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都懂,但你為什麼還是沒有過上更好的生活?

1

你窮過嗎?

我窮過。

或者不能說窮,應該說拮据。

我出生在上世紀80年代的尾聲,成長記憶裡還有米店、布店這些貨品專營的商鋪。

家裡快斷米了,就牽著爸爸的手,拿上棉麻質地的口袋去米店。口袋翻開,往盛米的機器下邊一放,看大米像流水一樣“嘩嘩”地傾斜而出,內心有種富足而愉悅的錯覺。

道理都懂,但你為什麼還是沒有過上更好的生活?

長大後聽張瑋瑋唱“三月的煙雨飄搖的南方,你坐在你空空的米店”,我總想到自己兒時的米店,那個絡繹不絕的煙火人間。

布店就更有戲劇性。那時家家都有縫紉機,挑布買布是添置新衣的首選。在琳琅滿目的店裡看中一匹布,裁量計較,店員用夾子把發票夾好,順著頭頂的吊繩,飛向收銀臺。我的思緒也順著上下翻騰的夾子,延展出一個飛簷走壁的俠客夢。

可好玩歸好玩,到底是稀罕。精打細算的年月,一年又能進幾次布店和米店。

90年代生人,應該對消費品的匱乏不再敏感了吧。

可在我日漸長大的過程裡,時時會想起一個瞬間:爸媽帶我去第一食品商店,我吵著嚷著要吃一個進口火炬冰激凌。爸爸猶豫了一下,還是買了。後來聽我媽說,那個冰激凌要20塊,我爸當時一個月的工資也才100多。

錢很少,情就更重。然而,這道理我沒能早點明白。

2

擺脫拮据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少說也要十年二十年。不巧的是,人生從不會停下來等你。

讀書那會兒,我靠寫專欄掙一些外快,偶爾還客串美食博主。嚐到什麼新鮮的美食、中意的飯店,當場發願要帶爸媽來吃。有些如願兌現了,有些迄今還留著遺憾。

後來我媽生病,反覆多年,我更刻意地給她買好吃的,想哄她高興。可醫囑卻像浩蕩的山脈,橫亙在我面前。上面寫著:海鮮不能吃,羊肉不能吃,雞蛋不能吃,筍不能吃,豆製品不能吃……

春天的醃篤鮮,夏天的清蒸童子雞,秋天肥美的海鮮,冬天的紅燒羊肉,都和我媽說了再見。

有時更殘忍的是,我們吃著,她卻笑著說:“你們吃就好了,不用管我。你們吃我也開心的。”

道理都懂,但你為什麼還是沒有過上更好的生活?

那陣子,我有次偷偷躲起來哭。我媽是特別愛喝咖啡的人,因為節省,每天只喝速溶咖啡。等我想讓她喝點手衝或者至少是機器沖泡的咖啡了,她和咖啡的緣分也到了盡頭。想到她連星巴克都沒怎麼喝過,眼淚就沒止住。

說這些不是為了摧人肝腸。畢竟人生無常是誰都明白的事,早晚而已。

我其實想說,這些事讓我真切地想明白一個道理:想吃就去買,想玩就去浪,想要就去做。人生最可惜的不是沒有實現最初的夢想,而是你本可以過更好的生活。

3

雖然我是個直男,可直男也有自己熱愛的生活。

我說的不是場景特別簡單、角色特別少的那種電影,不是一拿起手機就放不下來的遊戲,而是那些紮實的具體到個人的趣味。

譬如我貪吃,從小到大就沒有變過,那就蒐羅出色的餐廳,尋覓好吃的零食。

和過去不同的是,這些偏好和珍藏,不再是小範圍內流通的訊息。我願意分享給熟悉的人,喜歡的人,甚至還有點迫不及待。哪怕日子越來越快,工作越來越忙,把鍾情的東西推薦給在乎的人,也是實實在在的快樂。

在這種分享裡,我和喜歡的人建立起共同的體驗,維繫心照不宣的默契,連通彼此的心意。

如果我的分享也能得到對方的認可,那這就是雙倍的興奮,從此,我們就是共享日常生活密碼的人了。

常有朋友問我,你在吃上花這麼多錢,恩格爾係數那麼高,不會擔心浪費嗎?以前我會。可現在我相信,錢隨時可以掙,但錯過了當下體驗的機會,遺憾其實很難填補。

道理都懂,但你為什麼還是沒有過上更好的生活?

你在20歲看到的草原和星河,到50歲那年再看一遍,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生活也是一樣,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每一個心動的瞬間,都不要錯過自己,辜負別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