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漢朝唐朝都喜歡定都長安?

14206766

歷史上的長安城其實有兩座:一座是漢朝時的長安城,在今天西安市的西北方位;另外一座就是隋唐時的長安城,這個長安城才是今天西安市的核心部分。隋朝的都城是隋文帝所建,當時叫“大興城”。

唐李淵選擇定都長安是因為隋煬帝楊廣遷都洛陽之後隋朝滅亡了。當然,隋帝滅亡的主要原因不是因為遷都。但背後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隋煬帝遷都洛陽後疏離了他起家成事的關中,我們都知道,他的力量源頭主要是關隴集團的勢力。

正是有了楊廣的失敗,李淵只能選擇把國都定在長安。相對於長安,洛陽有很大的優勢就是它位於整個國家的中心地,可以說,洛陽四通八達,水陸交通十分方便。李治和武則天時期,關中遇到災荒年,便前往洛陽。這樣,洛陽的地位逐漸又得到提升,最後營建洛陽宮殿,稱為東都,洛陽作為副都的地位從此就確定了下來。武則天登基以後,洛陽由東都變成了“神都”,洛陽的地位超過了長安。洛陽因為武則天而迎來了它最輝煌的黃金時代。

武則天之後,唐玄宗基本上一直留在長安,直到安史之亂的爆發。

唐代結束以後,宋朝的趙匡胤曾想把首都定到洛陽,然後再遷到長安,但隨著當時中國氣候的變化,北方開始凋敝、衰落,但北方的遊牧民族勢力的再度興起,加上黃河水道的惡化,使得趙匡胤最終打消了這個念頭,長安城從此再沒有成為任何一個王朝的首都。


書房記

長安,意為“長治久安”,中華文明及東方文明史上最負盛名的全球著名都城。長安的地理位置,由於歷史原因有過遷徙,但都位於現在中國陝西省的西安和咸陽附近的渭河平原(關中平原)腹地。在中國歷史漫長的歲月裡,先後共有十七個朝代及政權建都於長安,總計建都時間超過1200年。長安是公認的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都城。
在古代由於科學技術還不那麼發達,地理位置成為選址建都的最重要的條件了,長安有什麼樣的地理位置呢?西漢班固在《西都賦》中有這樣的描述:
漢之西都,在於雍州,實曰長安。左據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華終南之山;右界褒斜隴首之險,帶以洪河涇渭之川。眾流之隈,汧湧其西。華實之毛,則九州之上腴焉;防禦之阻,則天地之墺(耳朵旁)區焉。事故橫被六合,三成帝畿。周以龍興,秦以虎視,及至大漢受命而都之也。仰悟東井之精,俯協河圖之靈,奉春建策,留侯演成。天人合應,以發皇明,乃眷西顧,實惟作京。

意思是:漢代的西都,位於雍州,其實就是長安。它左據函谷關和崤山之險阻,以華山閤中南山為標誌。右鄰褒斜谷和龍首山之險要,以大河涇渭之水為帶。眾川彎曲之處,流水聚集停蓄,右奔湧而出,直向西方。果木結實累累,是九州中最富饒的地方;防禦頑敵有險可守,是天地間可居之地。這裡連通四面八方,周秦漢三代都選擇這裡建為都城。周以仁義立國,秦以暴虐統一,到了大漢則是受天命而於此建都。仰望上天,有五星相聚於東井,那是感悟高祖入秦的祥瑞;俯查大地,又有靈圖出現於河濱,那時協合帝王受命的符應。奉春君提出建都長安的建議,留侯引申證明促進實現。天人互相感應,而啟發我皇的神明。高祖眷念下民,西入長安,以此建造京師。


陝西身邊事兒

秦末漢初,

長安

其地時為秦都咸陽的一個鄉聚,是秦始皇的兄弟

長安

君的封地,因此被稱為“

長安

”。漢初,高祖劉邦下詔,相國蕭何主持營造都城

長安

,開啟了漢帝國的宏大基業。公元前202年劉邦擊敗項羽,漢高祖原本想建都洛陽,後因婁敬建議定都關中,但群臣大多是從東方而來,紛紛反對,認為洛陽更好。於是劉邦徵詢張良,張良說:“洛陽建都的東周雖然比秦晉兩世好,但是城郭僅數百里,田地太薄,四面都是平地,容易遭受到攻擊。反觀關中有函谷關、隴蜀的沃野千里,南邊有巴蜀的富庶,北邊有胡人畜牧的便利,可以在三面防守,並向東方牽制諸侯,只要握住渭水通運京師,當東方有變,就可以順流而下。正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婁敬說的沒錯。”於是劉邦決意定都

長安

,並拜婁敬為郎中,賜劉姓。

 唐朝在長安建都自有其深意。


  首先,古代都城選址對自然條件有比較嚴格的要求。所謂自然條件,第一就是山水條件。有一種說法叫選都城背山面水,也就是我們搞建築。都城是一個建築群體,跟蓋房子一樣。蓋房子要採光、要朝陽。建都城呢,要選地形,要大的地形。背山面水的目的是什麼呢?面水是為了生活需要,背山當然也有生活需要。背山既有生活需要,也有安全需要。因此地形對於都城來說非常重要,因為都城它是政治中心。它要考慮政治的安全,考慮它經濟的發展,或者正常的一個社會的發展,社會的運作。所以說不考慮基本的經濟條件、基本的環境條件是不行的。


