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週年看安定」大坪村:見證定西乃至甘肅農村40年鉅變

「改革开放40周年看安定」大坪村:见证定西乃至甘肃农村40年巨变

開欄語——

1978年——2018年,這是屬於全體中國人的激昂奮進的新時代。談及改革開放,2018年4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上指出,今天,中國人民完全可以自豪地說,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

改革開放40年來,安定兒女充分發揚“三苦”精神和“敦厚、包容、堅韌、自強”的安定精神,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書寫了屬於自己的光榮與夢想。

40年眾志成城,40年砥礪奮進,40年春風化雨。今起,“魅力安定”正式推出“改革開放40週年看安定”欄目,將全景展示改革開放40年來,全區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脫貧攻堅等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

140年前,清朝陝甘總督左宗棠曾上書朝廷,稱“隴中苦瘠甲於天下”。

封疆大吏左宗棠率隊一路行軍,一路播綠。今天,在安定區青嵐山鄉大坪村址對面山樑最高處有棵大柳樹,當地人稱其為“左公柳”,雖歷經百年風雨,毅然傲立於天地,盡顯歲月無盡滄桑。

大坪村是扶貧的典範,是發展的楷模,更是改革開放鉅變中的一面旗幟。40年來,勤勞勇敢的大坪人堅守“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的信念,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進行著一場又一場反貧困的鬥爭,演繹了一曲曲令人動容的樂章,書寫了精彩壯美的詩篇。

“左公柳”作證:大坪村的變化是定西市乃至甘肅農村40年鉅變的一個縮影。在廣袤的中國西部版圖上,大坪是一個醒目的座標,它昭示著:農村安,天下安;農民富,國家富。

「改革开放40周年看安定」大坪村:见证定西乃至甘肃农村40年巨变

夏日大坪村美如畫

從修梯田開始,戰天鬥地,

改寫貧窮歷史

在隴中這塊黃土地上,氣候乾旱少雨,十年九旱的現象並不鮮見。

“山是和尚頭,溝裡無水流,十年有九旱,歲歲人發愁。”曾是安定區貧窮落後狀況的真實描述。

山窮水窮人貧窮。“吃飽肚子”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已成為歷史,而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它卻是包括大坪人在內的所有定西人必須面對的殘酷現實。

在年逾古稀的大坪村黨支部副書記劉玉秀記憶裡,有兩個關鍵詞,“太困難”“沒法過”。

“沒有柴燒,全憑剷草皮、挖草根度日;吃不飽時,便會挖野菜充飢;穿的是黃軍裝,時不時地補丁打補丁,即使有件新衣服,也捨不得穿,只有到逢年過節或走親訪友時才拿出來穿。”劉玉秀回憶著當時貧困的情況。

從1972年起到1996年,先後擔任過大坪生產隊隊長、大坪村主任、村黨支部書記的老黨員李福打開泛黃的舊賬本介紹說:“那個時候陡坡地小麥平均畝產幾十斤,最多也不過100斤,家家戶戶吃糧靠返銷,花銷靠救濟。”

1955年至1982年,國家下撥該村的各種社會救濟(扶貧)款達5萬多元,返銷糧6萬多公斤,還有大量的布匹、棉花和衣服、席子、被褥等等。

嚴酷的自然生存環境讓大坪人飽受貧困煎熬,也鑄就了他們堅強勇敢的性格。面對“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惡劣環境,大坪人堅持尋找與天鬥、與地斗的法子,探索出一條擺脫貧困的路子。

1964年10月,大寨的先進事蹟傳到了大坪。於是,在田間地頭、打麥場上、農家院落,農業學大寨成為社員們關注的焦點,熱議的話題。

“大寨人能把一個‘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地無三尺平、年年災情多’的舊大寨,治理成一個全國學習的新大寨,咱能不能把陡坡地也修成平展展的梯田地?”大坪人在探尋改善落後面貌的出路。

