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道精神的回归和重塑是我们这一代武术人的责任,义不容辞!

我也在2009年曾经有过一段组建陕西省空手道队的经历,可以说零距离地接触了来自东瀛的武道,后来又接触了剑道和合气道,深深地为其中的武道精神和文化所震撼。武道是一种高于体育精神的东西,是一种来自东方的身心修炼之术,她立足于对格斗能力的培养,让人在一招一式的潜心体悟中感知人和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在一种正气浩然的熏染中孕育内心的强大。

空手道源自中国武术,这是不争的事实。空手道并没有因为是否进入奥运而停止向世界传播的步伐,从空手道的名称“唐手”以及术语中诸多的汉唐语汇就可以断定这种武道和中国武术一脉相承。

空手道的“型”和“组手”与中国武术的套路演练、散手的竞技形式完全相合,“型”是彻头彻尾的南派武术,刚猛迅捷,吐气发声,顿挫有力,“组手”则体现了中国武术在格斗中“点到为止”的理念,而“残心”的运用则体现了完美的武者风度,令人在这样的武者面前肃然起敬。

武道精神的回归和重塑是我们这一代武术人的责任,义不容辞!

2009年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一篇《回归之路——空手道登陆中国感言》,当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没有使用真名发表,而是用了笔名,但对空手道的关注和研究一直没有停止。

这一点也是受到了马明达先生的影响,折服于先生的对中日刀剑技法独步武林的研究,开始决定要研究这一在民国时期被称为“东洋劈刺”的武道项目。

因而在苗刀的研究上,我更倾向于程冲斗的老师刘云峰“得倭之真传”的境界,武艺的融合和交流方能使武艺更加接近古人的“真意”,而一味地因为某些原因抗拒甚至鄙视来自于异域的武道项目,本身就是一种狭隘。

解放后,我们一直想恢复和再现中国武术的兵器格斗——长兵和短兵,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短兵开展的十分艰难,就像中国跤被退出国内的比赛却在国外受到很高的礼遇一样。

长期以来,我们试图为中国武术寻找失落的武道精神,从郑旭旭先生远赴东瀛的苦苦探索到陈宝强博士的“射艺”,还有我探索了近十年的“古典武艺”,都是一种探索,孤独而艰辛,然而志同道合者众,因为对武道精神的回归和重塑是我们这一代武术人的责任,义不容辞,不可退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