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有用雙錘的武將嗎?

修行195283787

當然有。不能拿你的小思想來琢磨整個歷史。中華歷史上千五千年,什麼樣的奇人異士沒有過?

歷史上用雙錘的武將確實不多,但也不是沒有。尤其是雙錘當作主武器的比較少,當作副武器的比較多。主武器的話,單錘比較多。

另外,古代並不把錘僅稱為“錘”,“椎”、“槌”等都是在說錘。

用雙錘當主武器最著名的,應該就是岳雲了吧。《宋史·卷三百六十五·列傳第一百二十四·岳飛子云傳》記載:雲,飛養子。年十二,從張憲戰,多得其力,軍中呼曰“贏官人”。飛征伐,未嘗不與。數立奇功,飛輒隱之。每戰,以手握兩鐵椎,重八十斤,先諸軍登城。

這是正史上記載的,自然毋庸置疑。另外據考證,南宋時的一斤比現在的一斤要重,岳雲這對大錘還不止80斤呢。

你以為故事都是編的?嘿嘿,偏偏這段就是真的。

再比如,《南史·陳書·蕭摩訶傳》中記載,南北朝時的陳朝名將蕭摩訶也用過雙錘。“明徹乃召降人有識胡者,雲胡著絳衣,樺皮裝弓,兩端骨弭。”這裡的“骨弭”就是錘的一種。

還有,關山遼墓的蕭諧領墓裡出土的“鐵撾”,雖說錘頭沒有想象中那麼大,好歹也是錘。都挖出來實物了,難道還不肯老老實實承認人家是用雙錘的嗎?


純鈞LHGR

我就是用雙錘的呀!我想用我的兩隻小錘錘錘死你。


言歸正傳歷史上還真有用雙錘的武將。據《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初出茅廬的張良,因為秦國覆滅韓國,懷著國仇家恨,張良僱傭了一位大力士,埋伏在博浪沙,待始皇帝鑾駕行至此地時,伺機行刺於他。

張良僱傭的這位大力士使得正是重達一百二十斤的大鐵錘。秦時的一斤相當於現在的半斤,換算過來這大力士使的鐵錘也有六十斤了。

可能是由於鐵錘太重了,遠距離拋射不容易掌握方向,大力士拋出的鐵錘最終沒有砸到始皇帝的陸軍一號(鑾駕),卻把始皇帝周圍的一眾寶馬奔馳砸了個稀爛,威力可見相當不小。


無獨有偶我們的民族英雄岳飛嶽元帥的麾下,也有四名用錘大將,號稱“八大錘”。

金錘岳雲使一對擂鼓甕金錘,重八十斤(每個),相當於今天的一百斤。每次衝鋒陷陣,必能以一當十,屢立奇功。

銀錘何元慶使一對梅花亮銀錘,再未歸降前,曾使此錘與嶽元帥交戰百回合不分勝負,後被嶽元帥大義所感動,歸順並與嶽元帥結為兄弟。


銅錘嚴成方使一對青銅倭瓜錘,嶽元帥征討楊么時,曾為楊么部下的嚴成方不服岳雲,與其大戰八十餘合,不分勝負,不打不相識,雙方英雄惜英雄,互生敬佩,戰場之上結為兄弟。

鐵錘狄雷使一對鑌鐵亞油錘,叫花子出身的他曾使此錘打敗金兀朮,在朱仙鎮又擊殺金國猛將粘得力,後又助陣嶽雷掃北,捶死金國大將哈同武,得勝回朝後被封為總兵官。

各位看官以為如何呢?不同意見歡迎交流,也可以用錘子狠砸關注文史肆。


文史肆

沒有。

不知道題主聽過一句話叫“一錘子買賣”沒。

為什麼會用“錘子”來形容呢?因為在古代,錘其實是一種非常笨重的兵器,它的重心分佈極為靠前,這導致了四個特點:

