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好多互联网公司都盯上便利店了,便利店真的会很赚钱吗?

王昆立

被阿里、京东青睐,新零售便利店要这么开!

在新零售大背景下,便利店迎来了最好的时代。零售巨头阿里巴巴、京东都在加大便利店的布局。2017年4月中旬,京东董事长刘强东宣布:未来5年,京东将在全国开设超过一百万家京东便利店。为什么新零售玩家都青睐便利店?适合国内国情的便利店要怎么做?

一、为什么新零售青睐便利店?

零售巨头为什么都喜欢从便利店开始入手新零售?这与便利店的特点不无关系:

1、市场稳健增长。在全球性的闭店风波和经济低压下,2016年中国便利店门店数量达到9.8万家,市场销售额超过了1300亿元,行业增速达13%,增速远超其他几个主要零售业态。

2、开办最快、投资最小。同商超、卖场相比,便利店是短频快的开店模式,面积小巧租金压力小,轻型投资便可开店,而且适合规模化复制。

3、高频消费、地理优势。便利店是最接近消费者的地方,自带流量。就算是最基础的便利店1.0也能满足消费者基本的生活需求,是高频购物场所。

4、互联网+商业模式日趋成熟。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在改变,线上消费成为当今购物的主流。传统便利店的纯线下的商业模式亟需升级。

便利店行业的优点与所面临的问题,正好给零售创新创业带来了新的切入点,满足零售大佬探索零售转型的需求。

二、国外便利店怎么玩的?

便利店首创于美国,兴盛于日本和台湾。国际连锁便利店三巨头:7-11、全家、罗森,后面二者都来自日本。2016年,日本平均每2329个人就有一家便利店,有24.6%的人每周至少去一次便利店。

日本的便利店早已遍布全国,悄然融入国人的生活之中。因为,日本的便利店几乎能满足你全部日常生活需求。

在日本,发达的便利店系统被誉为「国民的生命线」。便利店基本上也囊括了从快递、邮政、干洗到影印、传真等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服务,甚至可以缴纳保险、税金等各类非公共事业费,便利店就相当于一站式服务中心。单纯只为了购物进入便利店的顾客只占20%。

三、国内便利店的痛点在哪?

中国便利店最发达的城市是台湾,台湾便利店的增值服务也非常完善。以台湾7-11为例,几乎所有的服务项目都集成在一台叫ibon便利生活站的机器上,储值/缴费、好康/红利、票务中心、免费倒垃圾、购物/寄货、列印/扫描、申辩服务、生活服务……截止到2015年8月,7-11的增值服务项目已多达700多项。

对比可见,国内便利店行业有以下痛点:

2、空间小、库存管理不善。小面积意味着商品SKU受限,为了摆放更多货品缩小门店通道,高峰期顾客拥挤。

3、无法与用户建立连接。传统便利店很少为顾客建立档案,消费者即买即走,不清楚下一次店内促销和最新产品资讯,而商家也联系不到消费者。

4、配送机制不够完善。便利店的物流体系还为完全建立,解决不了消费者更多的即时性需求。

5、运营成本快速上升。租金、人工成本在2016年均呈现上涨趋势,尤其是在高线城市。

6、与互联网挂钩少。新零售一定在用户购买路径方面非常的短,线上消费大军不断壮大,但便利店多还只做线下。

四、便利店如何实现新零售转型升级?

痛点知道了,如何解决呢?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经营便利店有哪些模式可以借鉴呢?

1、日系模式:增加特色服务

既然支付等服务不符合国内实际,那么可以在商品丰富度上做文章。例如商品方面生鲜占比高,提供餐饮、加油站、药房、照相、配镜、旅游套餐等服务等。以上海的全家便利店为例,除了推出差异化的鲜食产品+自有品牌外,近年来不断在店内扩充餐饮区域、咖啡区域,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前往。而且全家便利店还与上海地铁合作,提供人工充值交通卡服务。

2O2O:互联网+便利店模式

这是升级版便利店,让便利店“上网”。它的O2O不仅体现在店铺销售、运营数字化,而且还体现在门店管理订货、补货的O2O化。比如飞牛便利与飞牛网绑定“急速达”业务,并配备B2B供货体系。而蜂小店则通过引进全球优质产品、APP下单、次日达、一小时达等服务,将门店销售场景引到线上。这二者均是实现门店运营与销售的双升级。

