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名硯欣賞(一)

歷代名硯欣賞(一)

清·張聯第銘綠端硯

銘文:1. 圓若用智,靜則生明。我心不可轉,惟持其平。谷生詺。2.博泉判押之研。 說明: 橢圓綠端硯,做工規矩,包漿溫潤自然。綠端產於小湘峽,較為稀少,被大家所珍視。配紅木天地蓋。

銘者簡介: 張聯第[清],字谷生,號曉蓮,江都(今江蘇揚州人)。咸豐八年北闈副榜,官至四川知府,書法柳公權,畫法惲壽平。

歷代名硯欣賞(一)

清·朱為弼像硯

銘文:盤谷之石,如端溪良,琢以為研,成圓相光,研北之人,亦行亦藏,飲且食兮,壽爾康,茮堂先生自銘。南叔書並刻。說明: 愛硯之人將自己與硯等同,朱彝尊、高鳳翰、沈石友等藏硯大家均有將肖像刻之於硯的,可見朱為弼亦是愛硯之人。硯面琢朱為弼小像,寥寥數筆,然神情生動,栩栩如生。配紅木硯盒。

銘者簡介:朱為弼(1771~1840),字右甫,號茮堂、椒堂、蕉堂、匡齋,室名茮聲館。浙江平湖人。嘉慶十年進士,官漕督。金石之學,上追歐、趙。刻印神似秦漢。工山水,精寫意花卉,尤喜畫梅。

歷代名硯欣賞(一)

清·餘甸、黃任銘端硯

銘文:1.水巖神品。印文:田生
2.軒閒安得如汝壽,坡公句。印文:莘田自賞 古香齋 十硯軒圖書
說明: _長方淌池端硯,造型簡潔大方。樸素古雅,得文人青睞。配紅木硯盒。

銘者簡介:1. _餘甸[清],字田生、仲敏,初名祖訓,福建福清人,寄籍南平。康熙四十五年進士,官四川江津縣,至順天府丞。文章、書法冠一時,收藏硯臺頗豐。
2. _黃任(1683~1768),子於莘,號莘田,福建永福人。文煥曾孫。康熙舉人,官廣東四會知縣。有硯癖,自號十研先生,工書法,初學於林佶,後得筆法於汪士鋐,詩學王士禎,著《秋心集》。

歷代名硯欣賞(一)

清·李馥藏餘甸、黃任銘端硯

銘文:1.墖坑異產。印文:凍井山房
2. _他山石,天匠刮,方井成,泉始達,寒不冰,暑不渴,君子使活潑潑,甸。印文:餘田生
3.曾在李鹿山處。
說明: _端硯,方正有度,典雅大方,具有文人儒雅之氣。配紅木硯盒。

藏家簡介: _李馥(1662~1745),字汝嘉,號鹿山,福建閩縣人。康熙二十三年舉人,官至浙江巡撫。工詩,著有《鹿山詩鈔》。

歷代名硯欣賞(一)

明·海屋添籌端硯

說明:海屋添籌是中國傳統吉祥圖案,籌是古代用竹、木製成用來計算的工具。此典故出自蘇東坡《東坡志林·三老語》:嘗有三老人相遇,或問之年……一人曰:“海水變桑田,吾輒下一籌,邇來吾壽已滿十間屋。”此硯海天一色,雕仙鶴、海屋、波濤,雕工精美,技術高超。仙鶴銜籌飛向海屋,表示人間桑田又變滄海,寓意人間添壽一萬年。配紫檀木硯盒,渾厚大氣。