  第二個還要考慮居中,天下居中。不管是夏王朝,還是商王朝,它儘量考慮它的都城要能夠便於控制它的國家。但居中這個理念並不完全的就處於整個國土的中間。長期以來,我覺得中國首都,在我統計了,千年以上首都立都的是西安、九百年以上的北京、八百年以上的洛陽,基本都是在這個時期居中的地區,是居中的。而且是交通的一箇中心樞紐。古代人重視交通,首先交通好多路是後人修的,沒有修路條件是不行的。比如秦始皇上臺以後就要修路,實際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交通網,有各種道路,有直道,一直到現在的包頭,

從西安

到包頭。有弛道,還有各種道路。東邊可以到現在的遼寧綏中,甚至山東半島。西面呢它可以也走的會很遠,南面也修,一直修到現在

長江三峽

。有的通過棧道連的。因此呢,因為當時要想對國家行使統治,行使權利,沒有必要的交通設施,那根本沒法達到,沒法滿足你的要求。因此首都在選址當中,這些因素呢,就是地理形勢、地理位置,都是非常關心的。


  再一個就是人文的和經濟發展條件。人文條件呢,包括它的發家、發展。比如秦人他起於甘肅東部和陝西西部,因此他的首都,就是他大本營。他首都往往定都在長安。我們說西周王朝,它也是,它主要起源於現在的岐山、扶風一帶。就是寶雞地區那一代,所以他把首都定在那兒。再一個人文背景,這地區相對應該說比較發達的或者比較先進吧,經濟上應該比較發達,不能說經濟上太貧窮或者說自然條件太惡劣。但是最起碼的生活沒法維持,這也就是定都的必要條件。比如說像秦定都完咸陽以後,到漢朝為什麼不定都在洛陽而定都在長安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當時長安在當時的人認為來講,人們把全國的土地分為九等,上中下三大部分,上中下又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三六九等,分了九等。而現在的所謂的大西北,渭河流域,關中地區,當初是上上的,被稱為“天府之國”。現在我們天府之國是指成都平原,當時指天府之國是關中平原。當然這個很重要的原因,和秦始皇在公元前240多年,讓一個非常有名的

水利工程

專家,叫鄭國的給他修一條渠,叫鄭國渠,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渠。鄭國渠就是引涇河的水,大家知道有個成語叫“涇渭分明”。就是涇河的水和渭河的水,一個清的一個渾的。把涇河水引到叫渭北高原,從而把它的當地產量大大提高,國力大大增強。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時定都特別要注意的地形。產量提高了,糧食應該是最基本的。社會越落後,歷史越久遠,糧食對人們的重要性越大。到現在來說我們應該說糧食越來越大家覺得無所謂了,社會越進步,飲食在經濟所佔的比例越小,因此農業來說對一個古代社會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洛陽,洛陽有伊洛流域,伊河、洛河。這地方呢,應該說各方面條件農業生產相當好。北京這個地區呢。應該說尤其元明清這三個朝代以後,這個時期經濟的發展,因為整個中國經濟的東移,我後面還要講到這些事情。它不單單是農業,涉及另一個方面的經濟,經濟重心的東移,而造成都城的東移,也是跟經濟有關。我想呢,作為都城的選址這方面呢,這些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它不是一個單獨的因素,還有個軍事因素。比如像元代,當然它主要發源地是靠北的,內蒙古或者蒙古。比如清它是東北地區,但是明代為什麼也立都北京呢?從南京要遷過來呢?應該說在明代的時候,當時作為軍事的主要的來自軍事外邊的威脅,北面比南面要大得多,南面對它沒什麼威脅,在明代的時候,在元明清的時候都是這樣。這樣的話,把政治中心軍事指揮中心,放在了北京,應該比放在南方,比放在南京更有利。這也就是為什麼選址在北京。元明清,包括遼的南京,金的中都,它既不再往北走,也再不往南走,很重要的原因是這選址這個問題呢。也不單單是看一方面,要看多方面因素。既有軍事的;也有政治的;也有人文環境的;也有地理環境的;綜合多方面因素。而且不同時代,有不同特點,所謂不同時代有不同特點。因為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政治要求;面臨的不同軍事任務,面臨的軍事形勢。比如在漢代,西漢的時候,它的主要的威脅來自於匈奴,從北部和西部來的匈奴。因此它擱在長安,到了東漢的時候就變成洛陽了。相對來說那時候的匈奴威脅比西漢小多了。它更便於指揮了,為了和匈奴作戰便於指揮放得更西部地區;再一個劉秀家的大本營在南陽,南陽在洛陽南部,洛陽離它更近一些;從他的政治勢力發展來說擱在洛陽更好一些。因此呢,我就說作為都城的選址,我想不但是中國,可能在古代世界許多國家都是由多種因素所形成的。最後導致這麼一個結果選在哪兒,有時選不好造成王朝的覆亡,歷史上有不少這樣的例子。城市選址:中國古代城市

