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再下一城!是颠覆马云还是自我颠覆?

顺丰再下一城!是颠覆马云还是自我颠覆?

618临近,各大商家不仅铆足了劲打价格战,还将战场延伸到了物流领域,试图以“分钟级配送”吸引用户的眼球。

比如说,苏宁易购为了满足年中促销活动“提前抢”的物流需求,苏宁多个机器人仓库参与了大促,这个仓库群每小时可以拣选超过5000个包裹,最快只需10分钟包裹即可拣选出库,大大加快发货效率。

菜鸟网络则在6月6日宣布,“新物流”将全面迎接天猫618的首场“大阅兵”。其中,盒马30分钟达、天猫超市1小时达、菜鸟“门店发货”2小时达成为大促的标准服务。

然而,去年618还在与京东、美团等公司高调合作的顺丰,今年却有点悄无声息。

顺丰再下一城!是颠覆马云还是自我颠覆?

顺丰的困境

一直以来,顺丰都是物流界的“扛把子”,是快捷、安全的代名词,然而这个618,顺丰引人注目的不再是与各大电商合作,而是零售板块的再下一城。

顺丰再下一城!是颠覆马云还是自我颠覆?

日前,顺丰旗下跨境电商平台Wow哇噢全球首家精选店落户重庆解放碑商圈。

这座占地超过3000平方米,共四层的超级商城是重庆目前最大的跨境新零售门店。6月8日首期运营的部分主要集中于LG层及1层,囊括美食、美妆、美容、美衣等。

这个由顺丰线上海淘平台“搬迁”至线下的商场,颇有新零售的味道。甚至有人说,这是顺丰在宣战马云。

目前来看,进军新零售的都是电商、互联网公司,顺丰一家物流公司,为何要来做新零售?

因为顺丰并不甘心只做商品的搬运工。或者说,物流生意对顺丰来说已经不够了。除了三通一达的追赶,如何充分利用供应链优势获得更大的收入,是顺丰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顺丰再下一城!是颠覆马云还是自我颠覆?

顺丰已经形成了从产地到消费者全供应链的物流布局,要想打开收入来源,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利用直营优势,得到各环节的数据,从而了解用户的偏好,将优势沉淀到产业的下游——零售环节。

其实早在2010年,顺丰就开始了向电商的试水,正式推出了自己的电商平台“顺丰E商圈“,同时,顺丰还开启了自己的支付平台”顺丰宝“。不过这一次的尝试并没有得到预想的结果。

2012年,顺丰认识到了自己冷链运输的能力,把目光锁定了客单价、毛利较高的生鲜领域,上线生鲜食品电商平台“顺丰优选”。然而,即使是在2014年的双十一顺丰优选的单日业绩达到了7000万,顺丰优选还是没能杀出重围。

除了顺丰自己运营上的一些不足,当时的生鲜市场大部分还是集中于菜市场、商超等消费场景。或者说,即使是在今天,能够盈利的生鲜电商也寥寥无几。

2014年,顺丰开始进军线下,它的门店“嘿客”在短时间内迅速铺开,达到2000多家,商界人士和消费者都惊呆了:

一是在没有验证商业模式的情况下如此大规模的铺开,不仅不好“掉头”,初期的成本也太过高昂。

二是这个看似拓展到线下的门店,实际上并没有产品陈列,而是通过海报等方式展示,客户要想获得商品,还要去线上下单,等待顺丰快递送达。

虽然在顺丰看来,这样能够从线下向线上导流,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简直莫名其妙:在线下消费图的不就是即买即得吗?

果不其然,这种颇具争议的商业模式最终以共亏损约16亿告终。

2015年,顺丰又赶上跨境电商的风口,推出了海淘电商“丰趣海淘”,顺丰明白跨境电商已经是一片红海,所以想打“差异战”,而顺丰的物流则是它的突破口,所以顺丰推出了其它电商很少应用的非标品、个性化直邮模式。

然而跨境电商遇到最严峻的问题往往不在于物流,而在于是否能保证正品。与很多其他的跨境电商一样,丰趣海淘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被媒体曝出“售卖假货”,虚假宣传等问题。

顺丰再下一城!是颠覆马云还是自我颠覆?

