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陽:秸稈禁燒“頭疼事”不再讓人“頭疼”

在沭陽縣湯澗鎮雙窯村的一片剛收割後的田地,一臺中型旋耕機正在沿著田地中間的道路兩側將麥茬深翻埋在土壤裡,一打聽,原來這是在設置防火帶,防止過路人把未熄滅的菸頭扔在路邊麥茬上,點燃麥茬引發大火汙染環境。正在現場的雙窯村村委會主任凌兵介紹,旋耕機駕駛員叫耿志洋,官墩鄉人,他在雙窯村辦了一個草場,每到麥收季節就來這裡,用秸稈打包機將十里八村的麥秸打包運回草場,一季下來,有2萬畝左右的秸稈被及時打包後運到外地,同時,他還免費幫助農戶機耕滅茬。

行走在沭陽縣農村,麥田中機器轟鳴、秸稈收儲車輛穿梭往返,寬敞的鄉村道路上運輸麥秸的車輛絡繹不絕。

近年來,沭陽縣積極採取以“疏”促“堵”措施,出臺了秸稈按量補助實施辦法,鼓勵和支持農作物秸稈的收集儲運和秸稈的“五化”利用,促進秸稈禁燒工作開展,全縣連續六次實現國家、省衛星監測和省、市巡查著火點“零通報”,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已走上常態化軌道。

“今年,全鄉共有小麥2.4萬畝,秸稈綜合利用率95%以上,其中全量還田率達到80%,回收利用率達到20%。”北丁集鄉黨委副書記胡星星介紹,除實行秸稈全量還田外,該鄉還引導農民將田間地頭的零星秸稈轉運到附近的秸稈收購點壓縮打包,每天可打包10萬公斤秸稈。

在劉集鎮工業園區榮盛秸稈專業合作社,前來送麥秸的車輛一輛接著一輛。“我們合作社常年收儲加工銷售小麥秸稈,主要銷往山東泉林的造紙廠和本地的奶牛場。今年麥收開始後,每天能打包80噸秸稈。”據合作社負責人榮海超介紹,“合作社還帶動了當地近30戶農民抱團經營,每戶年均收入不低於8萬元,個別農戶收入可達15萬元,合作社每年的純收益在150萬元左右。”榮海超說。

“我們村共有4100畝小麥,除沂河淌地塊的麥秸被收儲大戶運走外,河外的大部分麥秸都還了田,既避免了秸稈焚燒汙染環境,又增加了土地肥力。”凌兵算了一筆賬,小麥秸稈還田作為有機肥使用,下茬每畝水稻可少施30斤尿素和70斤磷肥,每畝可減少肥料投入近140元。

據瞭解,沭陽縣今年共有151萬畝小麥,其中80%的小麥實行了秸稈全量還田。“按每畝還田400公斤計算,共還田約48.32萬噸秸稈。可減少化肥施用量為氮素1481噸、過磷酸鈣676噸、硫酸鉀3382噸。”該縣農委土肥站工作人員李彬介紹,秸稈還田既增加了土壤有機質、改良了土壤結構,又降低了種地成本、增加了農民收入。

近年來,沭陽縣還積極推進秸稈循環利用,通過扶持畜牧養殖等多種形式促進秸稈就地消化。位於沭陽縣劉集鎮張大溝村的宿遷鑫犇生態牧業有限公司是該縣規模最大的奶牛養殖企業,年飼養奶牛1600多頭。據瞭解,該公司每年可利用秸稈6000多噸。劉集、耿圩、北丁集等鄉鎮還鼓勵扶持農民創辦以秸稈為主要生產原料的蘑菇、草菇等食用菌企業,推進秸稈基料化,實現秸杆綜合利用產業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