選址原則

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選擇適中的地理位置,即擇中原則;考慮可持續發展的因素,即‘度地卜食,體國經野‘的原則;考慮自然景觀及生態因素,提出‘國必依山川‘的原則;考慮設險防衛的需要;考慮水源及交通問題,往往選擇水陸交通要衝。中國古代都城,實際是中國古代歷史的縮影。應該說是既然是歷史的縮影,中國歷史不管從廣度和深度都是很大、很深的。


特穆爾

原因如下:

一、漢朝。

西漢時期,西安就隸屬於河南司隸州;東漢稱司隸校尉部,由洛陽統領;三國時期歸許昌管轄;直到西晉才從河南劃出,劃入雍州邊緣。

西漢時期,西安就隸屬於中原河南司隸州;東漢稱司隸校尉部,由洛陽統領。

東漢是西安十三朝之一,東漢末年,漢獻帝先被董卓抓去西安(長安)。西安被曹操攻破後,漢獻帝又被曹操抓去許昌(許都)。

班超、馬援都是東漢人,東漢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個人認為,西安關中人只有在河南人的領導下,才能發揮出戰鬥力。

二、唐朝。

西安(長安)唐朝年間行政區劃就屬於吐蕃。西安(長安)關中地區唐朝年間就被吐蕃佔領,成為唐朝年間最大的笑話。以至於西安(長安)唐朝年間,“天子九逃,國都六失”。

吐蕃當時是兩京制,由吐蕃扶持唐廣武王李承宏在西安(長安)稱帝, 吐蕃國都一個在拉薩,一個在西安(長安)。

事實上,不僅僅是漢唐喜歡定都西安(長安),還有吐蕃。


用戶67724358697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418784461e8ff08c3a523f72ee08e534\

中華第一古都長安

中國歷史先西后東,西強東弱,西漢,西周,而興建長安為都就要以洛陽做備胎,周秦漢隋唐都是如此,先在長安建都一旦長安有難就遷都洛陽,如果長安沒事就遷回長安,洛陽繼續以陪都備胎形勢存在。但一般遷都洛陽就基本廢了,不是皇帝當傀儡,就是各種割據勢力混戰,要麼國家元氣大傷開始走下坡路。


親爹親爹

首都的選址,關係到王朝的興衰和長治久安!所以歷朝歷代都非常重視。宋以前,王朝的首都在陝西和河南。就大一統王朝而言,陝西長安有周秦漢隋唐五大王朝,是華夏曆史上最強大、最鼎盛、影響力最大的王朝。河南只有建立洛邑的東漢西晉。東漢比較可以,西晉讓華夏三百年處在噩夢中,北方漢人幾乎被趕盡殺絕。這已經說明問題了。漢初關於建立都地點,張良有一段精闢的分析,大意是長安處四大雄關之中,易守難攻;關中沃野千里,天府之國;北有代馬,西南有富饒的巴蜀。是天子建都的理想之地。而洛陽土地貧脊,平原狹小,處四戰之地,天下有變,敵人一天就兵臨城下!此後司馬遷,李剛,顧祖禹等,就此都有深刻的論述。歷史也正是如此,長安成為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首都!


至樂無如讀書

不是喜歡定都長安,而是不得已定都長安,長安,無論從經濟角度,還是從人口角度,亦或從行政角度,再或者交通方面,又或者文化方面,都是有很大不足,甚至缺陷的,但是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軍事角度,確實是一個易守難攻之地,進可攻,統一全國,退可守,自成一方!而漢唐立國皆在亂世,東方列土成王者眾多,選擇長安,不得不為了。另一個原因,有歷史慣性,都秦隋之都,一方面可以彰顯自己的繼承合法性,一方面,天下初立,民力單薄,選其他地方定都,必然要動用大量民力物力修建宮殿之類,而現在有現成的,即使有破壞,只需花費很小的民力修修補補也就可以直接入住啦……這就是立都長安的原因……


石珀天

長安就像如今的北京,洛陽就如現在的上海,無論在哪建都都有自己的考量,長安有天險地理優勢,易守難攻,是軍事要塞!洛陽居天下之中,交通便利,是華夏精神文化中心,也是王朝經濟中心!以長安為首都必以洛陽為東都就是如此!不然王朝就沒有法統基礎!不是華夏正統!


用戶25795866776

那時經濟中心人口重心在中原,大約在安陽定陶一帶。洛陽與長安都是從軍事角度考慮來定都的。長安軍事最有利,但遠離經濟中心,實不能自足。故常有皇帝一大家子跑到洛陽就食。洛陽離經濟中心近,又有險關為隘,算是軍事政治兼顧的選擇。其實當時還有另外一個地方也具有洛陽的優點,那就是襄鄧之間。當年唐高祖時突厥進犯長安,差點遷都襄鄧以避胡。定都長安有外患,都江寧有內患,唯洛陽與襄鄧最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