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有一半人害怕回家

古人說:每逢佳節倍思親。

即將來臨的端午節,火車上又會是滿滿當當了吧。

在北京,有一半人,害怕回家。

沒有錢,真是回不起家呀!

在北京,有一半人害怕回家

書上說:只要是互相想念的人,跨過千山和萬水也會來找你。

電視劇裡總是演繹著男主為了女主不顧一切,不惜錢財的去找對方。

可是殘酷的現實總是讓人不寒而慄,有的夫婦,在北京打工,除了過年回家,一年到頭,幾乎沒有回過家。

瞭解他們的原因竟然是是:兩口子都在北京打工,回趟家,除了給爸媽買衣服,親戚的小孩兒不買衣服就要給點錢表示一下,一年掙的錢,除了小孩兒上學,都沒有多少了。

再經常回家,真的回不起呀!聽著都感覺無比心酸。

如果說,所有的自由都要插上金錢的翅膀,那如果沒有足夠的人民幣,回趟家好像就沒有底氣。

也不著急找個對象

在北京,有一半人害怕回家

都這麼大的人了,也不著急找個對象!

自從走出了校園,3天已經是小長假了。

想著在這為數不多的假期時間,可以讓時光走的緩慢一點,去一個陽光明媚的地方曬曬太陽,又或者去安安心心的在家裡好好吃一頓飯,享受一下時光不老,歲月靜好的愜意和瀟灑

終於可以不在聽甲方爸爸的嘮叨,終於不在去對著客戶虛心假意的笑臉相迎,終於可以清淨幾天。

然而卻是被帶到各種飯局。

首先進行一次大面積盤問:什麼學歷?多大年紀?工資多少?現在有沒有結婚?

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他們總是發出一聲無奈的嘆息:哎!都這麼大人了,也不著急找個對象!

本來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覺得這個年紀沒有結婚不過是一件極其正常的事情,可是這一聲的嘆息,就在眾人討論的那一刻,沒有一點尊嚴,充滿了愧疚感,

好像忽然覺得自己好像哪裡做錯了什麼?

有種沒有達到一些社會身份認可的挫敗感。

這種挫敗在那一瞬間打破了之前所有的平和安寧,本來回家是一件輕鬆愉悅的事情,可是卻是一種挫敗和焦慮。

你咋那麼土

在北京,有一半人害怕回家

你看!別的小姑娘打扮都光鮮豔麗的,你咋那麼土!

龍應臺曾經說過:我慢慢的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在不斷的目送他的背影然後漸行漸遠。

其實又何嘗不是呢?

隨著時間的流逝,年齡的疊加,父母越來越不瞭解自己孩子的樣子,他們總是自以為是的以為自己生下的孩子就是百分百了解。

其實不然也,就像我媽上次給姐姐說:村子裡那一群小姑娘,一個個漂亮的要命,瞅瞅你們,瞎在大城市呆幾年,一個比一個土,能不能好好打扮一下!

我們爭論,可是我媽還是不太信,最後只能笑笑不說話!

迄今為止,有太多的父母不太相信自己的子女:

他們沒有見過你發燒

38度,打完點滴繼續堅持上班的樣子。

他們沒有見過你帶領小組拿下一個百萬case的精明能幹。

他們沒有見過你穿著高跟鞋談笑風生優雅的樣子。

他們沒有見過你寫下一個方案被當眾誇讚的樣子。

他們沒有見過你因為某些慾望,拼命向上,拼命紮根的樣子。

就這樣我們慢慢的和家裡的父母漸行漸遠,他們越來越不能像兒時那般去了解,寧願努力多給他們一點物質上的補給,也不願回家。

有害怕,也有抗拒。

有時候寧願蝸居在出租房裡,也不願回家

故鄉早已是他鄉

在北京,有一半人害怕回家

我的家在江湖,故鄉早已是他鄉

總以為,害怕回家的人,都是因為聒噪的嘮叨,或者不厭其煩的催婚,又或者難以交一份功成名就的答卷。

可是小美的理由,讓我深深詫異。

北漂幾年的她,上班積極,工作積極,公司的大小事情都積極,可是都當大家忙著積極回家的時候,她卻退出了那個積極分子。

有次聊天的時候,問她:為什麼不回家呢?

她漫不經心的說:我的家,在江湖,故鄉早已是他鄉。

後來知道,小美從小到大,都和姥姥一起長大,但是前幾年姥姥離開了,家裡也沒什麼牽掛,回到家裡,全是關於她的記憶,有時候思念的都睡不著覺,不敢回!

有時候,我們真的是太思念家裡的人,這種思念連綿不斷的在血液裡蔓延,想,可是不敢回!

在北京,有一半人害怕回家

家,很近,可是回家的路上卻越來越難。

所以,在路上的你,有多久沒有回家了?

偷偷告訴大北是什麼原因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