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歐陽中石的真跡嗎?

明月清風151399415

問題:這是歐陽中石的真跡嗎?

可以肯定的說,這幅作品並不是歐陽中石的真跡,應該是一幅臨摹作品,還是參雜了自己感情的臨摹作品。除了“中石”這兩個字比較像,其他的字和歐陽中石的字相差甚遠。


這幅作品整體寫的比較拘謹,在臨的時候估計寫的比較慢,整幅字沒有任何氣勢,非常的平淡,像歐陽中石這樣的書法老手,寫這種長寫的內容應該比較順暢,速度也應該很快,你是能夠感覺到那種氣勢的。

從單字看,第一個字寫的太肉了,沒有骨力,第二個字寫的太緊了,走勢旁和裡面的“首”離的太近,第三個字右半部分沒有交代清楚。

不管他的字怎樣,作為一個練習書法數十年的書法家,絕對不會出現這種低級的錯誤。筆力上也不會這麼弱。

所以我認為這幅字是贗品。

你覺得呢?


不二齋

個人感覺這幅作品是歐陽中石的真跡。

理由如下:

一個人的字形,是很容易模仿的。

但是一個人用筆的習慣不容易模仿,行筆時的狀態也不容易模仿。

所以我們可以從這兩點來看一下這幅作品。



大家都知道歐陽中石是學碑出來的,我們仔細看這些收筆的細節和起筆的細節。

比較容易看到的就是“天”的一撇一捺。

這是從蘇軾來的,歐陽中石的天字一般都這麼寫。

這幅作品裡的“天”字,二橫露鋒起筆,帶小尖兒。

然後看收筆,因為筆法是魏碑中來的,所以這兩個橫的收筆有所差異。


這三個天字,第一橫的起筆和收筆,如同畫著箭頭那樣,從上起,從下收。

這是北碑中的筆法,在歐陽中石這,只不過有些收筆回鋒,有些出鋒,但是收筆所形成的角度都是一樣的。


非常類似於趙之謙的橫。




然後天字第二橫,是直接回鋒,承圓的狀態。

這是因為第一橫收筆是要接第二橫,在用鬥筆寫字大字的時候,因為筆毫大,出鋒接第二筆比較容易,寫小字則可回鋒比較方便。

在看這個道字,首和走之連的非常緊密,這是個人結構習慣。

按照大家平常寫字來說,多少會多留一點空間,顯得透氣一些。

但是歐陽中石把這個處理的緊,非常險。

這種處理方式只有兩種人寫的出,第一種是寫字不怎麼樣的,第二種是寫字非常高的,下次很準有譜。





主要是看這兩個走之的寫法,上邊筆法一樣,最後都是拖著筆走的。

如果僅僅是為了模仿的話,應該只是模仿形狀,並不會去刻意模仿這種拖筆行筆的辦法,做不好的話四不像。

其實上面都只是筆法分析,筆法其實是好模仿的,用筆的習慣如果給一些模仿的高手也是可以掌握的。

但是我想讓大家看著就行筆的狀態,歐陽中石寫字挺慢的,速度也比較平均。

因為這張作品是宣紙寫的,非常容易暴露行筆力度的變化,大家可以看看其中墨色變化:

行筆的過程中,墨色非常勻。

而且用筆很圓潤,沒有火氣。

就從這一點足以證明寫這種字的人是一個非常有水平的人。

即使是仿作,應該是一個高手所仿。

其實就這四個字來看,個人認為是真跡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整體非常平和。行筆中沒有急躁的感覺,筆畫圓潤也沒有刻意的感覺。

如果做到這幾點,肯定是一個仿作高手。即使不寫歐陽中石的字他本人的書法水平也不會低。

其實很多人都說歐陽中石的字很醜,也有很多人說這四個字,可能是作假,因為和大多數作品的風格不同。其實歐陽中石的作品風格有很多種,只是看起來風格有很多,其實大同小異。

大家比較習慣的,看的比較多的,就是這種比較醜的。

個人覺得其實歐陽中看字還是不要看字形為好,寫字的話,有的時候快點,有的時候慢點,有的時候輕點,有的時候重一點,有變化很正常。

最不好改變的就是一個人的用筆習慣。

我們之所以臨帖是在學他們的用筆習慣,用正確的用筆習慣來塑造自己。




我是梁宇航,以上是個人的一點見解,不一定正確,只用作輔助大家思考。

如果大家同意我的觀點可以點一下關注點一下,轉發。


梁宇航


是學習歐陽中石書法的仿作。第一眼看上去挺像的,經不起推敲。一沒有歐陽中石書法的舒展大法氣,有些放不開,四個字都有這個問題,幾乎每個字的疏密處理都過了,疏處略似,密處擠到一起了。落款和“勤”字的距離太近。點畫沒有各得其勢。線條力度不夠。“道”字首部字頭寫的也不對。氣韻方面差的太遠,精氣神弱不禁風,畏畏縮縮,不夠端莊大方、自然而然,所以不是歐陽中石先生的真跡,是仿製的非常低劣的作品。下面我們來看看歐陽中石先生的作品,對照一下就不難分辨清楚。








翰墨書道

這是歐陽中石老師的墨跡,也是他寫字的主流風格,十年前我就學過他的字,但是沒有系統的字帖就難學,我也喜歡寫這幅字,因為我的許多朋友都要,最近又寫過一幅,談不上是作品,請道友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