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我喜欢一个姑娘,可是不通公路……

  

30年前,我喜欢一个姑娘,可是不通公路……

  “30年前,我喜欢一个姑娘,可我们两家虽然只隔几座山,但不通公路,走山路,一个来回要走7个多小时,这段感情就此作罢。”文昌街道桂花社区老人王庆发回忆说。

  大山阻隔着人与人的交流,阻隔着物产运输,大部分群众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就算丰收之年,多余的粮食也因运输问题无法变现,生产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

  昆寨属纳雍偏远乡,新民村又属昆寨的偏远村,山高路远一度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

  “我们村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适合种李子,年年都丰收。20年前,我背李子到街上卖,天蒙蒙亮就赶路,要走三四个小时才能赶到,太费力了。”75岁的老人龙忠国回忆。

  “要想富,先修路,一路通,百业兴。”修建“村村通”公路是山区群众的迫切需求。

  2014年至2016年,纳雍建成2230余公里通村路,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目标,惠及345011人。

  村村通了公路,像王庆发老人一样的遭遇再也不会重现了。

30年前,我喜欢一个姑娘,可是不通公路……

  “我们这辈人的遗憾总算没在下一代人身上重演,我的两个孩子都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现在路通了,孩子买了小轿车,每个周末都开着车回家,很方便!”王庆发感叹。

  董地乡朴德村修了通村路后,低洼不平的泥巴路成了平坦的水泥路,村民说话也有底气了:“以前雨天走路得小心翼翼,现在全是水泥路,轻松多了!”

  路通了,方便群众出行,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农业产业发展。

  龙忠国背李子走三四个小时去卖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如今,昆寨乡新民村立足地理优势种植了近万亩脆红李,三年后挂果,一亩地至少增收6000元。

  “路好了,水果不愁销路。我10年前种植4亩板栗,现在每年能产1000多公斤,买板栗的顾客都开着车来,年收入1万多元。现在政府带领村民发展脆红李产业,我们很支持。”尝到甜头的村民赵祥高兴地说。

  对于离县城不远的沙包乡双山村来说,通村路就是一条条致富路。

  “有了通村路,现在我们都是坐车到县城卖菜,再也不用背着背箩走3个多小时的泥巴路了。”双山村村民说。(王丽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