1、揮出去容易,但收回來極難。

2、要應用於實戰的話,長度不會超過80cm,再長就容易脫手,揮一下就飛出去了。那種一米多的通常出現在儀仗隊伍。

3、相比制式刀劍和槍矛,錘的長度決定了他只能用於短距離格鬥和貼身肉搏。

4、殺傷力很大,一個大疙瘩直接砸你腦袋上是什麼體驗。

所以,這一錘子揮下去,基本就決定了結局:要麼你被我砸死;要麼你閃開了,然後趁我收不回來的時候一錘子砸過來,ok,結束。正所謂一錘定音,沒有什麼事是一錘子決定不了的事。抱歉,絕對不會有第二錘。


明白了這個概念,我們就可以下結論了:錘在冷兵器中,通常被作為副兵器使用。比如騎兵落馬或下馬近戰時,有可能會從背後掏出把錘子。當然,也有類似清朝“鐵錘軍”那樣的步兵營,但實在少數,大多數是用來對付敵方有鐵甲兵存在的情況,比如下圖:

(配圖:聽說你刀槍不入?要不我掄一錘子試試?)


錘的特性,也就註定了歷史上將他作為主武器的武將基本為零了,一般拿來當做戰術性武器。因為對手不是固定的靶子,他會閃躲、會移動,你砸不到他就等於零作用。再砸不到,戰場上瞬息萬變的局勢容得你那麼多失誤?歷史證明,你拿著錘子,對面拿著刀劍長矛,分分鐘把你完爆,你還沒揮下去,敵人早就把你戳出好幾個窟窿了。什麼,你還要拿雙錘?你真當自己巨靈神下凡??

但作為副武器還是很常見的,尤其北方的遊牧民族,左手持盾,右手持錘。如下圖,我們稱之為“鐵骨朵”,俗稱狼牙棒:

直到一戰,錘依然是種沒被淘汰的冷兵器,俗話說大力出奇跡嘛!看下圖:

所以,當你看到小說中描述那些專用雙錘的武將,都是耍流氓,圖個樂呵就好。尤其是問題配圖的那個斗大銀錘,藝術加工成分太過嚴重,根本沒人掄得動那種玩意兒。


新奇角度看歷史

歷史上用雙錘的武將有許多,比如隋唐時期的西府霸王李元霸,他用的雙錘重量是歷史之最,雙錘共重800斤,據說能掄起這對“擂鼓甕金錘”的人只有漢朝的伏波將軍馬援和元霸二人。

據說他是金翅大鵬鳥轉世。他用雙錘一個人把十八路反王的軍隊像拍黃瓜一樣,殺的185萬人的軍隊只剩下不足65萬人,李元霸真正做到了秒殺。


Δ李元霸

另一個用雙錘的是《隋唐演義》中的裴元慶裴三公子。他手持一對銀錘,重三百斤。坐騎“抓地虎”。傳說他為哪吒轉世。因硬接李元霸三錘而名揚天下。後被新文禮引入慶墜山,命喪火雷陣中。

第三個用雙錘的是隋唐好漢草包肚子齊國遠,據說齊國遠用的是一對金錘,不過是用金紙糊的,這一對超大號的金錘,嚇跑了李元霸,唬住了秦瓊和裴元慶。待到雙方兵器碰撞,紙錘立刻就露出馬腳。齊國遠的一對金錘是蒙人的傢伙式。


Δ裴元慶

第四個是隋唐時期的梁師泰,梁師泰是天下第十五條好漢,是掛錘莊莊主,後成為李元霸的開路先鋒。他手中一對鑌鐵軋油錘共重160斤,曾兩錘將天下第十八條好漢,瓦崗五虎之一的單雄信震的兩手酥麻,虎口震開。後在天昌關被伍天錫殺死。

第五個是南宋的岳雲,岳雲手執一對擂鼓甕金錘,單錘重86斤,雙錘共重172斤。他一生戰績主要有:錘震金彈子,兩戰陸文龍,大鬧朱仙鎮。可惜年紀輕輕劉和父親岳飛一起被秦檜陷害而死。死時年僅23歲。

第六、《說岳全傳》裡的“八大錘”。八大錘指的四個人,除了岳雲外,還有鐵錘將狄雷,手執鑌鐵亞油錘、銅錘將嚴成方,手執一對青銅倭瓜錘、銀錘將何元慶,手執一對八稜梅花亮銀錘。


當然歷史上用雙錘的武將還有不少,親們知道多少呢?