錢鏡塘是現代收藏史上的大家,大家有多大?非常可惜,由於種種原因,這位收藏驕子本來準備將其所藏整理後著成一部收藏目錄的宏願未能實現,以至我們今天無法用一個準確的數字來反映他的收藏,而只能根據收藏家本人晚年的回憶,以及研究者對錢鏡塘生前好友所作訪談中得到一個大致的估數:錢鏡塘一生收藏金石書畫五萬餘件。另外有一個比較形象但也只是窺測的例子,那就是“文革”中錢家被抄時,當時有十六輛/次大卡車先後開進位於上海茂名南路159弄2號的錢鏡塘舊居,然後滿載錢氏所藏轟鳴而去,“革命”場面甚為“壯觀”。這之前,錢鏡塘已於1956年至1964年,分十次將自己的部分收藏分別捐給了上海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南京博物院以及他的老家浙江海寧博物館等單位,作品總計三千九百餘件(“文革”後的1980年,他再一次向浙江嘉興博物館捐贈古代書畫一批)。錢鏡塘收藏不僅規模巨大,藏品亦精,且多成專項系列,所以,在收藏界他被譽為“今之項墨林、安儀周、龐萊臣”,眼力之好,在近世他與吳湖帆一起並稱海上“鑑定雙璧”。


但因為他的書畫收藏名氣太大,以至人們提到錢鏡塘總以書畫收藏家目之,其實書畫以外,他在金石篆刻、文房清玩乃至瓷雜的收藏也一樣驕人。當年“文革”抄家時,那十六卡車的被抄文物藝術品中,就有相當數量的金石、文房清玩被一起抄走。1964年,他還將自己收藏的吳昌碩、趙子琛等名家大師的24方篆刻精品捐贈給了西泠印社。“文革”結束後退還抄家物資時,儘管被抄的絕大部分錢鏡塘收藏已經不知所蹤,但是在退還的3000多件藝術品中就有一部分是他收藏的金石、文房清玩,本次獻拍的13方明清文人用硯即為其中的一部分。
曾經在許多人的眼裡,錢鏡塘是一個鑽營於金石書畫的商人,既為商人,那就屬輕文重利之流,於是錢鏡塘就不如純粹意義上的收藏家了。其實不然。我們不妨仍然以他捐給文博機構的3000多件藝術品為例,且不說在近代收藏史上找不出第二位有如此巨量的藝術品捐贈的收藏家,就是憑捐贈之前錢鏡塘出巨資將所捐書畫全部按“錢家樣”統一重新裝裱一點來說,就不是一般商人捨得的行為了。並且他還以流暢的行楷書法和言簡意賅的文字在裱邊題寫邊跋,對作品及作者進行簡介和考釋,而且做得不失偏頗,這就更不是通常的書畫古董商人所能做到的了。須知當年查閱資料不比今日便捷,要做到這一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是多麼難能可貴的文化功業!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他的文化功業還會繼續,錢鏡塘還會有更多的捐贈,並且會有更多的題跋。那樣的話,彙集他的題跋輯成一部《錢鏡塘收藏書畫題跋錄》,那該是一件多麼有意義的事!唉,“文革”將這一切都葬送了!晚年老人即便再有雄心,但是條件已經不具備,只能抱憾去了遙遠的天國!

