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你吃過羊肉泡饃嗎?

“許昌人,你吃過羊肉泡饃嗎?”

“看你說的,就給許昌人某出過門樣!”

“啥,羊還可以泡饃?”

“俺連羊都沒見過,羊咋泡上饃的?”

“在大許昌這個遍地吃貨的城市,你這問題忒某水平了!”

前兩天在網上看到關於羊肉泡饃的對話,從詼諧、風趣的對話中個,讓我對羊肉泡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想到就行動。

嗨!你吃過羊肉泡饃嗎?

兩碗羊肉泡,一碟小涼菜。點了簡單的午餐後,我和妻便坐在餐桌前,邊吃著小菜邊等待嚮往已久的羊肉泡饃。

約莫幾分鐘後,服務員端了一碗羊肉泡饃和一小碟糖蒜拼香菜走過來放在妻的面前。看到這,我心中詫異:俺要的是兩碗羊肉泡饃啊!

想問問服務員,卻又隱忍住了。因為,我扭頭看到廚房裡的廚師正在忙碌著。

妻曾在西安生活過幾年,吃過西安的正宗羊肉泡饃。

看她一手拿勺子一手拿筷子,不慌不忙地細品著香氣四溢的羊肉泡饃,我不由得嚥下了一口饞涎:“咋樣?與西安的羊肉泡是不是一個味兒?”

“嗯,差不多!”

嗨!你吃過羊肉泡饃嗎?

她說,那個時候,她跟著姨夫去西安的老孫家羊肉泡吃飯時,飯店裡坐滿了人,每個人面前都放著一個大海碗,人們一邊聊天一邊用手將麵餅掰成一小塊一小塊的放進碗裡。等麵餅掰完了,便讓服務員端走送到廚房內進行加工。廚師會根據你所掰面塊的大小而區別對待加工羊肉泡。西安的羊肉泡饃肉爛湯濃,肥而不膩,香氣四溢,讓人食後回味無窮。

“這是機器切的餅,沒有手掰的更有味兒!”

說話間,服務員端了一碗羊肉泡放在了我的面前。

“你們一次只做一碗?”

“是的,羊肉泡饃一鍋只能做一碗!”

眼前的羊肉泡饃濃濃的、稠稠的,裡面懸浮著褐色的禹州粉條夾雜著黃花菜和黑木耳等配料,麵餅因為吸飽了羊肉湯而略顯發黃。用勺子攪動一下,羊肉的香氣頓時撲鼻而來。讓人驚喜的是,碗中還有一顆滷鵪鶉蛋。

挑起一片羊肉送人口中,濃郁的香氣充滿了口腔,肉質有那個入口即化的感覺,爛而鮮。再舀一勺麵餅混著湯送進嘴裡,麵餅因為羊湯的浸泡而具有了肉的香,糯而香。粉條煮得剛剛好,筋道有嚼勁。

羊肉泡饃是地地道道的陝西風味美食,其製作原料主要有羊肉、蔥末、粉絲、糖蒜等,古代稱“羊羹”,烹製精細,料重味醇,肉爛湯濃,肥而不膩,營養豐富,香氣四溢,食後回味無窮。

嗨!你吃過羊肉泡饃嗎?

北宋時期的美食家蘇東坡曾留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詩句。

羊肉泡的傳統做法也很講究,共有四種:單走、幹拔、口湯、水圍城。

所謂“單走”,饃與湯分別端上桌,把饃(餅)掰到湯中吃,食後單喝一碗鮮湯,曰“各是各味”。“幹拔”有人稱“幹泡”的,煮好碗中不見湯,能戳住筷子。另一種叫“口湯”,泡饃吃完以後,就剩一口湯。“水圍城”顧名思義,寬湯,像大水圍城。您掰完饃,把一根筷子放在碗上,夥計便會明白,這是“幹拔”。吃“口湯”和“水圍城”不用拿筷子表示,因為掰饃大小是和煮法統一的,原則是湯寬饃塊大,反之則小,有經驗的廚師看到你掰饃大小就知道要加多少湯了。