3、全渠道融合:大数据+物流

利用全渠道商业模式,实现仓储、订单、顾客、交易等环节统一管理,同时打通线上与线下门店,顾客既可以到店购物,也可以线上下单;即可购买店内现货,也可买到全球精品。在物流加码下,将便利店原有的流量直接变现,从而实现新零售的转型。日本7-11便利店具有精细化运营、用户深度运营、全渠道融合的三大特点,为用户提供网络订货、宅急送等服务。

4、纯技术驱动:无人值守

当下正火的无人店,是依靠互联网IT系统、智能识别、收银技术实现无人/少人、智能化/半智能化的消费场景,从而提升消费体验、降低管理成本、运营成本。淘咖啡、Amazon GO都是案例。

2017年《便利店行业研究报告》报告中指出:便利店新零售=全渠道融合+自建仓配+新技术+新金融。

未来的便利店应当是:通过全渠道零售系统贯穿线上线下零售全链条,借助高效的物流仓配,为顾客提供一栈式服务,实现线上线下全融合。


成就新零售

国外的亚马逊、国内的阿里巴巴、京东等互联网巨头,都开始拓展线下的实体便利店了。

因为人工费用的上涨,电商行业一片红海。电商主导的是线上版图,但线上不可能把线下的活动全部包揽。所以对我们需要靠月薪生活的普通人来说,个人电商将不太可能有淘宝刚刚出现时候的那种风光了。

但如果你在家门口溜娃,孩子突然想要喝酸奶。你是准备掏出手机下单叫外卖呢,还是到小区里的便利店买一个?相信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去附近的便利店购买。

然而,你会为了买一些日用品,常常开车几公里去大超市购买吗?不会,因为大超市里有的东西,网上都有,而且价格便宜不少,除非大超市就在居民区附近,不超过一公里的距离。

所以线上的优势是种类多,价格比大超市便宜。

线下的优势在于方便快捷,而且在家附近的便利店,如果单单买一个酸奶,可以省去高昂的邮费(在未来人工上涨的条件下,邮费可能更贵)。

所以便利店和线上电商巨头将包办我们的日常,如果电商巨头不染指便利店的话,这对普通人可能是个机会。

而人们在大超市或者大商场里,除了吃喝,不太会买东西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我们在线下看见一件非常好看的衣服,我们会拍张照片,在网店里面搜索(注意不一定要扫码,因为店家可能把二维码撕掉,到那个时候,人工智能对衣服照片的识别可能已经相当厉害),然后线上下单(毕竟,网上买的东西,算上邮费也比大商场里的东西便宜)。

综上所诉,

电商的线上优势只能抵消大商场和大超市的存在,对拥有线下方便快捷优势的便利店,还是鞭长莫及。所以除了线上电商巨头,线下便利店将会取代大商场、大超市,更具有市场竞争力,这也是电商巨头要开便利店的原因。


镁客网

“每个村都有!”刘强东在该条推送中表示。

其实盯上便利店的并不只有京东,阿里、小米等都曾放出豪言壮语要革便利店的命!

为什么便利店突然在这两年变成了香饽饽?它的未来真的大到赶紧进入别琢磨吗?

一、便利店似乎是个不错的大市场

坤鹏论曾说过,一个行业是否值得进入,第一要看盘子有多大,低于1亿的市场慎入,越大越好;第二看增长率,两位数是必须的;第三看渗透率,达到渗透率10%以后会蓬勃发展,低于50%都很有机会,50%的时候就会有重大调整;最后再看看国外的先例。

1.看盘子和渗透率

有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便利店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创纪录的1000亿元。

尼尔森的《2016年度中国卖场超市购物者趋势报告》显示,中国便利店的渗透率从2015年的32%上升到38%,比网购还高3个百分点。

2.看增长率

在关于便利店的相关报道中都说,便利店在这几年逆势增长,据某个快消零售业报告称,2015年线下快消品的零售额仅实现了2.6%的同比增长,2016年上半年更是放缓至1.5%,便利店的销售额却同比增长了13%。

