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澄甫宗師兩篇遺文

題按:

楊澄甫宗師的專著及文章,練習楊氏太極拳的同好大都已非常熟悉。海南大學李秀教授在研究之中發現楊澄甫宗師發表在民國國術期刊上的兩篇文章:《對於國術之一得》、《國術關係民族之強弱、國勢之盛衰》,內容具有相當之研究價值。

1928年,南京成立中央國術館,繼之而起的各省、市、縣通設國術館。有組織地開展對武術的整理和研究。

楊澄甫先生文章結構簡練,不僅對太極拳體系做了高度提煉與總結,而且心繫國情黎民,寓意高遠,呼喚民眾在“國勢日危,外患日迫”亂世憂患中要 “人人起而研究國術,人人均有自衛能力耳” 。體現一個出身武學世家嫡宗傳人的博大胸襟與民族情懷。是繼《太極拳十要》、《太極拳練習談》之後又一研究楊澄甫先生武學思想的難得文獻。

楊澄甫宗師兩篇遺文

國術關係民族之強弱、國勢之盛衰

凡一民族而能生存於地球之上者,必有不可缺之要素存焉:血統、生活、宗教、語言、文字、風俗、習慣是也。然此雖為民族生存之要素,而不能保其族之不弱。凡立國於地球之上者,亦必有要素存焉:土地、人民、統治權是也。然此雖為立國之要素,而不能保其國之不衰。無他,國之本在民;民之本在身。身弱則種弱,種弱則族弱,族弱則民弱,民弱而國勢不衰者,未之有也。如是,則吾國之國術尚矣。請證其說,厥有數端。

中華民族歷史之發源,其初亦不過一小部落耳。而漸熾漸昌,至佔亞洲之大部,成一龐大國家者,固由我民族祖先之聰明仁智遠出他族之上,同時又具英武強毅之力,足以征服環境。此為歷史上之事實,毋待贅言。蓋德智體三育並重,在我國古昔本來普及,深入民眾之間,成為風尚。自唐行募兵之制,而民眾文武之途乃分。自明末清初火器輸入中國,又益以重文輕武之官制,而民眾乃厭棄武術(唐以詩賦取士,太宗開科試士之日曰:天下英雄盡入吾殼中矣!此時代實為吾國文弱之起點,不過至明清而流弊愈甚耳)。

楊澄甫宗師兩篇遺文

於是學校中日多秀而不實之青年,社會上遂多遊情無用之廢物。而國家亦受其病。如將全國學生之健康加以嚴格之診斷與精密之統計,吾恐病神經衰弱者,其數必甚可驚!數百年來,我國大發明家、大政治家、大經濟家之不數數。觀非聰明智慧之不若人,實精神體力之不逮耳。驅荏弱疲葸之國民,而使之力追列強文明之進步,猶策驚馬而登太行,其能達目的地者甚矣!國術之關係於國勢民族者,其證二。

德智體三育既為一般國民所不可缺,而吾國古昔素重道德。凡事皆以道德為基礎,故有名之武術家,未有不尚道德者。達摩、三峰為內外功兩派開山之祖,而一仙一佛,其相傳之事蹟涉於神秘者,姑視為不可盡信。要之鍛鍊精神、精修功行,以此為成道之助。則度為人人所公認,即降而至於任俠之徒,其人亦必重然諾、輕死生,抑強扶弱、急公好義,決無有關冗無志、遊惰浮薄、貪生怕死而可以成術成名者也。向使武術不中衰,此種武德亦有所附麗遺傳,勿替發揚而光大之。何至種日弱而國日危?國術之關係民族國勢者,其證三。

