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認為“孝”重要的標誌是什麼?

毒狩

先說答案

“孝”的重要標誌有這四點:不違禮,不逾節,不失義,親於仁。

儒家的孝道

《論語·為政》篇用四個章節對儒家的孝道進行了闡釋: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白雲先生在解說《論語》時這樣寫:

孔子對孟懿子說,不違禮為孝;

對孟武伯說,不逾節為孝;

對子游說,不失義為孝;

對子夏說,親於仁為孝。

對於君子來說,這四者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孝道:不違禮,不逾節,不失義,親於仁。

為什麼這麼說呢?

孟懿子問孝,只是具體的問,如何事親,才算是孝。因此孔子回答他,不違禮,便是孝。

但孟懿子沒有深刻的思考,為什麼人應該孝敬父母。

從以無違父母為孝,到以無違禮為孝,這是從事親的生活層面,上升到了孝道的人倫之道層面。

孔子擔心孟懿子沒領會透,自己也需要更深入的闡述孝道,所以才對樊遲說了後面的話。

孟武伯,孟懿子的兒子,此人好武而莽撞,孔子深知其平時的舉動不慎,會讓父母擔憂他有什麼閃失。

如何才能舉動皆妥當呢,在於不逾節。

父母對孩子的擔憂,沒生病的時候,擔心孩子會生病,於是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生怕孩子會生病;

孩子生了病,父母則擔憂孩子什麼時候能痊癒;

等孩子病好了,父母又要擔心,孩子以後還會生病。

父母如此愛孩子,子女應該如何報父母之愛呢?父母如此擔心和關心孩子,子女又應該如何讓父母寬慰呢?

只有我們能體會到父母的這種無所不至的愛,體會到這種無所不至的關切,我們才能以心體心,以愛體愛,才能深刻地理解什麼是孝。

孔子的弦外之音是,連自己都照顧不好,成天讓父母擔憂得牽腸掛肚的,這種人怎麼還敢奢談孝呢?

子游雖有能力贍養父母,而敬不足。

所以孔子才會說子游,你養一屋子狗和馬也是養,養父母也是養,如果沒有對父母的尊敬,那奉養父母,跟養狗養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很多人認為,父母給了自己生命,等父母去世的時候,自己再風光體面地給父母送終;自己小的時候,父母養活了自己,等自己長大了,父母老了,自己再養活父母,這就算報了父母的生身養育之恩。

孔子認為,這並不是孝。

因為父母養孩子,並不是跟養貓養狗養馬那樣,是因為養著有用或者養著好玩,才去養育孩子的,而是發乎天,順乎理。

什麼是天理?為人父母,不生,不育,不養,都是傷天害理。

父母生育孩子,養育孩子,照顧孩子,父母對孩子的慈愛,是敬天理崇道之大義。反過來,孩子對於父母也是如此。

孩子孝敬父母,這也是對天理的大敬和大義。

敬重於愛,敬發乎義,愛發乎情。敬,是對天理人倫的大義。

愛狗愛馬勝過愛人,這樣的人在儒家看來,都是傷天害理的無道之徒。

而子夏為人,義節尊敬有餘而溫潤不足。

所以孔子才會教導子夏,君子在侍奉雙親的時候,不僅要做到尊敬,還需要做到和顏悅色。

和顏悅色從何而來?深愛之至,則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則必有悅色,有悅色者,則必有婉容。

仁,並不是一種強制性的道德要求,而是來自一種發自內心的深愛。

孝對儒家的重要性

儒家之道,從它誕生的那天起,就是一門經世致用的學問。

儒家的整個倫理,都是從孝悌開始推導出來的。

在一個家庭裡,父母就是天,因為父母生育了孩子,孩子尊一家之天,這是孝。

在一個族群裡,長者就是天,因為長者承擔著保護年幼族人的責任,年幼者尊年長者為一族之天,這是悌。

因為如果沒有父母和族人裡的年長者的保護,所有的嬰幼兒都無法生存下來。

這是小孩子以父母長者為天的根源。

放大到一個國家,百姓為什麼要視天子為天,因為天子一方面組織社會生產讓百姓安居樂業,一方面負責國防保護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天子帶來了安定的生產和生活秩序,所以天子是天下之天。

一個沒有國家的人,他既談不上安居樂業,也談不上生命財產安全的保障,他的一切都是那麼的朝不保夕。

如果父母養育孩子,孩子忤逆父母,父母就會覺得這個孩子是逆子,父母會終止對逆子的養育,認為他不值得養育。

同理,如果在一個族群中,年長的族人保護年幼的族人,而年幼的主人受到保護,卻不尊重族人裡的長者,那麼長者們就會認為,這個人是奸人,就會把它逐出族群,認為他不值得保護。

放大到國家,也是如此,如果國家讓百姓安居樂業,保護了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百姓卻不尊重天子,在儒家看來,這就是亂臣賊子,就會被誅滅,因為這樣的人不值得國家愛護他。

而儒家的孝順和忠君,不是沒有前提的,也不是像後世被曲解的愚忠和愚孝,而是父母長輩和君王承擔了保護子女和天下百姓的責任,所以子女和百姓,要愛戴父母和君王。

君王勤政愛民,百姓才會敬君王為天下人之天子。

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這句話講的是,皇帝只有像個皇帝的樣子,在道德和才智上雙重完備,百姓才會愛戴他是自己的君主,才會甘願做他的臣民。反之,百姓就會推翻它,因為君主沒有君主的樣子,老百姓就不願意做他的臣民,還會把他轟下去。同樣,父親要有做父親的樣子,兒子才會尊敬自己的父親,才會遵從父親。

孔子還說,君待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中國文化的君臣之道,從來都不是君臣之間的人格不對等,而是皇帝要對待臣民彬彬有禮,臣民才會幫皇帝治理天下。

孝對儒家的德治為何如此重要呢?

