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上海“隱居”嗎?

你在上海“隱居”嗎?

  • 關注秦朔朋友圈
  •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2044篇原創首發文章

今年的六月,上海的夜,難得的涼快。有一天晚上,我在陽臺上晾衣服,夜深人靜,一股風吹來,彷彿吹進了我心裡,閉上眼睛,還能想象自己是在高山上吹風,似有難得的清淨。細想,一直以來我的生活大體上就是讀書寫字,住過北京上海都似在“隱居”。

隱居,原是道家的哲學術語,表明退居鄉里或鄉野,深居不肯出仕。或指出世,不關注世俗之事的生活。比爾·波特在《空谷幽蘭》裡寫道: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一直就有人願意在山裡度過他們的一生:吃得很少,穿得很破,睡的是茅屋,在高山上墾荒,說話不多,留下的文字更少——也許只有幾首詩、一兩個仙方什麼的。他們與時代脫節,卻並不與季節脫節;他們棄平原之塵埃而取高山之煙霞;他們歷史悠久,而又默默無聞——他們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是這個世界上最古老的社會中最受尊敬的人。……從有文字記載的時候起,中國就已經有了隱士……

無意冒犯這兩個偉大的名詞——隱居和隱士,也不是強調為了“中隱隱於市”,這裡主要討論大都市的幾個現象,我最近在思考的,暫且稱之為“新隱居”現象吧。

你在上海“隱居”嗎?

“新隱居1”:搬離市區,迴歸鄉間

一次跟同事閒聊,他說他爸爸的一個朋友,賣掉了市區的房子,去接近奉賢的地方買了一個小別墅,那裡的入住率只有30%,晚上小區裡連路燈都不開,周圍的環境都是農村。他說,一個退休了的人這樣決定是想在上海這個地方隱居嗎?

實際上,人們一旦來到上海,他/她所擁有的“人財物”,都開始進入精密的計算模型裡。這個高度市場化的地方,有一種氛圍,讓人養成精打細算的本事,你有多少身家,往後又有多少身價,且看你的決策了。在這裡,每一步都算數,每個元素都有自己的價碼。對於世俗生活而言,買房、理財、育兒、教育等等,是每個要在上海生活下去的人兒的必修課,他們踩得準點兒嗎?掐得準時間嗎?低買高賣嗎?

在上海隨便處置一個資產的代價是巨大的,很快就會與別人拉開差距。其實每個人的生活本來也沒差多少,但因為個人和家庭的投資決策,突然之間就不一樣了,這就是上海的魔力。魔都,在金融性上體現得最為明顯。同事的這個叔叔,房子賣掉的時候才300多萬,現在已經900多萬了,而那個鄉間小別墅是500多萬買的,升值潛力顯然是有限的。

同事又提到一個出租車司機,說是本地人,也賣掉了市區的房子,在崇明買了房,並說,以後再買回去,因為他相信有一天上海的人口會減少,房價會降下來。同事感慨,賣掉了的市區房,潑出去的水,再也回不去了……做好這輩子歸隱鄉間的準備吧……

你在上海“隱居”嗎?

上海市總面積6340平方公里,轄16個市轄區,中心城區(外環線以內的區域)面積為660平方公里,僅佔總面積的10.4%,據不完全統計,就在這十分之一的土地上,住著上海二分之一的人口。不知道未來,有多少人,搬離市區,去那另外的90%的地方住,甚至去上海周邊的中小城市……

未來發展的趨勢,誰又知道呢,誰又猜得準呢?

你在上海“隱居”嗎?

“新隱居2”:不浮躁、佛系地居住在上海

前幾年,逃離“北上廣”這個概念很火。到底逃離了多少人?筆者梳理出了2014年至2017年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具體數據:

  • 北京:2014年,北京外來常住人口為818.7萬人,2015年為822.6萬人,還在增加。2016年807.5萬人,開始下降,2017年為794.3萬人,幾年間共下降了
    28.3萬人。2017年末,北京常住人口出現負增長,是2000年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連戶籍人口都減少了3.7萬人。要知道,北京戶口是全中國最難得到的戶口。
  • 上海:2014年,上海外來常住人口996.42萬人,2015年為981.65萬人,2016年為980.20萬人,2017年為972.69萬人。2014年以來持續減少,幾年間共減少23.73萬人。2015年上海市的常住人口減少了10.41萬人,這是近20年首次出現的人口負增長,調查發現減少的外來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邊的中小城市。
  • 廣州:2014年,廣州常住外來人口為465.63萬人,2015年為495.92萬人,2016年為533.86萬人,2017年551.97萬人,幾年間共增加86.34萬人。
  • 深圳:2014年,深圳外來常住人口為745.68萬人,2015年為782.90萬人,2016年為786.1萬人,2017年為818.11萬人,幾年間共增加了72.43萬人。

