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洲餜餡、肉夾餅、抿節兒、攤黃兒、子推饃……這些子洲小吃哪個是你的最愛?

子洲餜餡、肉夾餅、抿節兒、攤黃兒、子推饃……這些子洲小吃哪個是你的最愛?

子洲餜餡

子洲餜餡是享譽陝北乃至全國的名優地方特色食品。

據說,餜餡這種食品,早在明代就有了,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或供奉神靈的,所以,又名“供獻”或“果獻”。子洲縣的周家礆鎮,明清時期,商賈雲集,店鋪林立,被稱為西川重鎮,那裡烤制的澄沙餜餡和棗餜餡又名大花餜餡,很有名氣,有鄉諺“周礆餜餡香噴噴,棗餡可口千層層”足可佐證。

子洲餜餡、肉夾餅、抿節兒、攤黃兒、子推饃……這些子洲小吃哪個是你的最愛?

餜餡的做法是:首先用清油與麵粉拌合成酥子;將清油兌溫水和好的麵糰擀成薄面皮,然後把拌合好的酥子均勻地塗抹在麵皮上,用手反覆搓壓,捲成面卷兒,再分成一個個等量的面劑子。把面劑子壓薄,填入餡料(餡兒有棗餡兒、糖餡兒、澄沙餡兒、五仁餡兒多種),捏嚴後裝入特製的木模內壓實塑形,這樣外沿微鼓、中間稍陷、狀似月餅的餜餡就做成了。做好後的餜餡放進烤爐內用文火灼烤,大約20分鐘時間就烤熟了。剛出爐的餜餡外酥內甜,香氣撲鼻,非常好吃,確實是老少咸宜的最佳食品。

子洲餜餡、肉夾餅、抿節兒、攤黃兒、子推饃……這些子洲小吃哪個是你的最愛?

子洲餜餡的特點是:色澤焦黃,皮薄味美,甜而不膩,香酥可口。

餜餡在陝北的飲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不僅僅是一種風味小吃,而且是團圓和睦、喜慶吉祥的象徵,是饋贈親朋好友的時尚禮品,更是男女訂親必不可少的信物。在子洲及周邊地區,餜餡是男婚女嫁的必備禮品。定親時,男方一定要給女方送餜餡,過去一般是8或24個,現在最少也不能少於100個,甚至有給280個,乃至更多的。女方收到定親餜餡後,就像發放婚約通知一樣,分別饋贈給親朋好友,親朋好友因此就知道這個姑娘已許配人家了。

子洲餜餡、肉夾餅、抿節兒、攤黃兒、子推饃……這些子洲小吃哪個是你的最愛?

子洲餜餡傳承人有杜二等。

子洲肉夾餅

子洲餜餡、肉夾餅、抿節兒、攤黃兒、子推饃……這些子洲小吃哪個是你的最愛?

子洲肉夾餅是子洲的名優小吃。肉夾餅的油餅,又名硬麵餅子或千層餅,它與油旋和白吉饃有別,是一種別具風味的傳統麵餅。

子洲餜餡、肉夾餅、抿節兒、攤黃兒、子推饃……這些子洲小吃哪個是你的最愛?

油餅的製作要經過合酥、和麵、制餅、烙烤四個環節。首先,用清油與麵粉拌合,製成“酥子”, 然後將小麥麵粉加水和成麵糰(不經發酵,俗稱死麵),用溼布覆蓋防皸備用。據說製作油餅麵粉原料的選擇與水溫的控制很重要。作為麵粉原料,以向陽地塊施以山羊糞肥所產小麥為最佳,這種小麥不僅出粉率高,而且麥香濃郁。和麵的水溫依四季變化而變化,倘水溫掌控不好,將直接影響麵餅的口感與硬、軟程度。將和好的麵糰擀薄,把事先製成的“酥子”均勻地搓抹在上面,捲成面卷,再按等量分成一個個小面劑,這時,打餅師傅(陝北人稱制油餅為打油餅)一手持面劑,一手取一小塊蘸以食鹽的麵糰,在面劑上反覆擠壓,直至蘸以食鹽的小麵糰與面劑成為一體,然後將面劑放在案板上,用手掌將其壓為圓餅狀,再用方形或圓形的木印模在餅面上壓現出花紋,這樣,一個麵餅就制好了。做好的麵餅七個為一組,依次放在塗有清油的鐵鏊上反覆轉動(手藝不佳者以五個麵餅為一組,倘超出此數,轉動時麵餅容易從鏊面上擠掉下來),待麵餅正反兩面都烙為微黃後,放入烤爐內繼續灼烤。大約十分鐘後,麵餅就烤熟了。

子洲餜餡、肉夾餅、抿節兒、攤黃兒、子推饃……這些子洲小吃哪個是你的最愛?

