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书法是否一定要临的与原帖一模一样?

醉墨斋48915840

这是一种追求,尽量相似,是学习书法的诀窍。

孙过庭在书谱中明确指出:察之者贵精,拟之者贵似。临帖不临像,就体悟不准书者的用笔精髓。在临帖中得不到应有的收获,就失去了临帖的意义。


普通的人,尽全力去临帖,尚且不能做到相似,而存懈怠之心,则胡越殊风。名为临帖,实际完全按己意抄写。抄帖,对书法的提高没有丝毫的帮助,甚至是书法水平提高的障碍。

我们临帖,如果能达到和字帖”复影”,便知道每个笔画的完成,需要应用的是那些笔法的组合。只要知道了笔法的组合,任何形态的点画,你看一眼就知道需要用什么笔法来完成。这个时候要做的事就是:熟练。能够写精练熟,落笔成矩,挥墨为经。

学习书法,更多的是人的观念。你用什么态度去对待。整天不吃不睡的去思考,没有用,不如切切实实的去学习片刻的收获 。


子衿tjk

关于临摹,大家都有自己的理解。尤其是看到名家临帖,如若不像,便出恶言讥讽。

其实临摹是分多种的,并不只有一点标准。

临摹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标准并不一样,而且每个阶段需要的个人水平也不同。
首先是最初级“像”我们初学书法,一定要做到“像”,就是要笔法像,结构像。因为此时,我们还不会运用毛笔,也没有掌握结构规律。
只能做到笔画像,才能百般尝试,看出“笔法”。只有做到结构像,才能懂得什么叫“呼应”,写出的字形散神不散。像魏晋小楷,笔画间的缝隙很大,上下左右间距大,而且字不齐,不正,和唐楷区别明显,为何还备受推崇?
像后世王宠,独得魏晋闲散之气,自成一格。这都是在把握了“像”的基础上,才能去延伸发展的。
其次,临帖要章法准,有行气,重神韵。
字形准,笔法准,只是基础。很容易就能做到,所以大家看名家临帖,大可不必因为不像就“喷”,因为你未必知道他临的重点是什么。

(胡问遂临张黑女)

字形准之后,就要学章法,行气,上下字的呼应,左右字的呼应,然后在去求神韵。

这就是一个比较高级的过程了,能做到这步的人不多。

此处,当以“摹”为最高境界。

古帖中,比如现在传世王羲之手札,都是唐摹本。章法位置字形,丝毫不差,唯用笔可下真迹一等。

这个时候就是大家眼中临帖的“最好标准”

通常,l临到这种地步,如米芾临帖一般,做到毫发无遗恨,大家看着都会好。

但是这只是会临,最重要的不是死临,而是学以致用。

曾翔展览上说了一句话,挺有意思。

“吃鸡肉不是为了长鸡肉,而是为了长人肉”

这句话,且先不论曾翔。

单看这句话,是非常有意思的。

临帖终究还是学以致用,总不能临的像,自己创作的时候却一塌糊涂吧!

这是一个必经的阶段,但是很多人绕不过去。

迈过这个阶段,才能进行下一步“意临”

(丑书盟主王镛临得示帖)

意临,一定是放在精临之后的,因为临的都不像,何谈“意”?

十个重点,一点都没学好,何谈去放大其中一点去进行“意”的加工?

没有精临的意临,是乱临。

这点就比较有意思了,那就是历代大家临的兰亭,圣教序,几乎都属于意临。

因为笔法肯定都是个人风格,结构跟兰亭又不太相似。

但是通篇看,神韵非常符合兰亭。

这就是“意临”,相当于武林秘籍中的化功大法,化为己用的过程。

比如一本帖,可学之处非常多,能取其一进行加强联系,并且融入自己的笔法和结构的理解,才算是学到了,学精了。

比如,王献之字形亦非常漂亮,但是米芾只取其“一笔书”,相传“中秋贴”就是集字临而成。

比如文征明临兰亭,只学气韵,至于笔法结构,全是个人风格。

董其昌意临,全取意,容各家笔法个结字去临一帖,自成家法。

乃至今人,也是如此。临帖可像可不像。

能从不像中写出像,这才是高深一级的水平。

只会嚷嚷嚷着看像的书法评论家,真不如去买一本复制品,挂在家里好好欣赏。

(被停展的沃兴华临韭花帖)

此文,只说明临帖的标准并不只有一点。

至于自己在那个水平,该怎么临,自己心里都是有数的。

人如果用笔结构不稳,那就以像为主。

如果结构笔法都懂了,就要临气韵神态。

精临够了,就要自己加工创作,把自己的想法和字帖融为一炉,仔细锤炼。

最后可自成家法。

你们觉得呢?


