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現實!鐵飯碗有無編制待遇差別真的太大了!

我更明確的是想要戶口,因為一紙戶口的現實意義更大。但是當我總算如願以償的時候,突然意識到自己也獲得了編制,而我依然不清楚編制於我究竟有多重要。當我和沒有編制的同事交流,我才意識到有無編制的巨大區別。

穩定、有保障對很多人來說很重要,但穩定、有保障背後,更多還是收入待遇的差別。沒有編制的同事,工作兩年了,工資基本沒有大的變動,而有編制的話,兩年內工資會有幾次幅度不小的調整。沒編制的同事可能比有編制的工作更幸苦,但是收入比有編制的少,更要比在民企工作的同齡人低。

編制不僅是一個相對更加穩定的身份符號,更為重要的是它背後的收入分配問題。在教育、醫療等行業內,有編制的員工和沒有編制的員工之間的收入差距比較明顯。2014年《羊城晚報》曾報道,在東莞,幹著同樣的工作,有編制的社區醫生平均年薪不低於9.33萬元,而沒編制的卻只有5.6萬元,相差近四成。這種分配方式顯然是有失公平的。這也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不同身份的人對編制的態度,也刺激著一些人想方設法要謀個編制。

很現實!鐵飯碗有無編制待遇差別真的太大了!

比如媒體報道,東北的部分年輕人,把編制作為人生最重要的人生目標,有人考了9次公務員,有人花了大錢打通關係,有人放棄民企的高薪,有人爭破頭只為一個掃大街的事業編制……這種現象不止在東北,在全國各地的縣城裡面,很多大學畢業的年輕人都會這樣選擇。一是因為有編制的工作確實就是當地性價比最高的工作。二是人們的觀念依然停留在幾十年前,仍然認為“捧鐵飯碗”“吃公家飯”是值得驕傲的事情。第三就是大多數小城市的產業結構決定了大學生畢業之後如果要留在家鄉,要想找一份與自己的專業相匹配的工作並不容易。

所以,即便有一些極端的案例,比如考了9次公務員就為求一份穩定工作,也不必就此指摘一些年輕人的選擇。這種選擇很大程度上源於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社會環境固然不能絕對左右一個人的生活,每個人其實都有逃離的權利,可以離開家鄉,去大城市,在市場的風浪中闖蕩。但設身處地想一想,選擇適應這種環境也無可厚非,又不是作惡,不應該接受外界的嘲諷與指責。

到底是選擇一份穩定、有保障的工作,還是選擇在市場波浪中去尋求更多的可能性,一要看所處的社會環境有沒有提供多種可能,二要看個人的條件,有些人就適合穩定工作,也就想求個安穩,你非得讓人家去外面闖蕩?而有些人就受不了拘束,就想出去浪。

體制無疑是最典型的圍城,城外的人想進來,城內的人想出去。穩定有一種巨大的魔力,它會消磨鬥志,使人形成惰性,它也意味著單一、缺少豐富可能性的生活。對於一顆不安分的心來說,穩定又何嘗不是一種痛苦。但如何抉擇,終歸是個人的事,每個人都得對自己的選擇負責,承擔快樂或痛苦的是選擇者本人,他人終歸只是旁觀者,實在不必痛心疾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