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專欄丨“茶道”是啥“道”,怎麼“道”?

久齡山人,真名周佔江,男,年近花甲,中學語文教師。幼時渴而常飲父母壺中茶,隨成茶飲。半生喝茶,不計品類,類似牛飲,但喝則必茶。幾年前幸識同行羊城伍先生,引我入茶道並結交諸茶友而常聊,遂學寫茶評及隨筆多篇,與茶友交流,深受鼓勵。今幸遇茶語網,有益茶技,不勝欣喜。

正文如下:

“茶道”是什麼“道”?

可能是老莊之“道”,取法自然,天人合一,虛弱清淨,貧賤自持,無為無知;可能是個人品行之“道”,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悲喜忘我,心懷天下;可能是排場講究之“道”,名器佳茗,豪宅美女,繁瑣程序,十泡八品……

茶人專欄丨“茶道”是啥“道”,怎麼“道”?

有了茶,就想有把茶壺,這就是理想,也叫“貪念”。就像有了皇帝老子,就想當太子;當了太子又想當皇帝。這種“理想”遍佈在人類大腦的每一時刻和每一角落,老莊們說,這是比感冒更常見的人類貴恙。

所以,老莊的理想是最難實現,無論是社會層面還是個人修養。否則,我們都不用喝茶了,最多吃點茶樹葉;當然也不會有貪官了,連鄰居吵架都會成為爆炸性新聞。老莊是“道家”,那麼當你講究名貴的茶具、排場的程序,品飲佳茗的時候,你就悟不到這種“道”。

喝茶的原始起因是什麼,有各種說法,連篇累牘,亂人聽聞。其實就這麼回事:很久以前,祖先們餓了或者吃飽了沒事幹,就嘗吃樹葉。——前者叫神農氏,後者叫“無聊氏”——於是發現了比較可口的茶樹葉,並且發現這種樹葉幹了煮著喝也好喝。於是,驚詫人類、恩惠蒼生的偉大的發明誕生了!

茶人專欄丨“茶道”是啥“道”,怎麼“道”?

後來就有了茶道、茶德、茶具、茶學、茶藝、茶書、茶畫、茶聯……裝進一個大筐裡,叫“茶文化”。就有越來越多的人提著這個“筐子”招搖過市,到處叫賣。

以前我也喝茶,有什麼喝什麼,不忌品類和優劣,沒有了就想去樹底下攬把樹葉子煮了喝——幸虧(或者不幸)我知道自己不是食草類——反正茶是必須喝的。這種習慣,往近裡說來自父母,往遠處說來自悠久豐富的中華傳統茶文化。

茶人專欄丨“茶道”是啥“道”,怎麼“道”?

但實際上茶乃“飯餘”,是準奢侈品。至於品飲名貴頂級,那是窮奢極欲者的特殊口味,如禿鷲食腐,比起蟬飲清露,確實是另一回事。

這幾年我也喝好茶,但總想起袁梅給黃生、孔子說顏回的那些話。日子過好了,就表現在“必須”之外。“理想”只會變大,這是它的天性;變小不可能。再說了,你把皮襖換成麻袋片,你就“有病”,會遭人恥笑甚至唾棄。

可是,再怎麼,比起蘭亭雅集,我將畢生粗俗;比起茶聖品茗,我將永遠是無知;比起權貴奢華,我將終歸貧賤。

茶人專欄丨“茶道”是啥“道”,怎麼“道”?

其實,茶道就是人道,就像人走的路,人做的事,必須因人而異,一定因人不同,勉強也是枉然,折騰也是白搭。喝茶,人的味覺大致相同,香甜苦澀大家都知道。但環境、器具、茶種品級以及口味、心境、修養各有不同,所以感覺感想自然千差萬別。這是由不得主觀強求的。

那麼,還是各喝各的茶,各品各的味,各發各的感想。這樣符合天道、人道,也契合茶道。要順其自然,因地制宜,因錢制宜。要因人而異,求同存異,順心為上,愜意最好。

圖:茶語網

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茶語網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