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解決問題的方向不該是面向群體平均態做“標品”

截止今天,做了8個月智能語音,產品是Saas雲服務,對外提供標準接口,目標市場智能催收。

8個月來沒遇到一個用標準產品的客戶,全部要求個性定製,個性定製在2B市場比較常見但全部個性定製還是不太正常,雖說定製會產生開發費利於提高利潤,可排期早已排到2個月後,有點背離追求效率的市場,我做了3年企業短信就用到3個接口:HTTP、Webservice、CMPP。對比來看,智能語音的產品服務形式似乎有點問題,不太符合市場需求。

產品形式重新設計還能解決,更棘手的是產品實現路徑:所有客戶都要求重新設計話術交互模板。

每家的風控策略不同,逾期用戶數據質量千差萬別;每家積累的催收反饋數據也大相徑庭,客戶對標準話術模板多半無感:我們產品是大額48期,跟量化派不太一樣,把你我貸的模板給我參照下....

起初俺以為這只是俺遇到的問題,看多新聞才知道是整個人工智能行業的都在經歷的痛苦:淪為外包公司,針對每家公司提的需求設計產品。

上週在出差的高鐵上翻完了《微粒社會》,點醒了俺:人工智能演化的方向是滿足單體需要。

開篇例子中,醫生眼中的TOM是個體,雙親眼中的TOM即為單體,理解不了?

夏天鬧肚子,吃西瓜、泡麵、冷飲、小龍蝦、海鮮....都可能鬧肚子,服藥蒙脫石散、腸炎寧...病因完全不同,體質也不相同,個體卻只能選擇群體平均出的標品滿足需求,單體是可以找到吃冷飲鬧肚子的“瀉停封”。

還是看不懂?

建議您去翻翻《微粒社會》,俺就不掰扯了。

用普通話來解釋人工智能產品個性定製:C2M—Customer-to- Manufactory。

馬雲爸爸鼓吹的電商新方向:消費者對工廠。每一個個體都被單獨對待即為單體。

綜上,客戶要求個性定製是符合產品演化邏輯的,客戶還沒意識到用戶單體形態的覺醒,所以會要求按積累數據的平均態定製話術。

客戶的需求方向也是錯的,在背離單體覺醒的智能時代。

知道怎麼標準化人工智能產品了不?

平均統計數據做AB測試是不行的,必須把算法解析到單體態,真正意義上的千人千面。

BB的好像有點飄,後期再討論,今兒先睡了。

暫不能理解意圖的無人駕駛過不了繁忙的十字路口.

人工智能解決問題的方向不該是面向群體平均態做“標品”

時間+空間=個體?

正態分佈即為個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