3.看国外

当下的中国经常被拿来和80年代的日本相比较,不论从人均GDP水平、人口结构,还是消费消费习惯等来看,二者都有许多相似之处。

日本的便利店就是从1975年至1980年开始快速普及,直到1995年才逐渐放缓。

从数据上看,中国便利店的确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据称,日本便利店和超市的市场份额比例约为54%:46%,但中国这一比例目前大致是8%:92%。

还有就是,随着城镇化趋势,村镇年轻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80、90后人群独立自主和创业意愿加强,“夫妻店”在最近几年时间里数量不降反升。

不管是电商还是线下实体便利店,其本质都是零售,如果要吃零售这个万亿级的大市场,线上线下通吃绝对是阿里和京东的战略选择。

当然,驱使商业的最根本利器还是成本,目前,线上成本已然正在超越线下,不去线下去哪里?

二、干得过夫妻店吗?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便利店的直接竞争对手就是夫妻店!

所以,便利店听上去很美,但现在真实的情况并不那么美妙。

以优质服务著称,在日本很火的7-11,在国内都尚未盈利。

在2014年,顺丰就在全国开设了518家线下门店“嘿客”,结果,2016年度财报显示,嘿客等商业板块三年累计亏损超过16亿元。

“想过去的几年,一波波的O2O倒下了,街边的各种老婆店却依然还活着,各种小超市、小菜摊、洗衣店都还坚强的活着,为什么呢?用一句正确的废话来回答,那就是该死的都已经死了,这些老婆店效率高,因为他们都是给自己干的,能自动自觉加班,同时他们要求不高,只要能养活二个人,工资挣出来再有点盈余就满足。经过互联网改造的线下店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吗?就算是可以,中国的房东是世界上最精明的商人,生意好了,涨房租啊,今年不涨明年涨,没有哪个房东会一签好几年的吧!而且这些古老而传统的行业从来就不是暴利的行业,百分之二三十的毛利最后又能净利多少呢?线下实体更不会像互联网产品那样指数级增长,投入大、成长慢,规模效应很难实现,边际成本更是降低的有限,想到这里,作为一个天使投资人,单个项目又只能出个300~500万人民币,我不禁深深地低下了头,也许,这是土豪们的生意,我该洗洗睡了。”

还有业界人士这样总结道:“这种情况下,只适合夫妻来经营,如果要做连锁直营,雇佣两三个员工就赔死了。夫妻二人能接受每年赚十几万,并且可以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尽心尽力不浪费,还不用交社保,不用扣税。”

“便利店用直营做的话肯定做不大,要开出一两百家店,不是两三年的事情,还需要建一套配送体系,对供应链要求很高,投入非常大。很可能的结果是,花了好几年开了一两百家店,但亏得一塌糊涂。全家在上海赔了十年,最后怎么赚钱的?开了加盟就赚钱了。”业内人士这样说,而日本便利店就是以加盟为主。

结果到最后,无论是从业者还是投资人,都吃惊地发现和验证了一个事实:便利店行业容易搞不大,但把自己搞死是很容易的。

坤鹏论在对便利店进行调研的时候,发现有这样的言论,便利店兴起的几个必要条件之一是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其他条件还有,但这个条件是第一位的。

而中国目前的人均GDP的情况如何?6000美元这个标准只有一二线大城市才能满足,大量三四五六线城市人均GDP才刚脱离3000美元的关口。

当然,说了这么多,坤鹏论从来不否认便利店是未来零售的终极业态,但它绝对是一个长期、大投入的工程。

毕竟日本便利店完善的商品管理、情报系统、产供销体系都不是一朝一日练成的,铃木敏文对美国7-Eleven的重建也花了近二十年才彻底完成。

便利店这个赛道只能是大资本、大玩家的专场!

而且想要达到目标终点,还挺漫长!


