驛使圖|中國郵政標誌原來出自這裡

驛使圖|中國郵政標誌原來出自這裡

看到上面這幅《驛使圖》,或許很多人都會感覺似曾相識。如果手頭正好有張中國郵政儲蓄綠卡的話,你會發現上面的圖案居然與它十分相似。它曾作為中國郵政的標誌廣泛流傳。然而你可知道它出自哪裡?中國郵政為什麼要選它做標誌呢?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這其中的故事。

驛使圖|中國郵政標誌原來出自這裡

我國郵驛通信歷史悠久,最早是通過“擊鼓傳聲”和“烽燧煙火”的方式傳遞。秦統一中國後,建立了以咸陽為中心的驛站網,形成了我國最早的郵驛法。漢武帝時,在河西走廊“設四郡、據兩關”,郵驛文化發展迅速。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我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達兩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唐代著名詩人岑參寫道:“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頭”。這首詩形象地描繪出了驛使風馳電掣般馳送文書的情景。同時,我們還能在一些文學作品中讀到關於“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的各種精彩描述。

驛使圖|中國郵政標誌原來出自這裡

驛使圖|中國郵政標誌原來出自這裡

野麻灣是甘肅嘉峪關市一個僻靜的村子,村裡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與其他村莊並無兩樣,只是村後的戈壁灘上有一些突出地表的土丘。村裡人對這些土丘素無好感,它們不是在村裡擋道,就是在農田裡礙事,誰也沒看出這些土丘有什麼異常。直到1972年初,新城鎮的兩個羊倌在戈壁灘牧羊時,無意間發現了一處內藏大量磚壁畫的隱秘墓葬。後經證實在嘉峪關以東至酒泉市以西一片廣闊戈壁上,散佈著1400多座魏晉時期的地下壁畫磚墓群,被譽為“世界最大的地下畫廊”,並就此拉開了嘉峪關新城鎮魏晉古墓群的發掘序幕。

驛使圖|中國郵政標誌原來出自這裡

驛使圖|中國郵政標誌原來出自這裡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我們沿著一條20米的斜長墓道走向地下,這是唯一供遊人參觀的6號墓。越往下走,光線越暗,迎面是一座高聳的門樓(也叫“照牆”),高11米,由青磚層層疊疊堆砌而成,並用造型磚構造出雙闕。雙闕旁各有一雞首、牛首人身的神怪。門樓鑲嵌壁畫磚,其上彩繪或雕刻有象徵天門的星雲紋飾闕門、鎮墓的兵卒和青龍、白虎、朱雀、麒麟等仙靈異獸。表現了墓主人對“天堂”生活的嚮往,給人以雄偉、森嚴之感。

驛使圖|中國郵政標誌原來出自這裡

驛使圖|中國郵政標誌原來出自這裡

穿過威嚴的門樓,便進入到墓室。墓室象徵墓主人生活的宅院,前、中室以磚砌出閥門、突簷等多層樓閣式建築;兩側耳室表示牛羊圈、車廡、炊房和倉舍;後室為主人的“寢室”;各室中共有壁畫磚136塊,一磚一畫,民俗生活題材廣泛,應是墓主人生前生活的縮影。

6號墓壁畫栩栩如生,直到今日依舊鮮豔無比。河西走廊降雨稀少,氣候乾燥,許多地方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為壁畫的保存提供了絕佳的自然條件。而工匠一項奇特的設計,也是壁畫得以保存的重要原因:6號墓墓頂垂下一條鐵絲,鐵絲上有油燈。工匠在封閉墓門前先點上油燈,再砌以七層磚封死,油燈燃燒盡墓中氧氣後,形成穩定的真空環境,從而減少了壁畫的氧化。

驛使圖|中國郵政標誌原來出自這裡

在行程最後一天,我特意趕往甘肅省博物館,最終在“絲綢之路文明展”館中看到了《驛使圖》的複製品。因偶然得知,曾出土《驛使圖》的5號墓已被整體搬遷至此。

《驛使圖》壁畫磚被放置在櫥窗的顯著位置。長34釐米,寬17釐水,一個郵驛使騎在紅鬃馬上,頭戴進賢冠,身穿右襟寬袖衣,足登長靴,左手舉木牘文書,右手持馬韁,驛騎四蹄騰空,信使則穩坐馬背。許是速度太快了,連馬尾都飄了起來,再現了當時邊境地區驛傳的緊急情景。特別是傳說圖中的驛使臉上五官獨獨缺少了嘴巴,說明了驛傳保密的重要性。

驛使圖|中國郵政標誌原來出自這裡

或許正是這種快馬加鞭飛奔向前和安全可靠的美好寓意與郵政儲蓄的服務理念不謀而合,1982年,郵電部以《驛使圖》為原型,發行了一枚面值1元的小型張紀念郵票,同時,郵政儲匯局又於1994年起發行儲蓄綠卡,《驛使圖》悄然成為中國郵政的"形象大使",從此家喻戶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