秉燭讀春秋

在古代冷兵器時代,古人創造出很多種用法不同的兵器,通稱十八般兵器。兵器有長,短,軟,硬之分,各有各的用途。

在戰場上,兵器有一寸長一寸強的說法,為什麼長槍被稱為百兵之王,就是有它長的原因所在。

也有不少短兵器,如鐧,鞭,錘等。不要搞錯了,這些短兵器可不是用來衝鋒陷陣用的,它們大都是用來防身用的,也有在特殊情況下用以破甲之用。

對比現代戰場,長槍大刀好比機槍大炮衝鋒槍。鐧,鞭,錘,就是小手槍,指揮刀之類。你見過有用小手槍,指揮刀去對敵人的機槍大炮的隊伍嗎?沒有。

所以,古人也不是傻瓜,不可能拿著短兵器上陣去對敵人的長矛長槍。除非自己不想活了,或者是自己的長兵器忽然毀壞,戰況緊急,迫不得以。要不使用雙錘上陣殺敵的武將機乎為零。


望斷南飛雁

說唐及隋唐英雄等小說中,李淵四子李元霸骨瘦如柴兩臂卻有千均之力,使一對各重四百斤的鐵錘,英雄蓋世所向無敵,在天昌關殺死第六條好漢伍天錫,手撕第二條好漢宇文成都,四明山之戰,李元霸一人雙錘面對十八路反王,打得一百多萬軍隊落花流水,視天下英雄如小兒。


錘又稱椎,有長柄短柄帶鏈子幾種,因錘的頭部酷似瓜形或蒺藜球,也稱為“瓜”“骨朵”。依錘頭形態不同,又分為立瓜與臥瓜兩類,錘的形狀特點不一,使用方法也大不一樣。由於舞動困難,又不能遠戰需近戰,所以歷史上真正以錘為兵器的並不多。


《信陵君竊符救趙》中,魏無忌籠絡屠夫能人朱亥,在奪取魏國軍權時發揮大作用,當大將晉鄙不願交權時,朱亥用袖中四十斤重的鐵錘,錘死了晉鄙,使救趙得以成功,後來朱亥被秦王召見,不願降秦,秦王把他和猛虎關在一起,朱亥大喝一聲,虎顫慄不敢動。

馬援,王莽新朝時人,原是隗囂手下,後歸順劉秀,為人品性端正,長於籌謀,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官至伏波將軍,因功封新息侯,曾出豪言“男兒當死於邊疆,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成語馬革裹屍的發明人。相傳他騎的是大宛馬,武器為象鼻古月刀,後人考證認為馬援的武器實為擂鼓甕金錘,雙錘各重八十斤。(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南朝陳名將蕭摩訶,扶助陳叔寶陳後主登基有功,曾力抗北齊和隋朝,多次鎮壓內部叛亂,在南方享有大名,因建議不被後主接受,兵敗降隋,與漢王楊諒起兵反對楊廣,被楊素擒殺。他使用武器銑鋧,《陳書·蕭摩訶傳》“ 摩訶遙擲銑鋧,正中其額,應手而僕”。銑鋧,短兵也,形如小鑿,有人認為也算錘的一種。


南方鵬

在評書和演義小說裡,使用這種雙錘作為武器的一般被稱之為

“金錘猛將”,比較有名有7位:《說唐全傳》裡的李元霸、裴元慶,《說岳全傳》裡的岳雲,《東漢演義》裡的馬援,《劉秀傳》裡的公孫陽,《薛剛反唐》裡的薛葵,《大明英烈》裡的朱沐英

但在真實的歷史上是沒有那個武將用大錘作為兵器的,很顯然,有這個疑惑的肯定是被評書、演義小說給迷惑了。那為什麼不可能用這種武器呢?

