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夏五、重五等。端午節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掛蒿草、掛艾葉和薰蒼朮、白芷以及喝雄黃酒等習俗。

传统节日|端午节
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的由來,流傳最廣的說法是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據說屈原悲痛投江後,人們競相劃舟去尋找屈原的屍體,這一行為演變到後來,就成了賽龍舟。但是人們一直找不到屈原的屍體,於是就丟米團丟到河裡餵魚,想把魚餵飽,以防止魚吃屈原屍體,這則是後來“吃粽子”習俗的由來。

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節民俗

包粽子

從晉朝開始,粽子就是端午必備食品,現在,粽子更成了端午節標誌。粽子的製作極其有特色:用艾葉或者箬殼包上糯米,然後糯米里加上特色餡料製成。

传统节日|端午节

根據裡面餡料不同粽子又分為不同種:北方比較流行在裡面包蜜棗、豆沙,如北京棗粽。南方則流行在裡面包蛋黃、火腿、鮮肉等,如嘉興肉粽。

传统节日|端午节

辟邪,解五毒

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節在中國傳統習俗中還被稱為邪魔當道的日子,蠍子、蛇、馬蜂、蜈蚣、蟾蜍這五毒並行。端午節的很多風俗與避五邪有關,比如插菖蒲艾葉,飲雄黃酒,掛香囊等。

传统节日|端午节

插菖蒲艾葉,是端午辟邪的風俗之一。菖蒲自古被認為是五瑞之首,葉子似寶劍,可以斬千邪。艾草可以招百福,可殺菌,插在門口,能趕走病魔。到了端午節,人們就會將菖蒲艾葉用紅線綁成一束,懸或插在門上,以驅邪招福。

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節要飲雄黃酒,這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尤為流行,傳說中的白娘子就是在端午節飲了雄黃酒而變回原形的。雄黃也叫“雞冠石”,將微量雄黃加入酒中製成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還可以治皮膚病。端午節之後就是夏日了,蚊蟲瘟疫開始盛行,而雄黃酒則有預防之用。

传统节日|端午节

為了讓小孩們安然度過五毒橫行的日子,父母會在其手臂上綁上五彩絲線,或在脖子上戴香囊,以驅魔辟邪。香囊是用碎布縫成的,裡面可以裝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或者闢蟲的雄黃粉。隨著歲月演變,香囊的造型越來越精美,也成了端午節重要工藝品。

划龍舟

传统节日|端午节

劃龍船時,多有助興的龍船歌。如湖北劃龍船的時,就有“舉揖而想和之”之遺風,歌聲雄渾壯美,扣人心絃。

端午節的詩詞

《端午》

唐 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

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

唐 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传统节日|端午节

《乙卯重五詩》

宋 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传统节日|端午节

《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豔烘》

宋 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豔烘,

綠楊帶雨垂垂重。

五色新絲纏角粽,

金盤送,

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

菖蒲酒美清尊共。

葉裡黃驪時一弄,

猶瞢忪,

等閒驚破紗窗夢。

传统节日|端午节

《六么令·天中節》

宋 蘇軾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

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

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

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

感嘆懷王昏聵,悲慼秦吞楚。

異客垂涕淫淫,鬢白知幾許?

朝夕新亭對泣,淚竭陵陽處。

汨羅江渚,湘累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

(2018年第167期/總519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