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 全员创新 暨南大学着力构建高水平本科教学育人体系

本科教学质量是衡量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素有“华侨最高学府”之称的暨南大学,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以中华优秀文化和现代科技知识培养造就人才。建校至今,共培养了来自世界五大洲17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各类人才30余万,堪称桃李满天下。

目前,学校学科齐全,文理工医兼备,设有36个学院,62个系,17个直属研究院(所),有本科专业94个。近年来,学校抓住“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发展机遇,坚持“质量是生命,创新是灵魂”的办学理念,大力推进教育创新、科研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在建设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道路上迈出了更为坚实的步伐,为实现将暨南大学建设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

突出本科教学中心地位 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双保障

高水平师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近年来,暨南大学坚定贯彻“人才强校”战略,以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为目标,引培并举,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大力加强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稳步扩大,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更趋优化,为推动学校本科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截至2017年8月,学校共有专任教师2148人(含学校全职在岗的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专任教师数相比2014-2015学年增长13.29%。2016-2017学年,学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共161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5.09%,比2014-2015学年增长6.52%,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卓有成效。

目前,学校有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生物医药学科群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有30个一级学科上榜,数量居广东高校第三。

此外,学校还积极引导教师投身本科教学,鼓励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尤其是基础课,55周岁以下的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至少为本科生讲授1门课程。2016-2017学年,教授、副教授讲授本科课程2233门,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副教授占教授、副教授总数的比例为85.2%,高层次人才为本科生授课比例达54.98%。

优质充足的教学资源也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支撑。学校建立健全保障教学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不断加大对本科教学经费的投入力度。2015-2017年,学校教育经费由22.9亿元增至29.28亿元,教学经费由6.93亿元增至11.90亿元,教学经费支出占比学校教育经费由30.26%增至40.64%。

2011年12月,学校正式启动建设本科课程建设与管理中心(以下简称“本科课程中心”),本科课程中心引入课程分类定级考评机制。对建设优秀的课程给予奖励性建设经费支持,实现“越扶越强,越强越扶”的良性建设机制。目前已评选出AAA课程157门,AA课程307门,A课程529门。

在不断加强课程建设的同时,学校2012年开始试行本科课程评估。对于评估结果排名前10%的课程团队给予嘉奖,排名后5%的课程团队予以警示。评估结果送达院、系和课程团队,并要求以系为单位,组织所有授课教师交流研讨,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反馈系统。

改革人才培养机制 创新丰富教学模式

学校主动适应时代需求,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现代大学制度的暨南大学“三三三”本科教学治理体系,即围绕本科教学的三大基本要素:教师、课程和学生,搭建本科教学核心团队、本科课程中心和“卓越未来”创新人才教育计划三个平台,狠抓内涵建设;实施教风学风分级预警与处置系统、教师教学绩效测评系统和课堂教学辅助系统三套系统,狠抓教风学风建设,积极推动人才培养的系统改革。

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学校积极鼓励、支持教师开展翻转课堂、“线上+线下”、结合社交媒体的混合式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组织“教学工作坊”“品味教学”“智慧教学工具培训”等活动,引导教师定向发展,激励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推进“互联网+”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手段引入课堂,提升课堂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探索多元实践教学新模式。该模式包括体验式教学、探究式学习、工读交替制度和校企合作培养等,适应内、外招两类学生培养需求,针对不同生源和不同学科特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13-2017年,学校连续5年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共获得17个奖项,其中在2015年第八届年会及2017年第十届年会上,获奖数居全国高校第一。近3学年,学校本科生发表论文480篇,其中,5篇论文的影响因子超过7.0。

打造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加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育人功能的协同、协调。第一课堂重在拓展学生知识、能力,第二课堂育人体系与第一课堂有机衔接,以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为目标,强化学生素质培养。学校打造“赢在创新”等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竞争性、互动性的新型课堂,实施“港澳台侨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升计划”,举办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科技活动,丰富“第二课堂”的形式和内容,打造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活动平台,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学校“赢在创新”创新大赛自2013年创立以来,至今已举办十季48场比赛,直接参赛项目325个,共吸引学生12000多人次直接参与。

注重港澳台侨学生培养 打造“一主多元”育人模式

目前,暨南大学是国内招收港澳台侨学生最多的高校,在港澳台侨青年人才培养、对外汉语教育、华侨华人研究领域具有国内领先的学科实力。海内外生源的差异性,客观上要求学校必须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探索差异化的教学与管理制度。学校根据内招生与外招生不同的文化教育背景和学业基础,在保持一定共性的基础上,确定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确保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学校按照“一主多元,学术先导”的思路开展文化育人。以中华优秀文化为主线,开展中国文化之旅、广东社会实践考察、中华文化大讲堂等系列活动,营造良好文化育人的校园氛围。同时,为港澳台学生专设四海书院,通过一年的书院制教育,夯实学业基础,强化通识教育和国情教育,培养港澳台侨学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针对港澳台侨学生个性独立、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较强等特点,并根据其知识能力需求,创建目标导向、模块化的港澳台侨学生本科课程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通识教育、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相互协调的课程体系,以国际学院为主体开设一系列全英课程,努力提升港澳台侨学生的知识储备。

重点开设“星动暨南梦”学生领袖百人营。以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为目标,每年精心选拔200名优秀港澳台侨学生领袖以课程形式进行重点教育和长期培训考察。实施港澳台侨学生领袖成长计划,组建港澳台侨学生领袖导师组,以专题讲座、圆桌论坛、创新学习、领导情景模拟、境内外社会实践等形式,开展全方位的领袖素质和能力培训;举办港澳台侨学生领袖研习营,探讨全球化时代青年领袖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筑牢“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根基;组建港澳台侨学生干部校友联谊会,发挥优秀校友对后辈的传帮带作用;全面丰富培养路径,培养一批具有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国际视野,综合素质优良的新时代创新型年轻领袖人才,助力境外学子实现成长成才的“暨南梦”。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作为华侨最高学府,暨南大学将继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突出人才培养这一大学发展的“初心”,总结成绩经验,发现问题不足,把“立德树人”“提高质量”贯穿于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始终,着力培养优秀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