烤熟後的熱麵餅,表皮色澤焦黃,裡面層層疊疊,吃起來外脆內鹹,非常可口。在冬天裡,如果有一碗鮮美的羊肉湯,把熱油餅泡進去,就是一碗既可祛寒暖胃,又可解饞果腹的“羊肉泡餅”了。烤熟的油餅還可用來做“胡剝”與“肉夾餅”吃。所謂“胡剝”是指將油餅切為細條狀,與豬肉(或羊肉)、豆腐、豆芽、西紅柿等佐料摻合在一起燉食。在油餅的諸多吃法中,以“肉夾餅”為最優。

子洲餜餡、肉夾餅、抿節兒、攤黃兒、子推饃……這些子洲小吃哪個是你的最愛?

“肉夾餅”是子洲特有的食物之一,它和西安的肉夾饃有區別。在關中西安一帶,肉夾饃是非常普遍的小吃,夾肉的餅被喚作饃,肉是臘汁肉,剁為碎末,再澆以臘汁,吃主享用時,大口咬嚼,滿嘴流油,十分解饞。子洲“肉夾餅”的餅,稱“餅”不稱“饃”, 所夾之肉多是切成片狀的肥豬頭肉或瘦豬肘肉。將油餅一側用刀切口 ,塞入拌有青椒、黃瓜、香菜等佐料的肥豬頭肉或瘦豬肘肉,這種被誇張為獅子大張口的食物肉鼓鼓的,很能調動人的食慾。吃“肉夾餅”時你得像獅子大張口樣張大嘴巴咬嚼,這樣才能品嚐出餅肉混合而食的奇特味道,顯示出陝北人特有的豪爽性格。

明明是餅夾肉,卻偏偏被叫做“肉夾餅”,何故?答曰:只為突出一個肉字。肉與餅相較,誰最具誘惑力呢?當然是肉了!

子洲肉夾餅傳承人有馬衛洲、王磊等。

子洲抿節兒

子洲餜餡、肉夾餅、抿節兒、攤黃兒、子推饃……這些子洲小吃哪個是你的最愛?

子洲抿節兒是一種頗具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

抿節兒的原料是將小麥與豌豆按六比四的比例摻和在一起,經清水浸滲後磨成的混合麵粉﹙俗稱雜麵﹚。製作時在雜麵中倒入溫水,調成軟麵糰,然後放在密佈細圓篩孔的抿節床上,用手掌使勁抿壓,於是,長寸許的光滑面節兒便紛紛落入鍋中,在滾燙的開水中上下翻滾。煮熟後的抿節兒呈淡黃色,有股濃濃的豆香味兒。將煮熟的抿節兒撈入碗中,澆上佐料,就是一碗香噴噴的地道抿節兒了。吃抿節兒,調味品與佐料至關重要。其調味品主要有香油炸則蒙花﹙即多根蔥花﹚、蔥花、辣醬、芝麻、香菜、韭菜、香醋等。佐料有羊肉、小炒豬肉,以及用豆腐、洋芋、豆角、茄子、西紅柿碎丁熬成的哨子。還可澆入清淡的調湯,當湯麵吃。

子洲餜餡、肉夾餅、抿節兒、攤黃兒、子推饃……這些子洲小吃哪個是你的最愛?

抿節兒的特點是:色香俱佳,味美可口,營養豐富,易於消化。

2012年春,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家鄉記憶》欄目攝製組,專門在子洲宴富抿節兒王店拍攝子洲抿節兒,並說這是他們在子洲吃過的最好美食。2012年,子洲宴富抿節兒被評為榆林地方名優特色小吃。

作為一種地方特色小吃,子洲抿節兒在榆林、西安、北京等地都開有店鋪,生意都很火爆。

子洲抿節兒傳承人有穆彩斌等。

攤黃兒

子洲餜餡、肉夾餅、抿節兒、攤黃兒、子推饃……這些子洲小吃哪個是你的最愛?

子洲攤黃兒是一種風味獨特的烙制食品,又名黃煎,也有人稱其為攤饃饃。

攤黃兒的原料為小米麵、玉米麵、糜米麵、高粱面、蕎麵等,也可用小米麵、玉米麵摻以少許白麵的混合麵粉。

子洲餜餡、肉夾餅、抿節兒、攤黃兒、子推饃……這些子洲小吃哪個是你的最愛?

其做法是:取麵粉適量,調為糊狀,經發酵後,用勺子舀取,均勻地傾入鏊子中烙蒸。烙制攤黃兒的鏊子俗稱“黃兒鏊”或“鏊兒”, 為生鐵所鑄,分鏊身與蓋子兩部分。鏊子底部鑄有三隻矮足,鏊身呈圓形,中間凸起,周邊隆為圈兒狀,鏊面光滑,油亮可鑑。鏊蓋為覆碗狀,蓋頂有環或紐,便於揭扣。烙制時將鏊子置灶爐上,待鏊底烤熱後,先塗以食油,再傾入麵糊兒,加蓋烙蒸。約兩至三分鐘後,只聽鏊內水汽“滋滋”作響,表示攤黃兒已熟。這時,取下蓋子,用小鐵鏟將攤黃兒剷出,置於箅上降溫,待稍涼後摺疊成半圓形,即成。出鏊攤黃兒,色澤焦黃,香甜可口,十分惹人喜愛。攤黃兒有發酵與不發酵兩種。發酵的鬆軟,不發酵的筋道。發酵與否,完全依食者的喜好而定,並可根據不同食者的不同口味兒,酌加鹹鹽或白糖,以及其它佐料。

攤制攤黃兒要嚴格掌握火候。火力不夠,費時;火力太猛,攤黃兒易焦糊。有經驗的師傅攤制的攤黃兒,每一張都焦而不糊,色香俱佳。此亦無他,惟手熟耳。

子洲餜餡、肉夾餅、抿節兒、攤黃兒、子推饃……這些子洲小吃哪個是你的最愛?