坤鹏论

而这些互联网企业入手的便利店,往往和我们平时接触的夫妻老婆店不同,他们针对的是经常用电商的年轻消费者,他们消费水平较高,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所以对于自助购物,无人零售,购买体验一体的盒马鲜生等,都比较易于接受,而这些的基础,是互联网巨头拥有的强大技术背景和用户资源,他们用这些给零售行业赋能,未来新零售以及相应的技术和模式将会更多的改变便利店行业,及早将新技术运用到店内的商家也会成为最早得到红利的商家。


铅笔道

互联网+时代,零售被炒上了天,年初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将2017年定为“新零售元年”的阿里开始不断加大对线下零售超市的投资入股,已经投资了包括苏宁、银泰、百联、三江、日日顺、联华超市、高鑫零售等数十家公司。

目前包括亚马逊、阿里巴巴、京东等互联网电子商务公司又开启了无人零售店,而作为短小灵活的便利店也是他们考虑的一个方面。

互联网公司都盯上便利店,那么便利店真的很赚钱吗?

我们来分析一下:

1、传统的便利店赚钱吗?我们先来看看开店的成本。

①开店费用:加盟费、店铺转让费、装修费、设备费(冰箱、空调、货架、收银台等)20W

②运营费用(单位:元/月):

店租(15000--20000)、员工工资社保(3500元/人,6个人)、水电费(4500)、进货(18W)、损耗(1500)、罚款(1000)、被骗和被盗(500)、维修和物料费(500元)等等。

按照6个员工算,以上大概:224000元。

综合每月成本:22.4W+20W/12*N(N为开店年数)=23.3万(平均)

2、运营能力:

一般来讲便利店毛利36%左右,现在考验你的营业能力的时候了。

假如每日流水3、5千,那么等着亏吧。假如8000元每天,那你可以赚7000元/月。

假如要做到1W--2W流水(这个流水人员要增加,员工在8-12个人,运营成本也增加),按15000元/天,一个月大概赚2万多。

能做到20000元/天的是相当不容易的,这个时候月赚30000元不是问题。

所以对照选择下,你的流水在哪个区间,决定你一个月赚多少钱。当然以上数据也不是绝对的,因为为了提高利润,你会考虑开源节流,管理上也下功夫节省成本,另外比如你增加其他业务(充话费,缴水电费,代收快递,代买火车票)等等、提高收入。不过,假如你的能力跟不上,也可以别人经营赚这么多,而你却在亏钱。

3、外部环境影响

目前全国便利店开店的速度是急剧增加,竞争加剧、盈利能力会受到挑战,另外“新零售”无人超市等也会蚕食市场。这些都是对你赚钱带来一定的影响。

综合以上内容,你看看假如你来开便利店,你赚不赚得到钱呢。


蒋建华GL

便利店肯定能赚钱,一家便利店一年几十万,但对于阿里京东这么大体量的电商来说,这点钱肯定不是主要的目的。

为什么当年口口声声说要颠覆线下零售的电商巨头改口了?要做线下了?甚至马爸爸还捏造出一个了无新意的“新零售”?

原因无外乎是,线上增长吃力了,增长空间有限了。互联网公司不比传统企业,不增长没关系,有盈利就行了。互联网公司强调增速强调规模,群雄逐鹿,资本环绕,不进则退。

你看阿里这几年高举着新零售大旗收编线下商超,联手地方政府推进村淘下沉,背后无非是趁线上增速消退前,开拓线下圈用户的渠道。

京东强哥也开始下乡了,同样的原因。

或许更值得思考的是,未来便利店何去何从?

在新零售时代,线下便利店存在的价值在于场景,而非那点儿营收。场景里最重要的是人。想想你家楼下的全家、星巴克,很多人已经不只是去买个东西应急,而是坐着消磨时间。

谁抢占了这些消费场景,就抢到了这些用户。

这是一个巨头和资本裹挟的时代,便利店们站队收编是不可避免的,百联、永辉…都是如此。一番清洗之后,死掉的是独立的零散小便利店,连锁的有特色和品牌的商超便利店会与线上合作,巨头们拿出了资本,收获了股权,同时维系了规模,继续电商融合的神话。