“‘旱大坪’是生就的骨頭長就的肉,沒治。”“祖祖輩輩就這麼過著,咱能比先人強多少,還是將就著過吧。”“面朝黃土、背朝天,再怎麼折騰,農民還是貧窮的命。”……消極的聲音不絕於耳。

“冉桂英就在我們女社員中逐一動員,‘大寨人能把石頭地修成梯田地,咱們憑啥不能把黃土地也修成梯田地?’她一再動員我們支持她,與她一起修梯田。”劉玉秀介紹說,“有我們婦女‘半邊天’的支持,再加上在群眾大會上的宣傳,大家最終贊成冉桂英修梯田這件事。”

秋末冬初的一個早晨,天矇矇亮,冉桂英便和全隊40多個男女社員來到馬蓮道的陡坡地裡,唱響了“戰天鬥地、艱苦奮鬥”的豪邁壯歌,打響了“修理地球”的戰役,用勤勞的雙手和汗水書寫“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當初改土造田,治理山河時,奮戰一線的大坪“鐵姑娘”冉桂英、劉玉秀三九寒天戰天鬥地,用鐵鍬洋鎬,人背肩挑,從整修的第一塊梯田實現糧食產量成倍增加起,她們順勢而為,連年整修梯田,共修梯田2700畝、谷坊110道、塘壩5座,治理流域面積3600畝,讓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變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實現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溝,大旱不減產,小旱保豐收。可哪裡能想到她們的偉大創舉夯實了大坪的基礎,帶來了糧食增產,帶來了群眾生活新變化。

1975年,大坪村人均口糧上千斤,還能給國家交售300斤“超購糧”。

1980年,“大坪糧食產量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曾作為一條重要新聞,被各級媒體競相報道,並在全省響亮地提出“遠學大寨,近學大坪”口號,大坪成為“農業學大寨”的先進典型,成為艱苦奮鬥的一面旗幟。

實踐是“試金石”。“我們就是用行動、用實踐打破了上世紀八十年代聯合國有關官員‘這裡不具備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的論斷。”大坪村黨支部書記康耀偉感慨萬千。

「改革开放40周年看安定」大坪村:见证定西乃至甘肃农村40年巨变

大坪新農村

落實承包責任制,咬定青山不放鬆,

定叫大坪展新顏

今天,重新踏上大坪這塊熱土,一層層五線譜式水平梯田種植的馬鈴薯、玉米翠綠流韻,長勢喜人;一泓泓碧水盪漾的蓄水塘壩裡水草茂密,水鴨嬉戲;一座座光亮奪目的日光溫室裡高檔蔬菜生長旺盛,成熟待收;一排排寬敞明亮的農家小院賞心悅目,不拘一格,展示著旱塬新韻,農村新景。

如此鉅變是改革開放40年的豐收成果,是大坪人艱苦奮鬥的優秀傑作。

1982年,國家啟動三西扶貧開發計劃,安定區首開全國扶貧開發之先河。而大坪村則是中國扶貧開發的“橋頭堡”和“試驗田”。

大坪人有的是精氣神,在長期的“輸血”與“造血”並舉的扶貧式開發建設中,發揚艱苦奮鬥精神,凝聚起一種無形的力量,人們把她稱為“大坪精神”。大坪人發揚領導苦抓、社會苦幫、群眾苦幹的 “三苦”精神,弘揚踐行敦厚、包容、堅韌、自強的“安定精神”。

沐浴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春風,大坪村全面落實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此步入發展的春天。

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時,康耀偉尚是18歲的帥小夥,高中畢業的他親身經歷和見證了改革開放的過程和帶給家鄉的巨大變遷。

1980年前後,大坪人主要從地塊裡刨“糧食”,種田如繡花,加大糧食生產儲備,家家戶戶糧食滿倉、洋芋滿窖,只為吃飽肚子不捱餓,主要經濟收入全憑養頭豬出欄換現金,養三五隻雞靠賣雞蛋換票子,人均純收入只有五六百元。