楊澄甫宗師兩篇遺文

或謂方今體育之方法甚多,擊球、賽馬、體操、競走、跳舞等等盛行於文明各國,而流傳於我通都大邑者未嘗不可收相當之效果。況劈劍、刺槍在今日國軍中亦定為必修之科目,何必提倡國術?則將應之曰:唯唯?否否?夫寄運動於遊戲,因以助體育之發展,吾固不反對之。若謂可以取代國術之地位,則無論擊球、賽馬、體操、競走、跳舞等等,不若國術之適於實用。即劈劍、刺槍乃至東西各國之拳術、柔術,均不若國術之精巧而完備也。雖大學之學生,往往因練習擊刺,甘受創傷,大有刀痕箭瘢,斯為奇男子之概。近日報載法國女子且流行劍舞,彼豈不知機械發達、科學進步之今日,白兵戰三字將成過去之軍語哉?而好尚之若此。吾國為武術先進之邦,顧反求教體育於外人,披寶衣而行乞,不亦真乎?物極必反,剝極則復,此後國術之精蘊將為民眾所認識。由強種以強國,期以三十年,必有足以徵餘言之不謬者。餘雖遲暮,猶期吾身親見之。

——載於《浙江國術遊藝大會彙刊》

《對於國術之一得》

楊兆清

《浙江省國術館月刊》1929年第2期

楊澄甫宗師兩篇遺文

X

總理①遺訓:“無論是個人,或團體,要有自衛能力,才能生存。” ② 近來國勢日危,外患日迫,凡我同志,若不疾起以圖自衛之方,行見國將不國矣。至於救國之道,首在培養自衛能力,而自衛能力之培養,尤以提倡吾國數千年固有之國術為先。中央及各省國術館先後成立,其宗旨在使全國民眾,人人起而研究國術,人人均有自衛能力耳。

練習國術之要旨有三:一要有名人傳授;二要用腦力思悟;三要有信仰力,堅決心。秉此三者,日日練習,不使間斷,一年有一年之進步,半載有半載之成績。細心研究,日就月將,自能精進宏通矣。

我國之拳術,夙分內外兩家。外家始於達摩老祖,法主外剛內柔,以鍛鍊筋骨皮內為本力。內家始於張三丰老祖師,法主內剛外柔,以鍛鍊精氣神意為本。但得內固精神,外示閒逸,運用氣力灌注周身,則用時,有如百鍊之鋼,不用時,有如兜羅之綿③。所謂重則如泰山,輕則如鵝毫,守女脫兔,忽隱忽現,內外兩家,固同具神妙。為我國固有之國粹,不獨鍛鍊體魄,抑亦克敵制勝之利器也。餘承家傳太極拳術,朝夕練習已四十餘年,對於其中之運用,稍有心得,願以四十載之修養,貢獻薰國,凡我同志,有志於國術者,不揣冒昧,雅願陪同研究耳。

簡釋:

① 指孫中山先生。

② 孫中山“三民講義”中“民權主義”第一講。

③ 古代一種棉的紡織品。又名兜羅毦、妒羅綿、兜羅錦。是兜羅樹上柳絮狀棉紡織而成。以兜羅綿之潔白細軟比喻雲狀,這有佛教含義,當出自《大般涅槃經》佛祖涅槃時的情景。又喻似佛手“謂佛手柔軟加以合縵,似此綿也。”見上《沙門服相》。趙樸初《訪雲岡石窟及華嚴寺》詩:“鑿巖造佛高數丈,示現手如兜羅綿。”

李秀教授簡介


楊澄甫宗師兩篇遺文

李秀,1970年出生,海南省萬寧人。1993年畢業於北京體育學院(現北京體育大學)體育系武術專業。1997年開始跟隨楊氏太極拳傳人楊禮儒老師系統學練傳統楊氏太極拳。2015年列入楊氏太極拳第四代嫡系傳人楊振鐸大師門牆。現任海南大學體育部民族傳統體育教研室主任、教授。致力於太極拳的教學研究,在高校和社會上進行傳統楊氏太極拳的推廣教學和科研工作,獲得優異成績。出版太極拳相關專著有《傳統楊氏太極拳名家實戰用法薈萃》、《楊式太極拳精講》。參與多項國家級課題研究,並出版相關專著。並在中文核心期刊發表多篇論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