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只是“抄襲”了100年前的西爾斯而已

你有沒有想過,大紅大紫的亞馬遜,其實和當年的西爾斯在發展上沒有什麼區別?

文/王子威

零售是個很有趣的行業,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實體店的衰落——你要是10年前向西爾斯投資100美元,對不起,今天大概只有3美元了;不過如果那時候你投資了亞馬遜,那麼這100美元的投資現在的價值已經超過2000美元。

亞馬遜,只是“抄襲”了100年前的西爾斯而已

▲2007-2017年,亞馬遜和西爾斯的股價變化百分比

亞馬遜,只是“抄襲”了100年前的西爾斯而已

▲2017年12月22日,亞馬遜市值已經達到5560億美元

▲現在,亞馬遜一家的市值比全球最大的10家實體零售商加起來都要高

不過如果你仔細看看零售業這幾十年的發展,卻會發現,其實今天的亞馬遜就是當年的西爾斯。

郵件就是互聯網

也許你不相信,在19世紀末,零售店還是個新奇的玩意兒,那個年代最火的是鐵路、預付郵資的郵件,這類東西讓交流和運輸變得非常便宜。

這也正是為什麼那個時代的零售是以寄送目錄冊(Catalog)的形式展開的,西爾斯也是如此。

在一定程度上,當年的目錄冊就是今天的亞馬遜網站(Amazon.com),只不過西爾斯成立於1893年的芝加哥,而亞馬遜成立於1994年的西雅圖而已。

從郵票到實體店

和亞馬遜從圖書起家一樣,最開始西爾斯只做一個品類,那就是手錶。

很快,西爾斯就進入了更多領域,然後開始建設自己的倉儲網絡,開始進行商品分發——聽起來和亞馬遜是不是一樣?

30年之後,西爾斯就做了一件當時看起來極其大膽的“創新”,就是建立實體店鋪。當然,在這一點上,亞馬遜還是快一些的,因為亞馬遜的第一個實體店鋪出現在2015年,那時候亞馬遜剛剛“成年”(在美國,一般21歲視為真正成年)。

那年的“大數據”

西爾斯建立了實體店以後,就用上了當年的“大數據”技術,不過,在20世紀初,那個“技術”叫做“全美人口普查(U.S. Census)”。

西爾斯的思路是,人口普查預測哪裡有增長(主要是在美國南部、西南部和西部地區),我就去哪裡開店。

亞馬遜也有自己的“大數據”——當然,和西爾斯大不相同——它的思路是用消費者的網頁瀏覽數據來預測他們想要什麼,至於住在哪,亞馬遜並不關心。

看來,這兩家的基礎邏輯真是一樣。

未來的過去 vs 過去的未來

西爾斯當年的套路和如今亞馬遜發展的路徑幾乎完全相同。

不過,今天的西爾斯舉步維艱,不知道20年、50年甚至100年後的亞馬遜會不會也這樣呢?沒人知道,不過有兩點可以確定:

第一,西爾斯的問題在於把自己的店鋪搞得一團糟,而亞馬遜在收購了全食超市(Whole Foods)後,第一件事就是大減價。

以史為鑑,如果亞馬遜把自己手裡的線下店鋪玩崩的話,估計也就走上西爾斯的老路了。

第二,西爾斯更大的錯誤在於沒有意識到互聯網對於零售的影響、互聯網替代風光無限的目錄冊郵寄。也許從現在預測未來10年零售會變成什麼樣是很難的,但是進行小步試錯、快速迭代,快速擴張的思路還是沒錯的。

亞馬遜,只是“抄襲”了100年前的西爾斯而已

所以,從亞馬遜和西爾斯的對比看,一切都是基於不變的需求,然後通過新的技術、手段、模式重新整合、賦能,進而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於是一個“獨角獸”也就出來了。

正如貝索斯所說,所有人都在問我未來10年會發生什麼變化,但是他們問錯了問題,好的問題應該是未來10年什麼不會變,然後用技術等手段去服務這些不變的東西。

《零售威觀察》以全球視角,關注於零售、流通及相關行業的發展和變化,為國內“新零售”發展提供一手的全球創新案例分享、企業戰略分析和前瞻性觀點。平臺創始人王子威,獨立新零售分析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