所以,當我們用手撫摸錢鏡塘當年收藏過的硯臺的時候,便有一種心情在我們的觸覺裡。收藏之所以耐人玩味,除了藏品本身值得把玩之外,便是與這藏品有關的人和事會把藏家的感情聯繫到一起,這是收藏的特殊功能,是物質作用於人的高級精神活動。13方硯臺,形制不一,材質有別,但是都有人文內涵,這與錢鏡塘的書畫收藏一脈相連。比如這方梁同書、翁方綱銘張廷濟自用端硯,當年張廷濟曾得河南新鄭子產廟唐碑殘石七片,上有隸字32個,殘字6個,張廷濟視為雅物,極為寶愛。他為此先作拓片,對殘石文字進行詳盡的考釋,並將考釋著錄於他的《清儀閣題跋》中,殘石拓片則收錄在《清儀閣所藏古器物文》第七冊中(原書現藏日本京都大學)。翁方綱、梁同書曾觀賞殘石,翁方綱還將殘石摹形並縮臨石上文字,梁同書則在一則相關硯銘中記載了當年張廷濟以十鬥米的代價易得殘石這件事。張廷濟是嘉慶三年浙江鄉試的第一名,因為會試屢試不第,沒有做成進士才走上了人生的另一條路,以圖書金石自娛,庋集自商周至近代文物,凡是金石書畫刻削髹飾之屬,只要符合自己品味,悉數收藏。然後建“清儀閣”,精心典藏。他也愛玩硯,曾以上好端石命其侄子張上林操刀,之後求得翁方綱摹形縮臨的子產廟碑殘石書法刻於硯背,又得梁同書長銘記錄此事,作成一方富蘊人文內涵的佳硯,即這方梁同書、翁方綱銘張廷濟自用端硯。髹飾漆盒亦為原配,有翁方綱銘文,其中“東里潤色”四個隸書大字集自老人當年所摹張遷碑,因為春秋時子產是鄭國大夫,居新鄭東里,唐朝的時候曾為之在新鄭建廟立碑。用典之妙,無以復加,而鐫於硯盒,是傳文脈,說佳話,讓小小一方硯臺荷負了多少文化擔當!再比如許修直藏徐鹹清銘端硯。此硯材形拙樸,不隱不顯,銘與飾因石施藝,籍蘊含蓄。是真文人都知道收斂,留有餘地才會有發揮。別以為硯臺是塊石頭無言無語,其實它會說話。銘文出自徐鹹清之手,徐鹹清是清康熙年間浙江上虞人,國子監生。康熙十八年(1679)三月初一日,清朝首開博學鴻儒科(科舉制舉的名目之一,亦稱博學宏詞科。清朝267年,共開二科,即康熙十八年的己未詞科和乾隆元年的丙辰詞科),全國共有143人參試,徐鹹清為其中之一。此人有才華,精於小學(文字學),曾著《資治文字》百卷,被當年同舉博學宏詞科、後來成為著名學者的毛奇齡稱為“古今巨觀”之作。其實徐鹹清既為銘者,也為硯主,他是自銘自硯。

錢鏡塘和他收藏的硯臺
◎胡西林
此硯曾經是許修直的藏品。在清末民初,許修直與常熟沈汝瑾(字石友,有《沈氏硯林》行世)、天津徐世昌(有《歸雲樓藏硯》行世)等都是鼎鼎大名的藏硯家。他藏佳硯名品過百,晚年名其齋室“百硯室”,並輯有《歷代名硯拓本》,惜未及刊行。但其手稿一直被人珍藏,2008年秋拍,西泠拍賣費力收求徵集到他的《歷代名硯拓本》手稿,這方硯的拓片也在其中。而說到“百硯室”,13方錢鏡塘藏硯中還有一方平板硯也有來頭。老坑端石,石品豐富,原配紅木舊盒,蓋內貼有紙籤,上書“此石系端坑,天青、胭脂暈、蕉白,質地佳而發墨也。微有青花數點。”並有署款及鈐印,惜被挖,依殘剩筆跡辨識,當為“百硯室主題”,由此可知此硯當年也是許修直的藏品。
許修直一生履歷複雜,早年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畢業回國後在當局擔任要職。1937年抗戰爆發後,他又在汪偽政權任職。1954年病逝北京。作為藏硯家,他收藏的硯臺及其《歷代名硯拓本》手稿為後世留下了珍貴資料。值得一提的是,許修直收藏的硯臺後來多數被國學大師季羨林收藏,別處少有得見,此二硯則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已經歸藏錢鏡塘數青草堂,是個例外。

歷代名硯拓本資料

歷代名硯欣賞(一)

