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来紫堡乡冯湾村和分豁岔村

记者探访来紫堡乡冯湾村和分豁岔村

冯湾村群众在桥廊纳凉

记者探访来紫堡乡冯湾村和分豁岔村

梁志龙在农家书屋学习

1

有组织、有规划、有经费制度保障夯实精神文明基础

建设精神文明,物质条件是基础,组织条件是保障。为此,冯湾村党支部专门成立了新乡村文化创建小组,每季度召开村干部、党员、志愿者、群众代表动员大会,就村上最新出现的不文明现象都点名说透,大家相互帮着出主意想办法,谁也不看谁的笑话,一点点改进。

印宣传册、做条幅、组织培训班,样样都少不了花钱,冯湾村在经费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尽量节省和压缩其他方面的开支,保证在文明创建工作中有足够的经费。加强制度保障,通过开展结对共建、联创共建、全民动员、全民参与、集中整治等活动,要求精神文明工作件件有落实,事事有结果。

2

好婆媳、好妯娌、文明户崇尚荣誉爱惜荣誉蔚然成风

近年来,冯湾村积极开展社会道德培养,村风明显好转。

2017年李德发和村上七八户被评为冯湾村“五星级文明户”,李大爷热心邻里的底气更足了,时时处处以文明户标准要求自己和家人。通过示范带动,乡里乡亲在身边就有值得学习的榜样,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发展的目的。

“文明户就要有个文明户的样子,给了咱这个荣誉,咱们就要事事做到人前,老人有老人的样子,儿女们有儿女们的样子。每个人都把自己该做的做好,文明新风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李德发说。在冯湾村道路两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展板,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内容的文化墙随处可见,百姓在生活中随处都可以接受熏陶。

3

多长精神少添负担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深得人心

“婚丧简,莫铺张,俭持家,不浪费”,这个宣传标语在冯湾村到处可见。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成立这几年来,村民们的红白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风气有了很大转变。

几年来,由村“三委”班子成员、党员代表、乡贤、能人、各社社长组成的红白理事会,制定章程,规定不论贫富,统一标准,烟酒档次、酒席数量、菜品种类等都有详细规定。

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也扭转了大操大办的不良风气。乡里乡亲踊跃帮忙,帮厨、记账、联系车辆、招待亲戚,红白事上的每一个流程,都有红白理事会会员帮忙操持,村民不但省钱而且省心。

4

送演出、建剧院、盖书屋业余文化生活空前丰富

自从2008年冯湾村农家书屋建立以来,养牛户梁志龙通过十年的学习,养牛规模也从最初的一两头变成了如今的20多头。“养牛是个技术活,农家书屋一直是我学习充电的地方。这里养殖技术的书籍不但多还定期更新,时不时还请县上的技术员来书屋讲课,在家门口就有一个很好的学习地方。”梁志龙说。

冯湾村农家书屋是榆中县首批建成的农家书屋之一,如今已成为榆中县第一家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挂牌的农家书屋。不仅仅是农家书屋,村上的人文科技广场、1000平方米的影剧院、村文艺队伍组建都走在了前列。

54岁的李爱华是村上老年舞蹈队的骨干,她正带领村上的老姐妹们为下半年全县“我们的节日”民俗文化演出排练。据了解,这是榆中县组织的第11次“我们的节日”民俗文化演出了。“都是乡里乡亲的,我们在一起跳跳舞唱唱歌就是图个热闹,以前村上也没有这么好的健身广场,想跳跳舞也没这么好的场地。现在不但锻炼了身体,还在全县各乡镇巡回表演,咱老姐妹也能露露脸。”

榆中县各乡村对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党员远程教育、农家书屋、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资源村村共享。通过举办广场文化节、联谊活动、“读书周”、周末舞会、广场舞等各类培训班,让村民参与其中。政府购买服务、公益性文化单位等共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在全县开展“送戏”“送影”“送书”“送展”等活动。

■结束语

在李德发辛勤挥动的扫帚里、在李爱华轻盈欢快的舞步中、在王爱云父亲轻松祥和的寿宴上,我们看到了文明新风正在渐渐浸润着山乡人民的心田。

物质条件好了,精神追求足了,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厚积薄发,让清风正气的乡风吹遍每个淳朴家庭,让五千年的文脉滋润着下一代人的心田。精神文明之花在共和国地理版图的心脏开得别外红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