同时,在激烈的竞争下,丰趣海淘得到的市场份额微乎其微。根据易观发布的数据,2018年一季度,丰趣海淘的市场份额只有1.1%。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顺丰才下定决心耗费巨资,在重庆开设这个Wow哇噢全球首家精选店,试图通过直接向用户们展示商品,获得认可,从而给丰趣海淘打上一场“翻身仗”。

顺丰再下一城!是颠覆马云还是自我颠覆?

增长遇难,不得不破

这一次的顺丰是否可以达成愿望我们不得而知,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目前的顺丰的快递的市场正在被挤压,增长也遇到了难题:

  • 顺丰2017年的财报显示,顺丰控股2017年实现快件量30.52亿票,同比增长18.29%。然而,根据国家邮政局发布的《2017年邮政行业发展统计公报》,2017年,全国快递行业业务量规模为400.6亿件,同比增长28%。而韵达、百世等竞争对手“如狼似虎”,2017年分别以45.6%和71.4%的业务量增速,抢占市场份额。也就是说,
    顺丰的快件量增长不仅没达到行业平均,还被对手们远远的甩在后头。
  • 市场份额方面,2017年,顺丰控股快递业务量的份额仅约为7.62%,落后于中通的15.5%,圆通的12.6%,韵达的11.8%,申通的9.73%以及百世的9.4%,仅位居中国快递企业的第6位。而菜鸟和京东物流的崛起,意味着更多的市场份额正在被抢夺,快递行业的竞争越加激烈。
  • 由于顺丰采用自营的模式,营业成本一直居高不下,2017年,顺丰的营业成本高达565.07亿元,同比增长22.93%。其中的人力成本仍是最大的开支之一。如果顺丰能用无人化来降低人力成本,这一块的支出或将降低。否则,目前超过40万人的员工规模,将大大拖累顺丰。
  • 除了传统快递企业三通一达,京东也逐渐成为顺丰不可忽视的对手。2017年6月,关于中国未来的物流格局,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刘强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能在未来立足国内的物流可能只有京东和顺丰。不像顺丰那么隐晦,刘强东此言其实直指京东物流竞争对手就是顺丰。而在2017年9月底,京东物流与顺丰的老客户网易严选开始合作,似乎也印证了这一观点。

总而言之,作为一家主营业务为物流的企业,顺丰正在面临严峻考验,因此,顺丰想要争夺零售市场的一杯羹,也是不可厚非的了。

顺丰再下一城!是颠覆马云还是自我颠覆?

顺丰,哪来的底气?

那么顺丰做零售,信心从何而来?

首先,

顺丰并不畏惧与电商平台竞争。

相比老对手三通一达,顺丰的营业收入中电商件的占比很低,有数据显示电商件在顺丰的主营业务中仅占10%左右。而通达系2015年的快递单量超过70%来自电商件。

实际上,占顺丰总营收90%以上的主营业务为速运物流,而速运业务的主要部分为商务快递。这就意味着,顺丰不害怕伤害到电商平台的利益,从而影响自己主营业务的收入。

其次,顺丰并不是单纯的快递公司。通过投资等各种手段,顺丰的供应链布局已经足够完善:

而新零售核心问题就是客户体验,具体来讲是消费者能在最短时间内,以最低的成本,随时随地体验并获得想要的产品。

目前的顺丰已经可以在物流上做到去掉中间环节,直接连接品牌商、供应商与消费者,未来,顺丰想从零售的角度,直接连接商品与消费者,似乎也并不会是一件难事。

总之,不可否认的是,顺丰进军零售,并不是心血来潮,或许也已经做好了十足的准备。

顺丰再下一城!是颠覆马云还是自我颠覆?

顺丰:颠覆自己

或许正如顺丰CEO王卫在2016年的业绩说明会上所说的一样:“我们需要在快递业务基础上开拓新的利润来源,延伸新的业务支脉。”

目前的市场状况意味着巨头们不再是各自为营,管理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可以了。如果不去扩张,没有野心,那么或许终将被别人的扩张与野心打败。

而对于此次的顺丰进军新零售,与其说是在试图颠覆马云,不如说它是在颠覆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