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紮上,粽子的味道

巴紮上,粽子的味道

中午時分,歐爾達西克汗巴扎的人流漸漸的多了起來。阿不都克熱木·買買提帶著一大早煮熟的粽子,來到他的攤位前,仔細的把一百來個粽子,整齊的擺捋在一個直徑約50公分的鐵盤子裡。

歐爾達西克汗巴扎位於新疆喀什市艾提尕爾清真寺正對面的歐爾達西克路上,當地人簡稱其為“汗巴扎(皇宮巴扎)”——因為“來這裡的人就像國王一樣,所有美食都能吃到”。“汗巴扎”經營晝夜不停,以當地特色美食、民族風味小吃為主。

幾年前,阿不都克熱木·買買提的家就住在距離歐爾達西克汗巴扎不遠的老城裡。老人說他在1976年時向朋友學會了包粽子,便開始了賣粽子的生意。一鍋粽子從中午賣到晚上,夜裡回家包粽子,第二天早上煮熟再帶到巴紮上賣。靠著賣粽子,阿不都克熱木·買買提結婚成家,有了兩個女兒,如今,兩個女兒都已出嫁。2012年喀什老城改造工程開始,阿不都克熱木·買買提和老伴搬進了當地政府分配的安居樓房裡,他和老伴領到了政府發放的低保生活補貼每月各250元。不過,老人依然堅守著粽子的營生,一個粽子2元錢,一天能賣出100--150個,一個月的收入2000元左右。

粽子又稱“角黍”“角粽”,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漢族傳統節慶食物之一。粽子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慶食物,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

阿不都克熱木·買買提並不知道粽子的歷史故事,也不清楚還有專門吃粽子的節日——端午節,只記得小時候就聽老人們說,解放前巴紮上就賣粽子,人們都喜歡吃。中國粽子,同根同源,沿著古絲路之路在塔里木盆地綠洲中駐足、傳承,一樣的醇香爽滑,卻又融合了各家的味道。

阿不都克熱木·買買提老人知道當地生產的大米是做不了粽子的,要買內地的江米(糯米和江米是一回事,南方叫糯米北方叫江米。);新疆不產竹子,包粽子的箬葉只能用蘆葦葉替代。一顆紅棗、一把江米包裹在蘆葦葉中,經過蒸制,也一樣醇香爽滑,再澆上點糖稀和酸奶,便成為一道特色美食,在塔里木盆地、在新疆的巴紮上,這種新疆粽子備受各族群眾的喜愛。

夜色降臨,歐爾達西克汗巴扎進入了一天中最熱鬧的時間,燈火中騰起煙霧,百餘個各色美食的攤位前擠滿了各地食客,賣粽子的商販就有8家。阿不都克熱木·買買提在不停的在給客人剝粽子,盛在一個小碗裡,澆上巧克力色的糖稀和白白的酸奶。遠處一名同樣經營粽子生意的維吾爾族男子買買提·阿不都拉高聲叫賣著:來吧,吃吧,漢族兄弟一年吃一次的粽子,我們一年四季吃……,三名來自內地的遊客買了幾個粽子,專門要老人多放了點糖稀和酸奶。端午節前夕,這幾位漢族遊客,是想品嚐出古老的粽子在這個遙遠邊疆的獨特味道嗎?

巴紮上,粽子的味道

歐爾達西克汗巴紮上,阿不都克熱木·買買提賣粽子的攤位。

巴紮上,粽子的味道

帶著新鮮的粽子來到巴扎,阿不都克熱木·買買提要把粽子擺捋整齊。

巴紮上,粽子的味道

喀什氣候乾燥,阿不都克熱木·買買提要不時的要給粽子上淋上清水。

巴紮上,粽子的味道

在家裡包粽子的阿不都克熱木·買買提,妻子身體不適,只能在一邊陪伴。

巴紮上,粽子的味道

在家裡包粽子的阿不都克熱木·買買提。

巴紮上,粽子的味道

一顆紅棗,一把江米,用5-6片蘆葦葉包裹。

巴紮上,粽子的味道

上午11點左右,新鮮的粽子煮好了,阿不都克熱木·買買提一個個的撈出鍋。

巴紮上,粽子的味道

粽子熟了。

巴紮上,粽子的味道

三名維吾爾族食客在阿不都克熱木·買買提攤位前吃粽子。

巴紮上,粽子的味道

澆了糖稀的粽子,還要澆上酸奶。

巴紮上,粽子的味道

幾名內地遊客在巴紮上品嚐粽子。

巴紮上,粽子的味道

阿不都克熱木·買買提在整理用過的粽葉,準備帶回去清洗後再用。

巴紮上,粽子的味道

一個攤位上,不僅有粽子,也有維吾爾族傳統小吃羊雜出售。

巴紮上,粽子的味道

天色漸晚,歐爾達西克汗巴扎開始多了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