從數據可以看到,其實人們逃離的只有北京和上海。這兩個地方要生活下去,都是艱難險阻,奮鬥是永恆的。外來人口數據減少首先發生在上海。

其實,三四五線城市的生活相對挺安逸的,在某種程度上說,一線城市的生活反似艱苦樸素的山林生活了。

一個毫無背景、也沒有貴人相助的人來到上海,也可以活出一番風味來,沒有那麼複雜的奮鬥故事、上位傳奇,也從不羨慕嫉妒、更不仇富,就這麼平和地過些方便豐富的生活。雖然媒體熱愛傳奇,職場熱愛宮鬥寶典,但還有一大批人活得不是那麼有慾望、那麼有野心,他們只想安心地過自己的小日子。

隨處可見的便利店、電影院、各類餐廳……連芭蕾都可以看四種類型,藝術生活很豐富,思考人生也可以特別深刻。要是沒有房貸和育兒的壓力,這裡並不浮躁,也不喧囂……

像我這樣熱愛自由、內向孤獨的人,也喜歡基礎設施和人文環境極其發達的地方,要去周邊哪個山上“隱居”度個週末,去哪個海邊也可以直接說走就走。沒有多少人認識你,也沒有人影響你的生活和決定,你也不妨礙任何人,彼此之間界限分明。

就像同事說的,能在上海呆下去就呆下去,試一試到底能呆多久。沒有那麼劇烈的奮鬥感,就是過好每一天,收拾好自己的形象和內心。在這個城市呆得下去就是勝利,呆不下去,故鄉等著呢。蘇軾說,“此心安處是吾鄉”,《美女與野獸》裡唱著“心所處就是家”,這何嘗也不是一種佛系的“隱居”。套用一句俗話:即使你身處鬧市,你也能旁若無人,你的心靈才能真正隱居,內心才能真正安寧。

你在上海“隱居”嗎?

“新隱居3”:在物慾橫流與淡泊明志之間

說現在這個時代,物慾橫流說不上,淡泊明志也難以有人做到。說90後都想著一夜暴富,幻想有貴人相助或者有一個什麼創業機緣特殊機會砸中自己。其實,人生的每一步都跟自己的經營有關。有人不屑、不理這套生存規則,有人又對於套路入戲太深。不如,走中道,做個明智的“邊緣人”、“旁觀者”。

有一些短視頻經常在宣揚年入幾百萬的90後的故事,彷彿很容易就賺得了人生第一桶金。最近新認識了一些自媒體大V,擁有百來萬粉絲,每年賺個兩三百萬也挺容易。中國這個時代的成名機制,總是“一招鮮,吃遍天”,而成名充滿了隨機性。這個年代,人們越來越關注自己的賺錢能力、人脈經營及下一代的教育與財富傳承。這個年代誰都想過得好一點,再好一點。所以,輿論上偏愛這類故事。筆者的態度是不羨慕、不嫉妒,更談不上愛恨。因為在各個領域,成功的人看得多了,自然也習慣了,至於自己成不成功,清高說不在意太虛偽,但也真的沒有那麼在意。有緣就認識一些人,沒緣也絕不會去攀附。

你在上海“隱居”嗎?

上海的機會總是很多,東邊不亮西邊亮,可能互聯網王者沒有出現,但是上海的資本圈、投資圈、金融圈力量龐大,少有媒體和自媒體報道的高端製造業和人工智能行業,上海也正在不露聲色地潛心發展。當然,更可貴的是不少的隱形冠軍行業和企業,各類低調的創業者。

大數據時代,各行各業的入門知識幾乎唾手可得。但要深入,則要忍住寂寞,抗住誘惑和喧鬧。在冷門領域裡“隱居”般地創業創新,是一種難得的人生修行和歷練。

上海,一百個人裡面就有一個是千萬富翁。每個人都過著自己的日子,願意關上門就關上門,願意社會交往就社會交往。大城市,相對農村而言,更適合隱藏起來,私密性更好,誰也不知道誰是誰,沒有那麼多的人情世故和麻煩。有人會誤解成冷漠,但這就是距離感和界限,是人與人之間的安全感和彼此尊重。你有充分的選擇圈子的自由。如果不幸遇到排外的本地人,也不必介意,絕大部分人是友好的,甚至頗有格調的。

筆者個人非常欣賞儒家的“無所為而為”,因為做某些事情的價值在於做的本身之內,而不是在於外在的結果之內。較之於“有所為”,“無所為”確實有點“無為”的色彩;而比起“無為”,“無所為”又有點“有為”的意味了。

“新隱居”時代,我們的山林就是我們的內心抉擇。

你在上海“隱居”嗎?

  • 作者簡介:水姐,又叫小瀑布,周水水等。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 | 視覺中國 」

你在上海“隱居”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