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武,是人一生的修行

武者,修其心志,養其氣息,練其肌體,升其精魂。

小時候看武打片,羨慕他們飛簷走壁、呼風喚雨,可在竹林中穿越,可在水上行走,英姿颯爽的身軀,眼花繚亂的招式……也希望有朝一日能成為他們,變得無比強大,能保護我們身邊的親人、朋友、愛人,甚至成為能鋤強扶弱、拯救世人的英雄。

习武,是人一生的修行

對武者的崇拜,植根於我們內心的英雄主義情結……

每一個人的內心都住著一個武者——它象徵著強大的體魄,堅忍的靈魂——蔑視對手、冷酷無情、兩眼放光、極度專注,使進渾身力氣把對手放倒;把對手KO的感覺很爽,如同上了天堂。

习武,是人一生的修行

人作為高等動物,本是從弱肉強食的大自然中進化和成長而來,自帶攻擊性的本能;可人性不同於動物性,人懂思考,用靈魂感知世界,用勞動的雙手改變世界;成為真正的武者,除了會打,還得會思考、會做人,“魂”、“魄”並全。

尚武,是人的本性;

習武,是人一生的修行。

习武,是人一生的修行

人的一生都在努力地成為它自己。《霸王別姬》裡說:“要想成角兒,就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唱戲的過程是在尋找自我,習武也一樣,拳拳到肉,步步驚心,不留退路,釋放自我潛能,直至看到內心真實的自己。

習武,必須專注於內心,身心合一,才能打出好的拳法。當功力在身體上的每一寸的肌膚,每一段血脈中開始生存並之後,人的心,也會隨之而改變;拳法在什麼樣的心態中成長,那麼拳法就會變成什麼樣,而拳法變成什麼樣,內心也就一定會變成什麼,甚至,相貌也有可能隨之改變。要知道,改了心,就是改了命數。

习武,是人一生的修行

習武,不是瞎打瞎練,更講求“內功”。功力與力量不一樣,力量,搬石挑擔的死力,而功力則是長期對功夫的修煉而累積得來的特殊功勁。所以,武術界總說:“見過以小勝大的,沒見過以弱勝強的。”在武術中,只要是真正光明正大的交手,就得看雙方的修行程度,沒有半點僥倖可言。

論“功”,不管是國外的跆拳道、泰拳、空手道、摔跤,還是國內的散打、太極、少林武功,都是相通的:

太極拳是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中國傳統拳術。它作為一種技擊術,以“引化合發”為主要技擊過程。技擊中,由聽勁感知對方來力大小及方向,“順其勢而改其路”,將來力引化掉,再借力發力,其特點是“以柔克剛,以靜待動,以圓化直,以小勝大,以弱勝強”。

习武,是人一生的修行

看《摔跤吧!爸爸》,攻守對壘並不以力量取勝。摔跤,“跤”是相互膠著,持續牽制靠力量;“摔”須靠技巧,借力打力很重要。初學者要練習紮實的基本功,特別要加強腰腹和腿部的力量和靈活性練習。還要注意動作迅速和上下肢的協調配合,做到“眼似閃電,腰如盤蛇,腳似鑽”,“動作要像打閃紉針”。

习武,是人一生的修行

跆拳道,起源於朝鮮半島,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腿法為主,拳腳並用;強調呼吸,發聲揚威;動作追求速度,力量和效果,以擊破為測試功力的手段;以剛制剛,方法簡練;禮始禮終,內外兼修。跆拳道特技最需要的不是身體,而是心理,克服心理障礙,慢慢練習不能急於求成。

习武,是人一生的修行

至於拳擊,雖是國外的格鬥術,需要肌肉的強大爆發力,也講松活。國內許多搏擊愛好者打沙包以拳重為榮,這可錯得大了,應該是要用腰胯將手臂送出去,撞擊在沙包上,不重,但是力量透得很深。

习武,是人一生的修行

追本溯源,習武重在修行。泰拳雖被稱為“最強格鬥技”,以力量與敏捷著稱,但在泰拳的訓練過程中,凡是正式修煉泰拳的拳手,在生活和操行方面都要依循嚴謹的修煉規律,並遵從所屬拳館師傅的師誨,接受正規泰拳武術系統的練習程序,才能擁有堅強的體魄、敏捷的反應。泰國職業拳師常被稱頌為各類運動中體形與狀態最優異的運動員,實是高度體育紀律的效果,所以泰人常以其拳術為自豪。

习武,是人一生的修行

現代各種武術和格鬥技,已然不只是體魄的較量,更是人與人之間修行的較量。靈敏的反應,爆發的力量,穩定的心態,都是一個優秀的格鬥者或武者要具備的素質;而真正的大家,更加要有領悟和包容的智慧,以及一顆追求和平兼愛的心。

願我們都能從習武中收穫快樂,得到修行,成為真正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