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去世後,大清最有實力的兩個人,槓上了

在慈禧去世後,袁世凱、載灃、張之洞三人,成了當時最有聲望,也是最有權勢的人。袁世凱手握北洋大權,載灃是小皇帝溥儀的親生父親,身兼攝政王,張之洞多年封疆大吏,入主中樞後,朝野聲望極高。這三個人就像一個三角架,互相平衡。袁世凱跟載灃兩個人是死對頭,張之洞則身處其中,不斷調和。

慈禧去世後,大清最有實力的兩個人,槓上了

載灃在掌權後不久,就開始打壓袁世凱,直接把袁世凱趕回老家。載灃的這個舉動,在當時確實令人意外。袁世凱畢竟是慈禧留下的朝廷重臣。可載灃卻是在慈禧百日大喪的時候,頒佈諭旨,將袁世凱幹下臺。可見他對袁世凱心中的不滿。

這份不滿,由來已久。載灃是光緒的同胞兄弟。光緒一生最大的轉折點,就是戊戌年變法失敗。而當時有傳聞,戊戌變法時,就是袁世凱向慈禧告密,導致光緒被慈禧幽禁終生。這份仇,載灃不可能不記得。但是,戊戌年的事情,因為牽涉到慈禧,所以,並不好翻案。

慈禧去世後,大清最有實力的兩個人,槓上了

慈禧晚年舉行新政的時候,也是沿用戊戌年變法的路子,卻從來都不提為戊戌年翻案的事情。載灃清楚這一點。他自己也說過,如果是以戊戌年的事情罷免袁世凱,就會“牽涉到變法維新,母子之爭的是非曲直”。但戊戌年的事情,終究是埋下了隱患。

更讓載灃不安的是,袁世凱的權勢,實在太大了。從朝廷到地方,到處都有袁世凱培植的親信。北洋軍雖然名義上聽從朝廷,實際上卻是牢牢掌握在袁世凱手中。後來袁世凱得以復出,也是因為這個因素。

慈禧去世後,大清最有實力的兩個人,槓上了

袁世凱的權勢大了以後,對於一些重要的問題,也敢於去爭。這就使載灃跟袁世凱之間,有了很大的衝突。第一件事派遣唐紹儀到美國訪問時,袁世凱私下跟唐紹儀商定,希望跟美國互派大使,以及從美國那裡借款。

第一件事,就是要理清財政。這是晚清預備立憲的一個重要內容,希望能以此增加財政收入,推行新政。而當時討論的,就是中央跟地方的財政權分配。袁世凱的主張是留給地方一定的財政權。而度支部的載澤是希望把財政權都收回中央。

慈禧去世後,大清最有實力的兩個人,槓上了

做這兩件事,袁世凱是有自己想法的。通過跟美國互派大使,可以提高當時中國的國際地位。這一點,在慈禧在世的時候,袁世凱就提出過。而保留地方財政權,不僅可以為將來更好的舉行新政,而且可以讓袁世凱一派的人,從度支部手裡,奪得財政大權。

再加上從美國借款後,袁世凱是打算用來振興東北,抵禦俄國人跟日本人對這裡的滲透。也就是拉著美國人一起幫忙。但這些事情,統統都失敗了。不僅是因為當時清朝的體制,無法做到跟外國互派大使這樣的事情。因為按照國際慣例,大使可以直接找皇帝抗議。這是載灃他們難以想象的。

慈禧去世後,大清最有實力的兩個人,槓上了

而且,隨著袁世凱的權勢愈加龐大,載灃以及那些皇族宗親們也感到自己受到的威脅越大。在這個時候,又有一批御史上折,彈劾袁世凱“權勢之重”“善構骨肉”“包藏禍心”這些罪名。袁世凱也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被載灃罷免。

罷免袁世凱後的第二年,張之洞也得了重病。載灃則一躍成為海陸軍大元帥。在張之洞病重的時候,載灃前去探望。當張之洞告誡載灃要善待天下百姓的時候,載卻灃笑說:“不怕,有兵在”。只是,最終載灃的兵,也救不起大清朝這艘快要沉沒的輪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