,還成為“網紅”旅遊景點,拉動當地經濟發展。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向農村延伸,是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我省向農村汙染宣戰,加大農村汙水垃圾治理力度,同時運用市場之手,制定實施培育發展農村汙水垃圾處理市場主體方案、鼓勵社會資本投資鎮村生活汙水垃圾處理PPP工程包實施方案,吸引社會資本以PPP等模式,對鎮村汙水垃圾處理項目進行統一規劃、建設和運營,全省推出129個農村汙水垃圾市場化治理項目。目前全省所有鄉鎮建成生活垃圾轉運系統,78%的鄉鎮建成汙水處理設施,75%的建制村建立生活垃圾治理常態化機制,約6000個建制村建成生活汙水處理設施。

“永春縣以治水為突破口,全面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打造全國美麗鄉村建設樣板,推動綠色崛起。”永春縣常務副縣長餘金南介紹。

2011年以來,永春從生態保護任務最為繁重的桃溪入手,在全縣範圍內掀起了歷時3年、總投資超過30億元的“桃溪流域綜合治理”大會戰。在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提升的同時,永春啟動實施桃溪流域生態經濟試驗區建設,逐步將桃溪流域建設成為集環境友好型工業、創意農業、休閒旅遊和“慢生活”旅遊經濟為一體的產業高效生態宜居的生態經濟試驗區。如今的永春,主題小鎮、特色民宿生態旅遊、生態農業蓬勃發展,生態好牌打出生態好局,僅僅旅遊收入就由2012年的6.2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39.6億元。

讓綠色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守著綠水青山過窮日子,困擾著許多地方,如何守護綠水青山,又能點綠成金,成為論壇關注的一大熱點話題。

“為了更好地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南平以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為契機,把‘綠色’和‘創新’相結合,‘點綠成金’讓閩北山區煥發新的活力。”論壇上,南平市常務副市長伍斌認為,把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產業優勢,要打破路徑依賴和思維定式,以更高的站位、更新的理念謀劃發展。同時,點綠成金要以產業為重要支撐,既要推陳出新,又要從自身資源稟賦出發,精準選出與生態資源、人文歷史相得益彰的產業,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能。

“切實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以生態建設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漳州市發改委主任蘇孝道表示,近年來,漳州市創新探索“生態+”綠色發展模式,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實現了“城在林中、城在花中”田園都市的城鄉風貌。

“未來十年是環境大建設的十年,中國的環保產業會持續增長,不僅體現在量上,更體現在質上。”中持股份董事長許國棟對未來充滿信心,他認為,環保產業不僅僅是治理汙染,還將包括修復汙染、環境創造和建設等。“未來,環保產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是要靠企業,靠市場。”

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我省堅持政府推動與市場驅動相結合,著力培育發展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主體,推行市場化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模式,湧現出龍淨環保等一批環保龍頭企業。同時,發展綠色金融,全省綠色信貸貸款餘額達1640億元,累計從高耗能、高汙染行業退出信貸1100多億元,在環境高風險領域推行環境汙染責任保險制度。推進環境權益交易,率先按照國家核算標準啟動運行福建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在全省所有工業排汙企業全面推行排汙權交易,推進基於能源消費總量控制下的用能權交易試點。

與會專家學者紛紛表示,應發動全社會力量共同推動城鄉綠色發展,在強化政府主導地位的同時,更要發揮市場的作用。通過政府引導、產業規劃和項目合作等形式,引導生產要素向綠色產業集聚,使綠色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使綠色生活成為新常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