梁宇航


首先我们要明白,临帖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学习掌握古代经典书法的技法,提高自己的书法艺术水平,使自己能写一手好的书法;继承我国古典的传统的文化精华 ;达到修身养性,提升自身文化修养。明白了这几点,就不难理解,学习书法要达到什么程度或标准,方能实现自己学习目的。

一、如何继承书法艺术的传统精华,把传统书法技法的精髓,通过学习转移到自己手上?唯一的途径就是临摹,通过严格的如影取形的临摹,使自己理解并掌握古代经典书法的笔法、结构、章法等技法。显然,必须是从形似到神似为目标,因为临习水平越接近古人,说明你对古人书法技法理解的越精准。自古以来,历史上的许多一流书法大家无不如此,通过长期的刻苦的临习,甚至使得自己对古代书法法帖里的技法形成肌肉记忆,象人们使用筷子一样,运用自如,浑然不知的程度。如被号称神笔王铎临写的《圣教序》,还有模本《兰亭序》等等,欧阳询学习书法更是刻苦认真。所以说,学习书法必须是对古典书法的临习越象越好,甚至达到神似或以假乱真的程度。当然,也不能生搬硬套的学,既要能入帖,不敢越雷池一步,还要能出帖,借助古人技法学以致用,写出自我,其实,个中关键就是熟,通过学习经典,熟练掌握古典书法技法,达到技法运用自如的程度,化古为我。换句话说,就是要把古代书法技法熟练到象人们使用筷子一样自如,变通也不会象一般人们常说的那样难。

二、笔墨当随时代,书法作为传统艺术,在各个历史时期,能够流传至今的经典书法都是有其内在原因的,就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中国传统的经典文化,也正是靠融入文学艺术一脉相承传承至今和广为流传的 ,书法也不列外。不难理解,不符合时代需要和缺乏传统文化精华内涵的东西,那是很难流传至今的。经过较深入的对书法的研习,不难发现和理解这一点。就是说,对传统书法临习的越像,越神似,对其中蕴涵的书法技法和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就会越深刻,越丰富和精准,越能从传统经典中继承到我们自己手中的东西越多,达到学以致用目的。

三、如何通过精准的对经典书法的学习,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文化水平。我们知道,讲规矩有规矩是我们有素养的体现之一 ,进行精准临习书法的过程,就是培养我们遵守规矩,遵守传统文化的优良作风习惯和丰富我们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过程。这里打个比方,以高速公路上开车为例。开车如果脱离路的结果会是什么样,出事故。路是什么,在书法里就是传统书法技法和传统文化内涵这个规矩,这个道路,而且是经典的。通过精准的临习过程,就会潜移默化的培养我们用传统文化规范自身的意识行为,尊重规律的审美意识。如果我们不进行精准临习或者说任笔涂鸦,甚至破坏传统技法这个规矩 ,或者我行我素,不遵守这个轨道的束博,结果会是什么样不难理解。这就告诉我们,学习书法必须精准临习,这样,不仅仅能提升我们的书法艺术水平,还能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学习书法必须精准临习,就是要和原帖一样,而且越神似越好,这样我们才能达到学有所获,写出自我的目的,起到提升自己的作用。

在继承与创新中,继承为第一。

其实,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自己也只是往这个方向努力而已。


翰墨书道

感谢头条平台,感谢悟空问答,感谢您的阅读!!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几幅图片。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了解!



临摹书法是否要和原帖一模一样呢?我的回答是:不一定要一模一样!

首先我们明确一下临帖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效仿古人,写出和古人作品一模一样的文章和文字!而是通过学习,揣摩古人在当时书写作品,出作品的笔法和方式!从而自己创作出有自己风格的书法作品!

学习书法,临帖是必不可少的一步!通过临帖,我们可以学到笔法,结构和布局!但是不能一味的去临摹,变成临摹机器,没有自己的主见和创造!



为什么非要临的跟古人一模一样呢?常言道: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当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书法作品!就连书圣王羲之,也不能写出一模一样的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所以,得其法,通其意!才是临摹书法的目的,而不是追求相似!

有很多名家会点评:这幅作品有赵孟頫的影子,有王羲之的影子,等,就是说,不能自创,也不能一味效仿,写出自己的作品才是最好的!


