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称为“皇帝菩萨”,一手导致内地和尚吃素

2012年,潘麟先生在净土宗祖庭终南山香积古寺,讲授千古第一经《金刚经》。《到彼岸赏月——〈金刚经〉的智慧》一书即由先生此次授课录音整理而成。本书内容深入浅出,首次从生命科学角度,引领读者直探《金刚经》之本义,重新认识东方文化的内涵与本质。2017年1月,此书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

分品原由

他被称为“皇帝菩萨”,一手导致内地和尚吃素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的儿子——昭明太子萧统,与其父一样笃信佛教,对佛学、佛法颇有研究,将《金刚经》由原本长篇连贯的经文经过整理成为容易传诵理解的三十二个段落(又称“三十二品”,“品”为章节之义),并将各段添加一个画龙点睛的标题。由于他划分得较为合理,获得了历史上的广泛认可,故一直沿用至今。(附图二中位于杭州乌镇的“昭明太子读书处”,即现今的“昭明书院”,很可能就是昭明太子为《金刚经》分品并贯以各品品名之处。待考。)说到梁武帝,有几个与他相关并对后世中国佛教影响深远的故事:

一、和尚吃素的起源

梁武帝(464-549),名萧衍,字叔达,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萧衍博学能文,长于音乐诗赋,并擅书法。齐时,为“竟陵八友”之一。曾任雍州刺史,镇守襄阳。后趁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建立梁朝,史称“武帝”。在位(502-549)期间,改定《百家谱》,重用士族,制九流常选,又立国学,招五馆生,不限门第,立集雅馆、士林馆等。于梁大同二年(547)接受东魏大将侯景归降。次年,侯景叛乱,引兵渡江,攻破京都建业(今南京市),萧衍被拘禁而卒。死后诸子争立,梁朝瓦解。

在公元527年,梁武帝萧衍亲自到了同泰寺,做了三天的住持和尚。同年,下令改年号为大通。信佛之后,他不近女色,不吃荤。不仅他这样做,还要求全国效仿:以后祭祀宗庙,不准再用猪牛羊,要用蔬菜代替。他吃素,要神灵也吃素,只允许用面捏成牛羊的形状祭祀。由于他的强力倡导,汉传佛教僧尼改变了原来食肉的习惯,完全食素。素食也因此而成为了汉传佛教的一大传统。这说明梁武帝之前的和尚是吃荤的,吃素的传统是梁武帝颁布诏令之后的事情。

我在印度访学期间,学习于印度最高学府——德里大学佛学系,系里有几位来自泰国、老挝、斯里兰卡等南传佛教的出家僧人是我的朋友。他们都很爱吃荤,特别喜欢吃中国菜,经常打电话让我做一两个中国的荤菜给他们吃。他们不仅吃肉,而且喝酒,经常带着几瓶酒到我住处来吃喝。可见,并不是所有的和尚都吃素,东南亚和日本的和尚就吃荤。若单就中国的和尚而言,也并不是所有的中国和尚都吃素,西藏也是中国的一部分,但藏传佛教的和尚就吃荤。所以,“中国和尚不吃荤”这句话是错误的。

梁武帝于公元500年正式颁发诏书:全国(梁国)禁止酒肉和宰杀一切牲畜。这个诏令颁行全国后,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还引发了农民起义。因为那么多以宰杀动物而谋生的人断了经济来源,屠户宰杀的猪、牛、羊等肉类卖不出去,养殖户家里养的鸡、鸭、鹅也卖不掉,国家经济陷入瘫痪之中。后来梁武帝被迫作了一些妥协:出家人不能吃肉,在家的普通百姓可以吃肉。风波这才平息了下来。从此以后,出家人不吃肉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所以,笼统地说佛教徒不吃肉的说法是错误的,中国内地汉传佛教的佛教徒不吃肉才是正确的表述。

他被称为“皇帝菩萨”,一手导致内地和尚吃素

二、听傅大士讲《金刚经》

傅大士(497-569),姓傅名翕,字玄风,号善慧。在《续高僧传》中称傅弘,又称善慧大士、双林大士、东阳大士等。东阳郡乌伤县(今浙江义乌)人。南朝梁代著名大德,义乌双林寺始祖,中国维摩禅祖师,与达摩、宝志和尚并称“梁代三大士”。

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傅大士24岁。有一天,他在塘边捕鱼,来了一位印度头陀(即修苦行的僧人),名叫达摩(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大师)。他指点傅翕,使他顿悟前缘,投身佛门。因问修道之地,达摩大师指了指松山下双寿树说:“此可矣!”此后,傅大士就来此结庵修行,这就是以后的双林寺。(由此可知,傅翕实为达摩大师的入室弟子。)

松山又叫云黄山,傅大士偕妻子留妙光在此躬耕而居,过着农禅的生活,有时还给别人打工。他就这样白天劳作,晚上修学,并以救度众生为己任。有一次,有人来偷他所种的瓜果,大士非但没有加以责怪,反而给他装满了一篮子,叫他拿回家去,体现出其大慈大悲的情怀。

他这样刻苦修行了七年,渐渐地便有许多乡里人前来朝拜他,在社会上有了些影响。大家都认为他是弥勒化身,是十地菩萨。

大同元年(535)正月,武帝常于皇宫之中亲自讲授般若类经典。每次讲经王侯满筵,公卿连席。皇帝专为傅大士独设一榻,以大士绝世通人,故加殊礼。每次武帝驾临讲堂,王公大臣都去迎接圣驾,只有傅大士一人坐着不动。

一天,梁武帝请傅大士到皇宫里给文武百官讲《金刚经》。才升座,大士抚尺挥案(拿起惊堂木一样的案尺在讲桌上用力一拍),一拍便下座。梁武帝被他弄呆了,在旁边的志公(宝志和尚)问陛下:“会么?”帝曰:“不会。”志公就说:“大士讲经竟。”——意思是,傅大士挥尺拍案一下,就已经把整部《金刚经》讲完了。武帝大为不解,说这叫什么讲经呀,就这么拍案一下即下座,这就把整部《金刚经》讲完了?糊弄谁呢?不行,让他再来给我们讲经。无奈,傅大士再次上台开讲,这次没有拍案即走,而是将《金刚经》各段精义汇编成四十九个偈颂,并分别唱诵了一遍后才下座而去。

傅大士抚尺挥案,一拍便下座,并不是他的独创。相传有一次释迦牟尼集众讲法,众弟子坐在下面期盼了许久,释迦牟尼终于上台了,甫一坐定,文殊菩萨把钟一敲说:“法王讲经竟。”佛陀看了看文殊,一言不发又下去了。这就是讲经,本无经可讲,更无法可说,谓之“讲经”。此乃佛法第一妙义。

他被称为“皇帝菩萨”,一手导致内地和尚吃素

潘麟先生《到彼岸赏月——〈金刚经〉的智慧》连载七

关联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