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刘备在南阳草庐中遇到的是邓禹,而不是诸葛亮……

如果刘备在南阳草庐中遇到的是邓禹,而不是诸葛亮……

文| 黑瞳(读史专栏作者)

汉室子弟中兴汉朝有两个人物不得不提,一个是汉光武帝刘秀,另一个就是汉昭烈帝刘备。两人出身、起点、性格、政治策略有很多相似,但两人成就却相去甚远,这是很多因素造成的,今天我们单就两人核心智囊的差别探讨一番。

众所周知,刘备的核心智囊是古往今来闻名遐迩的诸葛亮,而刘秀的核心智囊是云台二十八将之首的邓禹。

在历史上,邓禹的名声虽远逊于诸葛亮,但邓禹内行萧何张良事,外有统军御敌功,为刘秀定宏观战略、引高端人才、合各方势力、弘仁君威名,可以说是从战略谋划、到人才结构,从内政安顿、到攻城略地,全方位的支撑了刘秀的霸业。

具体两三事可见邓禹之功。

1、定谋之功。邓禹初到刘秀帐下之时,同刘秀一见如故,两人彻夜长谈,邓禹向刘秀对当时天下形势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当时王莽被杀,绿林军攻占长安拥立更始帝刘玄为帝,但山东河北尚有赤眉、铜马、青犊等农民起义军,江淮蜀地还有刘永、公孙述等王莽朝残留的割据势力,天下并未安定,而刘玄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邓禹断定刘玄统治必不长久,断定各方势力胸无大志,无进取天下之心。

由此,为刘秀制定了“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基本上确定了刘秀集团的政治纲领和行动路线,即打出汉朝正统的旗号,通过争取民心和人才,在乱世中积蓄力量和政治声望,逐步统一天下。

这样的谋划,为刘秀集团在国内混战之中率先抢占道义高地,如同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使才士投奔,万民归心,因此深得刘秀认同,将邓禹比作高祖之萧何。

2、识人之功。一个公司的创立,需要一个宏伟蓝图,更需要一个实现蓝图的团队,邓禹构思了蓝图,更亲手打造出了刘秀集团人才团队。史载,邓禹十三岁背井离乡在长安学习时,见到同在长安游学的老乡刘秀,一眼便知此人有“真龙之相”。以至于后来刘玄多次征召邓禹为官,他不仅不从,反而长途跋涉去投奔几乎只身一人“闯荡”河北的刘秀。这样的眼光,让颇有识人之才的诸葛亮也不得不汗颜。

除了能识得“真龙”,邓禹还多识将才,刘秀任命诸将,多次询问邓禹意见;邓禹每次举荐的人,都有堪当大任的才能,云台二十八将中的寇恂、冯异、贾复以及河北系的将领大多为邓禹举荐,刘秀评价他“以为知人”。

邓禹的识人之功为刘秀打造了一个黄金战队,顶级战将多到“分批上阵”,如后期攻蜀时(二十八将已有不少战将过世),蜀地军阀公孙述分别派人刺杀了北、东两个方面军总司令岑彭、来歙,但立即就有吴汉、刘尚接替,照样攻灭蜀国。

他还为刘秀平衡了内部派系争斗。在统一战争和天下平定之后,刘秀集团南阳系、河北系、归降系将领从未相互掣肘,内部矛盾多由邓禹从中调节。

3、征伐之功。邓禹既是谋臣,也是统军之将,在刘秀平定河北期间,邓禹只身一人征得千人士兵,仅靠千人的“新兵”,攻克乐阳县,大破铜马军,为平定河北立了汗马功劳。

之后,邓禹第一批率军进关中,一战斩更始大将樊参。二战遇更始元勋王匡、成丹,邓禹与之交锋,初战失利,但在军心不稳的关键时刻,坚持再战,后发制人的大破王匡“新市兵”,一举攻占河东。河东大胜之后,继续向西进发,攻下上郡、北地、安定三郡。

邓禹领军仁德为先,弘扬刘秀仁德,得到身处乱世百姓拥护,以至于兵不血刃,陇北郡县争相归附,公元26年,邓禹攻下长安,终于收复帝国的首都。

但邓禹并非常胜将军,在与赤眉军主力的一战中,因部将邓弘邀功心切,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与赤眉军主力激战,大败,死伤3000余人,只带24骑逃归宜阳。之后邓禹再无指挥大军团作战的经历,可见其用兵有功,但也非他的长处。