今曰书法

临摹,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学习书法,必须临帖,如果有名师指点下的临帖,就更好了。书法的临帖,分实临与意临。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强调实临,实临的结果与原贴越像越好。注意,我这里说的是越像越好,因为你不可能临来一模一样。这里说的越像越好,是指结体,笔法,章法,墨法,字的大小都要像。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以后,可以在原贴的基础上,进行意临。意临是指在不失原贴风格的基础上,加上自己主观上对所临法帖的理解和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并可以侧重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可以把字放大了临,缩小了临。一个习书人,大多数时间应该都是在临帖。可以这样说,谁在临帖上下的功夫大些。谁的创作水平也就会好一些,一个书法家的创作水平, 实际上反映的是他的临帖的水平。


四端书法

如果临出一张与原作一模一样的字,那属于作假了。启功先生说过,临帖不是为了临的与原帖一样。

临帖的目的是什么?是通过临摹,学习古人的方法,并把它运用到自己要写的字中来。

所以,临帖要临得似。任何人写字不可能和另一个人完全一样,否则签字就在法律上失效了。

临帖是一辈子的事,不同阶段临同一帖,会有不同收获。这就如同一人在不同年龄看《红楼梦》,关注点不一样。

明白了临帖的目的,临帖才有针对性。针对不同阶段遇到的问题,向古人去寻找答案。


千年兰亭

1关于书法中的临摹问题,一直是老师,前辈反复强调的问题!因为学习书法离不开临摹。

2至于书法临摹是不是要与原帖一模一样,我三围这是必须的。古人强调临摹一个善本,我们要争取能做到重影。也就是,字帖上的字多大,我们就这多大,千万不要把字放大了去临写。因为清朝大书法家包世臣曾经在他的著作《艺舟双楫》中强调过这个问题,字形既殊,笔法顿异!



3我们选择的善本上,字的笔画是怎么写的我们就怎么写,结构是如何处理的,我们必须写一笔看一笔,不能贪图速度和数量。有些人可能觉得字帖上的字看起来并不漂亮,我们为什么还要按照字帖去写呢?有些东西初学者理解不到位,只有按部就班的拿来就可以了。古人那么写,必定有他自己的道理!慢慢学习时间久了,也就能够理解了!


4古人强调学习书法要取法乎上,只有忠实原帖才能做到取法乎上的。既然要取法乎上就要和原贴上的字写的一模一样,争取重影!所谓临摹,我们既要临,同是也要摹,只有临摹相结合才能进步的更快,学习的更深刻。临,就是把字帖站起来,用笔对着字帖上的字一笔一划的去书写,摹就是,拿一张透明的纸覆盖在字帖上面去双沟描写!临写会记得时间久一些,但是会失去去的结构,摹写的更像原贴一些,但是容易忘记。所以要临摹相结合,才能写的和原贴一模一样!


5现在有些书家基本功不行,不进字帖,或者很少临习字帖。因为他们根本就和原贴写的不像,而且又没有耐心,所以也不会学好书法的!

6还有人提到临帖不必和原贴一模一样,讲究什么神似,这纯属无稽之谈!没有的形似,请问哪来的神似?只有形似了,才有可能神似!所以千万不要被这些人群迷惑!我们还是听前辈们的金玉良言,一定要忠于原帖,力争重影,只有这样书法才能有长足的进步!!!!



7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谢谢?如果有人喜欢我请关注,如果有疑问请在下方留言我们共同探讨学习!!!!


清雅斋书法日讲

第一、觉得要看你处于哪一个学习阶段。

1、如果是初学者,我建议还是要临像,越想越好,尽最大可能逼近原帖。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你的控笔能力、观察能力,还能奠定一个好的审美基础。对于以后进一步提高、学习其它字体都有很好的帮助。


2、如果你已经经历过临像这个阶段,可以尝试着写意临摹,取帖的一个方面,同样是学习王羲之,有人学到了结构,有人学到了用笔。

很多书法大师的临摹作品都不是很像,他们都融入了自己对帖的理解,他们已经过了描摹画形的阶段,用自然书写的方法去临摹。

第二,要看你学习的什么字帖

如果是墨迹,则越像越好,如果是碑刻,要进行理解性的临摹,启功先生说:透过刀锋看笔峰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初学者不建议直接写碑,因为理解力达不到。

总之,临像是必然选择,临不像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的策略。


不二斋

我是千千千里马。“临帖要与原贴一模一样吗?”你知道这个问题是什么问题?这就是学习书法的一个基础问题,也是一个书法学习的科学问题。

千千千里马与你一起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吧。

临帖大体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初学阶段,一个是精研书法的高级阶段。

我们把这两个阶段总结一起看,初学阶段和高级精研阶段,都会有“临得与原贴是不是要一模一样”的问题。


首先,初学阶段,最好亦步亦趋地学习临帖。

既然是亦步亦趋地学临帖的,当然会临得一模一样。

而事实上,我们真的能够临得“一模一样”吗?

如果说不能,那不是事实。如果说能,为什么我们会提出临得“一模一样”的问题呢?