在子洲縣淮寧河川及其它一些地方,有寒食節吃攤黃兒的習俗。據說此俗與介子推有關。淮寧河川,春秋為狄地,是晉公子重耳避難的地方,晉公子的隨從介子推,“割股奉君”的故事就發生於此。當地百姓現在還稱淮寧河川為重耳川。傳說結束十九年逃亡生涯的重耳成為晉文公後獎賞隨臣,可介子推卻隱居綿山,不願享俸祿。晉文公賞介子推心切,於是下令放火燒山,逼其出山。大火綿延數里,三日才熄。後有人在一棵枯柳下發現了介子推母子被烈火燒焦的屍骨,時在三月五日。晉文公聞訊後,悲痛萬分,遂下令每年的三月五日為火禁日,是日,舉國禁止煙火,只食冷食,“寒食節”從此形成。據說“寒食節”初興時,因擔心有人燃薪燒炊,各地官員還要深入里閭,逐一檢查各家鍋灶,看是否有生火做飯者,倘有違令者,便重重處罰。這樣一來,誰家也不敢在“寒食節”生火做熟食了;一些想做熱食的人家也只能偷偷在“投灶口”或院子裡,用石塊支砌臨時灶,燃火做飯。時至現在,在一些地方,人們攤制攤黃兒時,仍臨時支砌火灶,多不用家裡的鍋灶。

烙制攤黃兒的鏊子,並不是每家每戶都有的。在一個村莊裡,鏊子這種炊具頂多也就只有幾個,所以,每至“寒食節”臨近,人們爭相借用,唯恐不速。以民俗,借用鏊子時,需放入筐籠內,並用圍裙苫嚴,害怕叫別人看見;尤其不要叫狗看見,倘不慎被狗看見,攤制的攤黃兒則易碎且乏味。此為鄉里荒唐可笑之陋俗,其實是沒有一點兒道理的。

烙熟的攤黃兒周身遍佈氣孔兒,俗稱“攤黃兒眼子”。在鄉間,人們常把心眼兒稠的聰明人戲稱為“攤黃兒眼子”,或簡稱“攤黃兒”。在陝北一些地方,也有在四月八日吃攤黃兒的習俗,有俗語云:“四月八,不吃攤黃兒不得發,吃了攤黃兒快倒塌”(一說 “四月八,不吃豆腐不得發,吃了豆腐快倒塌”)。農曆四月八日相傳為佛祖釋迦牟尼誕生日,是日吃攤黃兒是否與紀念佛祖誕生有關,尚不得而知。

子洲攤黃傳承人有楊紅豔等。

子洲子推饃

子洲餜餡、肉夾餅、抿節兒、攤黃兒、子推饃……這些子洲小吃哪個是你的最愛?

子洲縣的淮寧河川,春秋為狄地,傳說是晉公子重耳避難的地方,晉公子的隨從介子推割股奉君的故事也發生於此。只因此,當地百姓現在還稱淮寧河川為重耳川。在淮寧河川,有一種獨特的風俗,即每到清明節前,家家戶戶都要捏蒸“子推饃”,即在一個大的白饃上裝飾好多用面做的小動物,並用各種顏色點染,使其成為既可食用又可觀賞的手工藝品。要是誰家訂婚下媳婦,清明節前,還要給女方家蒸兩個大面“髽髻”;女方則回饋男方兩隻大面老虎。這種習俗世代相傳,時至現今,仍很盛行。正因為如此,淮寧河川的婦女,多是捏面花的好手。她們用自己靈巧的雙手,藉助梳子、剪子、鑷子、筷子等簡單工具,就能將發酵好的麵糰捏成諸如花鳥魚蟲、豬狗牛羊、龍蛇虎兔、毛猴青蛙、蝙蝠、石榴等形態生動逼真、造型誇張別緻、獨具地方特色的手工藝品。也正因為如此,能否捏製出具有審美情趣的面花,也就成了評價一位婦女是否心靈手巧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標準。

子洲餜餡、肉夾餅、抿節兒、攤黃兒、子推饃……這些子洲小吃哪個是你的最愛?

子推饃,作為農耕文化的產物,既是風俗信仰的象徵物和群眾禮尚往來`抒發情感的獨特媒介,又是一種色香俱佳的好食品。據說,清明節前捏製的子推饃晾乾後,無論存放多長時間,都不會變硬;咬食時,總是那樣幹酥可口,回味無窮。

子洲子推饃傳承人有崔彩花、王琴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