互联网时代的精髓在于连接,而弊端也在于此。强者垄断,谁也无处可逃。


从资本角度看,无人便利店极大地减少人工,应用场景多,可规模化复制能力强。

从消费需求角度,无人便利店最大的优势就是便利,花钱买便利的消费习惯在90后、00后体现的很明显,在70后、80后的中产富裕阶层也体现的越来越明显。

从经营角度看,虽然无人便利店效率高了,成本更低了,但是用户体验降低了。有人便利店靠服务打动人,卖的是产品价值+感情价值+服务价值,无人值守,意味着完全靠商品与场景来打动消费者,特别是会倒逼便利店的商品供应变革。

在技术上,虽然早已有成熟的支持现金找零的自助扫码系统,可是使用现金支付的消费者还在一定数量上存在。而且普通人扫码速率和专业营业员根本无法相比,一旦排起队,这后果可以想象。同时这套自助扫码系统软硬件设备价格不菲。

如果说硬件问题还能从技术上解决,那么人性问题无论如何也无法彻底解决,只要是无人售货的模式。

无人便利店是否会成为真正的赚钱风口,真正的决定因素在于消费者的素质。偷窃、恶意破坏等始终是无人便利店绕不过去的问题。此外,无人便利店还存在着变成街头垃圾箱,甚至居无定所人员居住点的可能性,这样会极大的降低资本的效率

目前,国内对无人便利店的探索仍在持续进行。从技术角度和消费角度看,无人便利店已经在加快尝试;从资本角度和竞争角度看,传统便利店转型迫切,无人便利店在酝酿风口;从经营角度看,便利店经营要进化升级,无人便利店会在试错中快速发展。


聚宝普惠

2017年开始,新零售革命战打响,半年时间内无人货架融资近35亿,无人便利店遍地开花,2018年消费升级肯定是资本追捧的,那么马云口中的新零售到底是什么呢?我之前写的一篇文章,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新零售到底是什么?

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的数据驱动的泛零售形态

原因:

  • 1、电商、实体零售发展变缓,需要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和形态;

  • 2、新商业基础设施初具规模:智慧物流、互联金融、电商巨头;

  • 3、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导致新兴用户对体验和品质的追求(消费升级)

特征:

以消费者需求为本,掌握数据就是掌握消费者需求,随着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发展进步、中国消费者数字化程度覆盖的提高,已经可以无限贴近消费者内心需求,最终实现“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

重构人货场:

从“货-场-人”到“人-货-场”,传统零售是技术引领生产变革,生产变革引导消费方式变革,而新零售则是消费方式逆向牵引生产变革。

那么新零售(落地)形态目前有哪些呢?

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 盒马鲜生(创新型跨界超市)、

  • 天猫小店(便利店B2B)、

  • 小米之家(体验式专业连锁)、

  • 猩便利(无人零售:无人货架+便利店)。

下图是2018年初新零售图谱,图中可以看出腾讯阿里量大集团在新零售的布局,目前阿里稍稍领先。线上流量红利已过,目前都是到处布局线下,争夺线下流量下半场,所以新零售是一种趋势。

近期致力于无人货架项目,对新零售有一些自己的理解,所以在这里简单介绍和分析下新零售目前的产品形态。

新零售落地形态

盒马鲜生:生鲜超市+便利店+餐饮店+外卖

创始人说它是“四不像”,它既是生鲜超市,又是便利店,也是餐饮店,也可以线下下单送货到家。

我们把它理解为创新型跨界超市,业内竞争对手有永辉超市的“超级物种”、美团的“掌鱼先生”等。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下盒马鲜生。

消费者可以在海鲜水产区挑选海鲜,盒马这里的进口海鲜(波士顿龙虾、帝王蟹等)价格低于市面海鲜市场1/2-1/3,等于连接了进口海鲜和新兴消费者,低价吃到进口海鲜。

盒马的商品主要是食品,生鲜只占不到一半,商品来自100多个国家,种类(SKU)多达3000多个。吃完海鲜还可以顺便逛逛超市,如果购买的东西比较重,还可以直接在app下单直接送货到家(3公里内30分钟送达)。

在店内可以看到工作人员非常高效的拎着不同颜色的盒马购物袋,拿着pos枪拣货,为了压缩打包时间和加快传送速度,货物分拣完之后直接挂在传送带送到后场打包。这是对供应链能力的一种创新和提升。

猩便利:无人货架+便利店

无人货架是为用户提供近距离、自助式的消费场景。目前只入驻在企业办公室中,没有售货员(无人),由用户自主选品、支付、取货。

无人货架深受资本追捧,截止2017年底融资近30亿,入场玩家30多个,千“架”大战。

无人货架为什么受资本追捧,它和自助售卖机有什么区别呢?