因為對天子來說,他要做的事,不外乎是治人事天。

他作為天的兒子,受天命所囑託,在人間代為施行天道,代天管理天下百姓和萬物,這是事天。

天子沒有把天下治理好,就是有負於天的委託,事天無功,這就是不孝。

天子視百姓為子,百姓視為天子為君父,如果百姓吃不飽,穿不暖,被蠻族欺負了,治人無能,那麼天子就是不慈。

事天治人兩方面全失敗了,為天之子不孝於天,為百姓之君,不慈於天下,這樣的人還能做天子嗎?顯然是不可以的,因為德不足以配天下,不可以再做天子。怎麼辦呢?重新換一個有德之人做天子。

儒家的孝,是從天子,到諸侯,到卿大夫,再到庶人,是自上而下的孝道,而不是人們所認為的是庶民之德自下而上的傳導孝道。


平凡2850

不喜歡東拉西扯講一堆晦澀乾癟的大道理,所謂“大道至簡”,簡單地說吧,所謂“孝”,是儒家對待家庭倫理中,要求晚輩對長輩的行為要求。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具體講孝之前,我們首先必須瞭解儒家的“道”或者說總綱,又或者說它的核心價值觀是什麼? 其實我們都耳熟能詳了,無非“仁愛”而已。

所謂“仁”,用現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說就是換位思考或者說是站在對方的角度想問題;“愛”,就是在仁的基礎上產生的對對方的理解與包容,進而助人利他。

儒家對待基本的人倫(人際關係)提出了“三綱”的要求,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和夫為妻綱。其中父為子綱所對應的美德正是“孝”。

如上所說,不要忘了,孝是仁愛的衍生概念之一,仁愛是孝的核心,具體來說就是子女是否真正站在了父母的立場上為父母想問題?並能因此理解和包容父母的苦惱與過失,進而幫助父母排憂解難? 另外,光是心裡尊重父母還不算,你還要將你內在的、看不見的尊重通過外化的言語舉止體現出來,讓對方清清楚楚地感受得到才行,這種外化的形式就是相應的“禮”,即對待父母時該有的說話方式和語氣態度,以及行為舉止、規矩禮儀。

綜上所述,孔子認為“孝”的重要標誌: 從內而言,要真正對父母心懷仁與愛,即站在父母角度想問題,並幫助他們排除犯難;從外而言,要將自己對父母的感激與尊敬外化於行,通過禮的形式表現出來,讓父母真正感受得到,從而心生喜悅。







御靈飛

《論語》中,孔子提到最多次數的三個字,分別是“禮”、“仁”、“孝”;這三個字,看似獨立而行,其實它們之間是互相影響,互為因果的。

所謂沒有禮的約束,就沒有仁;沒有仁,也就沒有什麼孝悌可言了。換句話說,行“仁”的根本在孝悌,孝悌之道的推廣而就是儒家思想的重中之重。

什麼是“孝”?

四個字:慎終,追遠。孔子強調厚喪葬,重祭祀,並賦予喪祭之禮以道德的意義,視作孝道的繼續和表現,喻教與禮,表明儒家禮教雖不具備宗教的形式,卻起著宗教同樣的作用。

其實只要看看現在國人們在墓地的所作所為就知道什麼是這四個字的含義了。所謂“慎終追遠”其實就是作秀;做給別人看的。

還有“三年不改父道”、“父為子隱,子為父隱”、還有“父母為其疾而憂”;這也就是俗話說“長病見孝心”,或說“久病床前無孝子”。

孔子在講“慎終追遠”時,其實也提到了要對父母親活著時的孝道,特別是子女對父母的疾病的態度,這種態度是區別孝與不孝的重要原則。

現在時代變了,但“孝”不能變。不過慎終追遠這四個字也應該相應的做些改動。改成:厚養薄葬,生前多盡孝,死後少作秀。


閒看秋風999

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交流學習!

關於孔子認為“孝”的重要標誌,我認為有兩點:

第一“敬”,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說,現在的人不懂孝,以為只要能養活自己的父母,有飯給他們吃,每個月給點錢,就是孝了。“犬馬皆能有養”,養一隻狗、一匹馬也都要給它吃飽。孔子所謂的“孝”,不光是有吃的就行,需要有愛的心情,否則就不是真孝,是一種形式。

第二“色難”,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孔子說,有事的時候,我們作為後輩的兒女們,幫忙做一做,有好吃的拿給父母一些,這樣就是孝嗎?替長輩做了事,請長輩吃好東西,不一定就是孝了,因為“色難”。也就是態度的問題。替長輩做事,吃東西,而給長輩臉色看,或者態度差,實際給長輩的傷害更嚴重。

所以,“孝”第一個是要“敬”,這屬於內心的;第二個“色難”,態度要好,這屬於外形的。以上是對孔子“孝”的重要標誌的分享,歡迎大家指正補充,一起探討!


國學智慧書院

孔子的意義我不是很清楚,我個人理解,光《孝》字難成形為準則,孝連敬連忠,就好理解了,只不過還應該講究相互待的問題,只是稱法不一樣,比如孝敬父母,孝忠領導,父母是先關愛養育了我們,順理成章回報孝敬父母。領導不同,是我們認可他的才能為人,先進忠,他替我們主持公平公證調節社會資源等工作。不過還有個關鍵就是凡事沒絕對,你要有智慧主見判斷是是非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