一是因為不符合戰場上省力的通識。在冷兵器時期,交戰雙方的戰士力量消耗非常快,所以對於一些武將來說,如何省力、高效、持久的殺敵就成為一項必備的通識。就以騎兵衝鋒為例,在真實的騎兵突擊時,絕對不是電視上那樣花哨的跳砍、劈砍,而是將砍刀橫在馬背的水平線上,藉助馬的速度來削人,這樣一來能便於騎兵後續的發力。

二是因為不符合兵器的槓桿原理。在真實的戰場上,像““擂鼓甕金錘”這種東西是沒有人願意用的,因為你錘下去時雖然效果不錯,但要揮起時卻必須花雙倍力量,它的短柄註定了它無法像刀、槍那樣靈活舞動。

三是它們一般作為一次性武器。在真實的歷史戰爭中,不是沒有類似的武器,不過它們主要是作為一次武器來使用,就如投槍、鏈子錘等,就是沒有評書裡說的那麼誇張,動不動就上百斤,幾百斤。


三多學歷史

錘在十八般兵器中能佔一角,必定有原因的!真正的錘並非像演義和小說中說的那麼大。如果兩人對戰,錘的傷害可比刀劍傷害大的多!為什麼錘在古代武將使用較少,因為錘的使用要求高,而且宜近戰!如果捱上不致命的三刀可能還有戰鬥力,但是捱上一錘,基本上就喪失戰鬥力了!


憂鬱的布老虎

呈現個性解讀,展示百態歷史

〈觀點:個人認為沒有,但是,在一些小說或者記載中出現過〉

李元霸

〈與李淵第三子李玄霸為原型〉

〈如果要說,使用雙錘最著名的人物,那就非李元霸莫屬了〉

出現於《隋唐演義傳》,小說中記載為天下第一好漢,隋唐十八好漢之首,力大無窮

,兵器為一對鐵錘,一個400斤,兩個共計800斤。

另外,根據小說所顯示,裴元慶,秦用,等人使用的兵器也是雙錘

但是這畢竟是小說杜撰的人物,雖然說在歷史上有對應的原型,可是修改的部分較大,爭議較多



岳雲

〈如果真有真實歷史人物使用雙錘為兵器,岳雲使用的可能性為最大〉

岳雲〈1119年到1142年〉,字應祥,號會卿,岳飛長子,在當時被人們稱之為“少年將軍”。

紹興11年,岳飛父子兩,被皇帝趙構以及奸臣秦檜等人謀害,岳雲死時才23歲

但是即使是岳雲,由於眾多因素影響,其實我也不能很肯定的把它劃分為使用雙錘〈隨著查找資料的深入,發現了越來越多的疑點,分歧也越來越大〉

分析雙錘為什麼不會被作為兵器?

首先雙錘我們都知道,殺傷力是非常依靠重量的,畢竟是一種鈍器,在使用中並不如刀劍等兵器順手,一般人使用起來,殺傷力並不大

而且雙錘一邊重一邊輕,在爭鬥中,極容易甩出去,而且也極不利於防範敵人的進攻,使用並不方便

在古代戰爭中,一般都使用長槍等攻擊範圍較長的兵器,俗話說的好“一寸長一寸強”,反觀雙錘,如果製作的越長,所需要耗費的力氣就越大,所以說,使用起來極其耗費體力

一般來說,如果使用雙錘,太輕了,則沒殺傷力,太重了,使用起來就並不靈活,所以說吧,侷限性較大,極大的限制了,使用的人群

畢竟在古代經歷了數千年的戰爭與和平,我們不能輕易的去否定一個事物的存在,畢竟存在既有價值,雙錘這種兵器,出現在了,我們的視野中,就應該有部分人使用過

當然,我也不是一味的否定雙錘的使用價值,下面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雙錘的有利部分

由於雙錘一邊重,一邊輕的特點,揮舞起來可以依靠動力,對於馬匹等較大的物體造成嚴重的傷害


關注一波再走哦


文史解讀

騎馬雙錘的武將只見於隋唐演義和岳飛傳等民間傳說,可考證的馬上雙手重武器是秦瓊和呼延灼等人的雙鞭和雙鐧,而且也不是馬戰的主戰武器

但宋朝確實流行過巨錘兵,原因是金國發明瞭冷鍛鋼,金兵的鎖子甲的強度非常高,這是中原步兵為數不多的軍械劣勢案例,宋軍想出的辦法之一就是成排的巨錘兵,戳不死也要砸死你。實戰效果不好,但岳家軍用大錘的故事已經傳開,以訛傳訛成八大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