自助售卖机存在好几十年了,它成本高、无货损较为安全,无人货架则是成本低、有货损、数据驱动能做到“千架千面”。

无人货架能够快速铺设到企业办公室里,快速铺开,然后作为“线下流量入口”获取白领、企业等等消费数据,更有机会在此之上做商业模式(分众传媒、广告、金融等)的拓展,所以被资本看重。

半年内从“圈地跑马”的第一阶段到最近的“洗牌期”,小玩家的消亡以及大玩家的涌入(猎豹、顺丰、京东等)足以证明线下流量、消费者数据争夺的重要性和趋势。

无人货架在疯狂争夺点位的时期,对于BD(地推、商务拓展)的管控、人性的低估(货损把控),背后供应链能力的高估注定是个烧钱极为恐怖的商业过程,个人认为这个市场是足够大,大玩家有自己的布局,小玩家可以有多元的差异化竞争。

无人货架复盘

bd:利益驱动导致的恶性竞争,类似外卖地推铁军

角色与权限:角色间的权限制衡,权限与人性利益之间的矛盾。

司机:货物上下架、盘点等的误操作,货架实际货物数和线上数据不一致,前期归为货损(没有人力频繁盘点导致无法追踪)

仓管:仓库管理是一个难题、品类分区、商品批次、到期、

风控:货点资质审核、风险评估,劣质货点的撤架决策(前期为了货点数/密度/融资,其实是加大了运营风险/货损/成本)

新零售知识框架

前台:货架+便利店+加油站+商超;

驱动:大数据+营销+商业探索

后台:供应链+物流+采购

前台我们刚刚介绍了无人货架和创新型跨界超市,这里主要介绍下供应链和物流。

如果要说那两家公司让“供应链”这个词家喻户晓,那当属“宝洁”、“沃尔玛”,以商贸为出发点形成的“宝洁-沃尔玛模式”,前后形成了QR(快速响应)策略、VMI(供应商管理库存)策略、ECR(有效客户响应)策略CPFR(联合计划、预测和补货),强调面向用户需求的供应链变革,消除传统管理中的“牛鞭效应”和“曲棍球棒效应”,帮助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

供应链的创新不得不提下zara的极速供应链,一般从衣服的设计到商家要180天,zara只需要14天,zara的设计很出色,消费者愿意为此买单,而以布料基本款为主的零库存的优衣库也是另一种创新,总而言之供应链的创新可以成就很多商业/企业。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建设了两个大的网络:80-90年代,建立的快运网络,90-2010年代,建立了快递网络,可以说是中国物流体系中的大动脉和大静脉,而在近几年,同城货运、外卖等的即时派送犹如毛细血管。像是达达,被京东收购,用于京东到家物流派送,在新零售兴起时,尤其是生鲜产业链、外卖对物流速度要求极高,这些毛细血管对用户服务就尤为重要了。

  分析到此,我们就知道小玩家该玩什么,玩好那个环节了吧。大玩家的供应链和物流都比较完善强大,小玩家只能做好前台和驱动,个人认为既然是线下+线下的融合,以数据、用户体验驱动的互联网背景****一把手+实体零售专家****二把手这种合伙人组合是可以把这件事做好的。

新零售之都

上海是新零售之都么?