如果刘备在南阳草庐中遇到的是邓禹,而不是诸葛亮……

相比邓禹在刘秀集团里的顺风顺水,历史上的诸葛亮就有点时不我就,力挽狂澜而不成的悲凉。

1、政治方面。诸葛亮以“隆中对”为刘备谋划了战略蓝图,即先取西川,壮大势力,联合东吴策应,再从汉中、荆州同时出击,击败曹操。

在当时生产力强大的北方大部分为曹操所有的形势下,利用荆州、益州、汉中之地养足实力,效法高祖暗度陈仓,的确是刘备集团能选择的一个不错的战略选项。但以同宗客人的身份谋取益州,却直接导致了刘备之前仁德君子的“人设”崩坏,也挤占了益州士族利益,造成了益州派的离心离德。

此外,诸葛亮隆中对的最大缺陷是没有提出政治纲领,没有利用汉献帝“衣带血诏”事件抢占刘备集团政治话语权,以至曹魏统治在民间快速巩固,六出祁山的时候,并未出现诸葛亮盼望的百姓父老喜相迎的场面,反而等待蜀汉军队的是坚城焦土,虎狼之师。

2、人才方面

。历史上很多人在这一问题上诟病诸葛亮,说诸葛亮死后蜀中人才凋零,以至于有“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说法(廖化:我想骂脏话)。

这个锅确实有一部分需要诸葛亮来背,诸葛亮人才失策在于没有处理好派系平衡,他与益州派李严争权时损伤益州人士利益,使荆州派占据了蜀汉最多的政治资源。我们熟知的《出师表》内提到的人物,无一例外都是南阳、襄阳人士,作为本地人的益州派自然对蜀汉政权有所不满。

荆州派人才济济,执掌政权也无可厚非,但英明一世的诸葛亮在自己接班人的选择上却犯了致命错误。出征祁山,诸葛亮倚重的不是小说里的姜维,而是杨仪、魏延。

魏延是蜀国首屈一指的战将,杨仪则是诸葛亮身边得力的谋臣,一文一武,都很有能力,但致命的是,两人不和。更致命的是,直至诸葛亮去世,都只是在调停两人的矛盾,而不是以自己的威望明定主次,最后导致魏延叛乱被杀、杨仪居功与蒋琬夺权被逐,使荆州派实力因内耗而大损。

杨仪和蒋琬的夺权,也导致本属荆州派系的蒋琬大量起用益州派,来壮大自己的势力,这就让对蜀汉政权漠视甚至敌视的政客进入了蜀汉权力中枢,也导致了姜维北伐处处掣肘,无奈避祸屯军沓中,更直接造成邓艾偏师抵达成都城下,蜀汉能战之士无几,投降之人众多。主降派正是以谯周为首的益州派官僚,对他们来说,蜀国更多的是排挤,魏国大军抵达,以投降换自身利益才是正确的选择。

3、军事水平方面。邓禹和诸葛亮都是文臣出身,也都有统帅大军的经历,而两人作战方式却不尽相同。

诸葛亮用兵谨慎,原因在于军出祁山,后勤补给漫长,一招失策必定满盘皆输,在当时的情况下诸葛亮已经做到极致,在关中地区政治稳定的大前提下,兵出祁山实在是不得已的下下策,这也造就了他星落五丈原的悲惨结局。

而邓禹指挥大军团作战时,更注重心理战和宣传战,除了与王匡硬碰硬的一仗外,邓禹平定山西和陇北,所到之处,都是举城而附,这样的情况正说明邓禹的谋略在势不在利,占据了道义高地和民心,便有了所到披靡的轻松。这也许正是诸葛亮所欠缺的。

一个被神化的诸葛,一个被遗忘的邓禹,如果刘备在南阳草庐中遇到的是邓禹,是否会在赤壁之后,高举“奉旨除曹”的大旗,联合东吴之军,凝聚荆州之力,携赤壁之雄风,乘势北上,得还洛阳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