思路一變地生金。從1990年開始,伴隨著科技推廣應用,大面積推廣地膜覆蓋種植技術,積極調整種植結構,壓夏擴秋,大面積種植地膜作物,年人均種植地膜馬鈴薯2.5畝左右、地膜玉米1畝以上,戶均輸出勞動力1人以上,年純收入2500元左右,實現了歷史性跨越發展。

進入新世紀,農技部門的技術推廣,大坪村步入發展的“快車道”,一年一變化,十年大變化。

從2003年開始,在金川公司幫扶下,大坪村順利完成總投資190萬元的大坪村生態家園100多戶小康住宅建設項目,同時,農戶暖棚圈舍已全面改造,村社道路已全部硬化,自來水已於2012年全部入戶,使群眾住上了磚瓦房、喝上了自來水、走上了硬化路。2017年底,人均純收入達到7830元。全村發展“農家樂”10戶,8戶專業養雞戶年戶均收入七八萬元,20戶規模養羊戶年戶均年收入4000元以上。

說起如今的好日子,大坪發展的創業者、建設者和見證者劉玉秀激動地說:“要是沒有黨中央的親切關懷和社會各界特別是金川公司等單位的傾心幫扶,不要說過上這麼好的幸福日子,就是解決溫飽也不知道要等多少年啊!”

一分辛苦,一分收穫。大坪村先後榮獲感動甘肅·2008十大隴人驕子集體獎和全國文明村鎮等榮譽稱號,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區、全國文明村鎮。

「改革开放40周年看安定」大坪村:见证定西乃至甘肃农村40年巨变

剪紙藝術代代傳

新時代新徵程,艱苦奮鬥不鬆懈,

譜寫小康新詩篇

6月14日,大坪村大坪社村民張建林按照慣例,早晨5點半駕駛著微型商務車,10多分鐘時間便到達定西南川農產品交易市場,在固定交易地點,6家蔬菜超市的固定客戶已經老早地等待著他的到來。

南川農產品交易市場裡車輛穿梭,人聲吵雜,交易活動紅紅火火。半小時過去了,張建林駕駛微型汽車裡裝載的10箱黃瓜銷售一空,他信心滿滿地驅車返回家去。

張建林是個大忙人,前一日傍晚把次日銷售的黃瓜採摘裝箱後,於凌晨5點左右駕駛車輛進城批發後,便匆忙返回家或種植菠菜、油麥菜、油菜等蔬菜,或採摘黃瓜,一天在3個塑料大棚裡忙個不停。儘管忙些,可回報很好,一個大棚一年種植一茬黃瓜、一茬綠葉菜共兩茬收入2萬元左右,年收入5萬元以上。

包括張建林在內的大坪人心裡明白,讓他們依託發展特色產業增收致富主要來自於金川公司的幫扶。從2003年開始,金川公司傾心幫扶,在大坪村建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40多座,讓大坪人依託發展設施農業增收致富。

走活一盤棋,致富眾鄉親。大坪村立足農村“三變”改革,用區財政70萬元作為村集體資金入股,撬動定西億邦農牧農民專業合作社投巨資發展,聯手打造集“自然—生產—休閒—教育”於一體的富有大坪特色的休閒觀光旅遊農業示範園區,以8%的股金折股量化年分紅5.6萬元。

小康路上相挽行。定西億邦農牧農民專業合作社瞄準了農業主體發展的大好方向,從建築工程轉向發展養殖、種草、草加工、蔬菜種植於一體,做大實體經濟,依託建設發展生態園,輻射帶動周邊5村6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從事交通、導遊、農家樂等旅遊相關職業,增加收入,實現穩定脫貧。

“合作社經營增收入,村集體股金分紅強資產,老百姓收租金打工鼓腰包。再說,合作社搞經營,用活了土地資源,還種樹種花美化了咱家鄉。”村黨支部書記康耀偉說,“村集體經濟的‘蛋糕’做大了,我們就有實力辦實事、辦大事了,修橋補路等的事情就好辦了”“實施農村‘三變’改革,要‘變’出百姓新生活,‘變’出山鄉新面貌”。

「改革开放40周年看安定」大坪村:见证定西乃至甘肃农村40年巨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