1843年,上海开埠(开辟为商埠),中外贸易中心逐渐从广州移动上海,上海是国际大都市,在全球跨境零售排名第三,仅次于伦敦和迪拜,上盖零售业态完善发达,从大型商业中心到社区微菜场都一应俱全、星罗棋布。而所有的这些,都是新零售发力“人、货、场”重构所需要的。所以上海可以有“新零售之都”称号,这也是为什么盒马鲜生、百联(零售祖师爷)等分布在上海。

跨界新零售

笔者发现不少物业集团、房地产也都有玩新零售的布局,从资本跨界到社区零售,这似乎是顺势而为而且不得不做的。

更多想法

如果有任何想法或疑问都可以和我交流,我在简书开设了“新零售”专题,查看原文可以找到我的简书和专题。

最后,由于篇幅关系,只做了简单分析,即将推出

  • 无人货架的产品设计

  •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史

  • 小米之家大获成功


生活现象大揭秘

社区便利店可以肯定的是在2018年很难。

社区便利店这门生意,在2017年开始感到了阵阵寒冬的来临。

去年以来,很多小区居民发现,在周边经营多年的很多社区便利店很多开始转型关张。

之前虽然同样有便利店倒闭的现象,但往往是换了东家继续做小商超的生意。

但是,去年开始,很多店铺开始转变类型。

甚至很多继续做便宜店生意的店铺,开始统一招牌,仿佛一夜之间被收编一样。

经受住了电商的狂轰滥炸,扛住了每年必涨的房租,如今社区便利店这门生意,为什么在2017年开始市场竞争如此剧烈?

人们的购买习惯没有改变,变化的是资本开始大面积进入社区零售市场。

首先从阿里巴巴和腾讯开始,早在2015年已布局,他们将互联网基因同社区零售结合,创造了一个新的名字“新零售”。

在这个旗号下,首先从资本市场开始布局。

线上,腾讯第一个目标选择了京东,18.22%的股份持有,不仅让京东加入了腾讯系阵营,也让拍拍网并入了京东零售范围。

随后在线下,两年内快速布局包括了永辉超市、家乐福中国、红旗连锁和中百集团。

这方阿里巴巴在线上和京东全面竞争开始后,马云转身将苏宁云商加入站队。

线下更是将市场上能买到的商超,一个不落的全面买入,大润发、三江购物、新华都、联华等等,一年内构建完成一整套零售体系。

随后,互联网基因最为深入的盒马鲜生完成了从概念到落地的实质性一步,并成为新零售领域最为成功的案例。

在大型商超布局完成之后,社区便利店,作为电商最后一步,终于在2017年迎来资本的决战。

京东计划在五年内完成百万家京东便利店布局;老牌便利店7-11、全家等同样开放了加盟计划,快速推进开店节奏。

至于被腾讯系和阿里系收编的传统商超,在获得资金之后也加速了布局。

中百集团、红旗连锁都发布了加速布局计划,纷纷抢占市场。

在列强纷争之后,一些地方性连锁便利店更是待价而沽。

被首都市场熟悉的好邻居便利店,在2017年被资本方以8400万美元收购。

对此,阿里副总裁侯毅表示:现在的便利店市场就是人傻钱多的年代,是便利店最好的出售时机。

在寡头时代来临时,那些靠单打独斗的个人社区便利店,已经跟不上行业的加速升级。

尤其是在消费升级的年代,被收购反而成为最好的结局。

新零售时代的到来,对社区便利店影响,不止是资本层面,更是模式的转换。

2018年,即是传统便利店的终点,也是新型便利店转型的起点。


金鱼新观点

国外的亚马逊、国内的阿里巴巴、京东等,都开始拓展线下的实体便利店了,为什么这些互联网公司要这样做?便利店真的很赚钱吗?

便利店似乎是个不错的大市场,一个行业是否值得进入,第一要看盘子有多大,低于1亿的市场慎入,越大越好;第二看增长率,两位数是必须的;第三看渗透率,达到渗透率10%以后会蓬勃发展,低于50%都很有机会,50%的时候就会有重大调整;最后再看看国外的先例。

便利店成了目前零售行业最受追捧的业态,不过,他们的普遍问题是,单店销售并不高。

从空间和单店销售看,中国便利店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


可以赚钱!选址很重要。因为便利店卖的都是急需品。利润可以比较高!相对其他产品,这个网络打击不到!灵活性高。成本也低。

开便利店个人觉得主要还是为了服务线上。线上线下结合o2o,至于赚不赚钱要看商业模式能为人们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最终做大盘子IPO。至于代理便利店的要看经营了,同样的平台有赚钱的也有亏损的。

现在好多互联网公司都盯上便利店了,便利店真的会很赚钱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