泡饃的掰法講究。泡饃是特製的,稱飥飥饃,一個二兩。據說是九份死麵,一份發麵揉在一起烙制而成。全是死麵,口感不好,且不利消化;全是發麵,就泡不成了。饃大小是和煮法統一的,幹拔、口湯、水圍城,饃的大小依次如黃豆、花生、蠶豆即可。

饃掰好後,請夥計呈給掌勺大廚,加羊肉湯大火快煮,加牛羊肉、粉絲、蔥花、蒜苗、香菜,高級一點的(西安都稱之為“優質的”)還有木耳、黃花菜和香乾等即可端上來吃了。這樣一大碗自己親手掰好的泡饃,翠綠的蔥花、蒜苗、香菜、紅褐色的牛羊肉、黃色的金針菜、映襯著潔白晶瑩的粉絲、黝黑的木耳、香味四溢,使人食指大動。還應注意的是:端上來的泡饃應是泡饃墊底,粉絲覆成網形,佐以蔥花、香菜、牛羊肉擺成魚形在最上面。

吃時左手拿勺,右手執筷,泡饃上桌後,把辣子醬鋪在上面,切忌攪動,講究從一邊“蠶食”,以保持鮮味,一老吃家說這樣鮮熱之氣跑不散,但我尋思攪動過甚,泡饃不成其為泡饃,羊肉湯變成麵糊糊才是最可怕的。糖蒜用否,個人自願。

嗨!你吃過羊肉泡饃嗎?

古代許多文獻,如《禮記》以及先秦諸子,都曾提及牛羊肉羹。最初多用於祭祀及宮廷御筵。西周時曾將牛羊肉羹列為國王、諸侯的禮饌。《戰國策》記載中山國君,由於一杯羊羹而激怒了司馬子期,怒而走楚,說楚王伐中山,招致亡國的命運。據《宋書》記載:南北朝時,毛修之因向宋武帝獻出羊羹,味美,武帝竟封俘虜修之為太官史,後又高升為尚書光祿大夫。到了隋朝,出現了“細供沒忽羊羹”(謝諷《食經》)。此當為最初牛羊肉羹和麵食混作的烹調形式。據文獻記載,唐代宮廷御膳和市肆都擅長制羹湯。“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羊羹者,羊肉烹製的羹湯,即當今牛羊肉泡饃的雛形。

一碗羊肉泡饃很快被啖食傾盡,放下筷子和湯匙,慢慢回味,羊湯之香味依然通過味蕾在口腔內迴盪。

許昌人愛吃羊肉燴麵,故此許昌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燴麵館,隨時隨地可一品嚐到口味各異的羊肉燴麵。

或許是羊肉泡饃的做法非常考究,抑或是羊肉泡饃不太適合許昌人的大眾口味,許昌的羊肉泡饃店相比燴麵來說就顯得鳳毛麟角了。

嗨!你吃過羊肉泡饃嗎?

記得很早以前,六一路南頭曾有一家羊肉泡饃店,其羊肉泡的口碑在許昌吃貨中口口相傳,生意是十分的紅火。但不知道後來是何緣故,這家羊肉泡饃店關張了。

市區還有一家好吃的羊肉泡饃店,據說是在古槐街那一帶,名曰橋頭老馬家羊肉泡,從吃貨的口碑來說,據說是相當不錯的一家羊肉泡饃店。遺憾的是,自認為是吃貨的我並未曾享用過他們的羊肉泡,因此也無權對其進行任何的評價。

在東區,許記的老闆可謂是具有戰略眼光的餐飲經營者,他選擇在八龍路與八一路開了這樣一家許記羊肉泡饃,在加工羊肉泡饃時保持了西安的傳統方法,並進行改良使其更加適合許昌人的口味,其用心可謂良苦。

因為,咱們許昌人做出了老陝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