这就是说,临摹书法作品,真临得“一模一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比如,我们可能把“形”临得很像,但是气韵神色就不是一下能够临得出来的。这样的话,拎出来的字,往往比较死板,没有生气和精神。

我们对一个帖临上几年十几年,会基本熟习一个帖的基本精神的。这样,我们也可以比较规范地写出那个字帖的基本面貌的。


但是,随着你对书法认识的提高,你就会有更高的学习要求。

这就需要重新学习原来的字帖。这一次,由于你已经有学习和实践两个方面的经验感受,那么你对字帖的学习要求也会更高的。

在你有一定书法基础的条件下,我们从两个方面看临帖。一方面,您能不能把字帖临得一模一样,这是一种本事。你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检验自己,是不是“有这个本事”。

如果你真有这个本事,那么,首先要祝贺你,你的书法本领真的不用怀疑了。


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这样的层次,那么,你的书法本领还是不够强的。

面壁十年图破壁。有信心的书法家,应该有一定的创造性。

如果你具备临摹一模一样的本领,那么就需要多临一些帖。然后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书法经典,好好学习一段时间,这样,你就会融会贯通,逐步形成自己的书法表达语言,再加上一些书法美学理论学习,你的书法就会好多了。也就彻底完成了临帖的任务。


以后有临帖,你完全可以不受临得像还是不像的要求。你也可以“意临”,也可以“复印”下来一样的临。因为无论如何临,你写出来的字是精彩的。

学习书法几十年,要的就是这个结果。

除了传统的初学临帖和精研临帖的学习方法,还有一种学习方法。就是“四法三笔”的书法学习方法。

这种学习方法即适合初学,也适合精研的高级阶段学习。


我们知道,学习书法与年龄有一定关系。比如,青少年一下年龄段的朋友,不太适合高级学习方法。只能要求粗通书法技法就可以了。但是成年人学习书法,除了必要的熟练期,直接进入高级阶段,适应性比较强。

但是,“四法三笔”的书法学习方法,就没有那样明显的区别了。

这种学习书法的方法。要求在如何“写出来”上下功夫。


怎样按照“四法三笔”把一个字“写出来”?

首先对书法的起笔、行笔、收笔过程要严格控制。

除了起笔行笔收笔,还有一个要求,叫做“接笔”。

接笔其实也是按照起笔行笔收笔来完成的。

但是,这一笔,之所以叫做“接笔”,关键是在一个字的所有笔画中,要注意安排位置关系,这样,我们写字临帖,就会有一个监控手段和检测办法。


我们学习书法,其实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检测出“我对哪里?错哪了?”,如果按照“四法三笔”学习,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最后是“写出来”以后,怎么看?

我们前面说了,按照“起笔、行笔、收笔、接笔”写字,就可以写得很准。

那么,你怎么知道临摹的“很准”呢?这就是“笔法、笔意、笔势”这“三笔”。用笔法检验笔画“像不像”,用笔意检验笔画“生动不生动”,用“笔势”检验笔画的觉度走势写出来没有。如果“三笔”都满足了。你的书法真的就会没有问题。

知道学习书法“我对哪了,错哪了”,这非常重要。以前的书法学习体系没有“四法三笔”这样严密而简单的理论。


千千千里马

清代四大楷书大家之一的何绍基,他的临帖学习方法,值得我们思考,我试着回答这个问题!



下面提到何绍基,均以“何”代表,我想写的好一点,真害怕悟空机制把我判定为复制粘贴的而不给推荐,不管怎样,为了书友,正式开始:

清代中后期,由于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使得书坛盛行南北之争,受时风的影响,很多人走入了极端!



作为阮元的学生,何能跳出时局,看准方向,在他取法的各类晋唐楷书中,虽风格各异,却都有一个共同点:富有篆分之意。为了使自己的楷书富有更深的审美内涵,他做了如下取法:

取法《黄庭经》

如果你见过何临写的黄庭经,和原作比较,你会想骂上一句:“这临的是啥玩意儿,一点也不像。”几乎是面目全非,我书我法,是在抄帖,让人难以理解,我们也会产生一个疑问:他从黄庭经里到底学了啥?



他自己在临的黄庭经的册页后,写了一段跋,曰:“观此帖横直撇捺,皆首尾直下,此古屋漏痕法也,二王虽作草,亦是此意。”

看了他的跋语,你会恍然大悟:“哇,原来何绍基只是从黄庭经里抽取了他想要的古屋漏痕法,别的,他一点都没要。”

好聪明!



取法《张黑女墓志》

同理,何对《张。。。》的个性解读,直接影响了他的临摹效果,《张。。。》不唯有遒厚精古,还有俊利秀逸的一面,何独取前者,使得他的临摹作品,与原帖“不像”!

取法《瘗鹤铭》《道因法师碑》,均采用了这样的方法来临摹,寻找他所寻求的篆分遗意,结果可想而知,临摹的效果,与原帖当然不一模一样!



但是,何绍基毕竟是书法大家,这样的学习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同时,如果临帖临的不像,那么我们的法度又从何而来呢?之所以列举何绍基的例子,是要说明一点,在临的像的同时,别忘了你为什么要临帖?



为什么临帖,你真的有思考过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