清·潘耒銘隨形硯

銘文:1.割乘龍耳,截孤雲角,去其雕琢,完此幽璞,退谷老人。
2. _硯為舊雨所遺,喜其形古怪,留為枕秘。康熙壬戌與禾郡朱錫鬯、李武曾同寓都門,孫少宰過而賞之,此萬州金星石,過端溪遠甚,即請少宰銘之,錫鬯隸焉,吳江潘耒。
說明: _隨形硯,隨璞而作,彰顯了硯石的自然之美,幾名文士合作銘文,更添了幾分雅趣。配脫胎漆盒。

銘者簡介: _潘耒(1646~1708),字次耕、稼堂,晚自號止止居士,江蘇吳江人。潘檉章弟,顧炎武弟子。康熙間以布衣舉博學鴻詞,授檢討,纂修《明史》。長於聲音反切之學,指陳歷代修史利病亦極明晰。著有《遂動堂集》、《類音》等。

歷代名硯欣賞(一)

清·沈樹安、覺堂銘方渠端硯

銘文:1.墨池,樹安學書之研。印文:沈氏
2.方以行義,圓以用智。道光甲午雪舫為樹安銘。


3.法天象地,蕋芳。
4. _中規中矩,宜今宜古,雲根初移,墨龍飛舞。樹安自銘。
說明: _配紅木硯盒。

銘者簡介: _覺堂[清],僧,字雪舫,號水晶庵主,浙江餘姚人。焦山詩僧借庵法嗣。蘭竹放縱,草法矯健,頗似鐵舟,所至鬻書畫自給,著有《綠天詩意小影》。

歷代名硯欣賞(一)

清·許修直藏老坑平板端硯

盒內題字:此石系端坑,天青、胭脂暈、蕉白質地,佳而發墨也,微有青花數點。口口口口。
說明: _此硯石質佳而易發墨,有天青、胭脂暈、蕉白、青花等石品,主人視其為上品,配以黃花梨木硯盒,盒蓋原嵌玉(現已失)。觀其盒內題字風格與署款的殘留痕跡,題字者應為許修直,款識為“百研室主題”,鈐印為“百研室”。

藏家簡介: _許修直(1880~1954),名卓然,後以字行,一字冠生,又字西溪,晚號百硯室主,江蘇無錫人。早年就讀於中國公學,後留學日本中央法科大學,加入同盟會。歷任江蘇及浙江司法官和法政學堂教習、大理院推事、交通部參事、印鑄局局長、國民政府內政部次長、臨時政府行政委員會調查部長、東亞文化協議會評議員、華北電信電話公司株式會社副總裁、北京華僑協會理事。1945年3月出任偽北平市長。

歷代名硯欣賞(一)

清·許修直藏徐鹹清銘端硯

銘文:1._一片寒泉石,虧焉潤且堅,披圖成笑笑,堪人米家船,徐鹹清。 印文:仲山 博學宏詞
2.百硯室。
說明: _著錄於許修直《歷代名硯拓本》。配紅木硯盒。

銘者簡介: _徐鹹清[清],字仲山,浙江上虞人,國子生,康熙十八年舉鴻博。精字學,有《資治文字》百卷,毛奇齡稱為古今巨觀。

歷代名硯欣賞(一)

吳昌碩、沈石友、邵松年銘和軒氏紫雲硯

銘文:1. _紫雲凝九淵,淋漓氣常溼。裁割置蕉窓。猶疑風雨集。眼底見西江,何足當一吸。有時試揮毫,墨法八荒入。和軒氏研銘。
2.和軒銘硯辭豪雋,翰墨緣深我得之。書畫未能誇掔力,八荒吞吐且吟詩。乙卯春,石友題。沈。
3.紫雲。膚寸雨溉藝圃,筆花開春萬古。石友屬,老缶銘。
4. _具風字形,如雲氣蒸。風雲會合,文運其興。石友屬,息葊銘。印文:松年
收藏印:海虞沈石友藏
封面題字:和軒氏紫雲硯。印文:白沙邨莊
封面嵌玉題字:本色西來意,雲棲靜且安。林泉徐待寫,先寫數業蘭。御題。
錦墊題字:1. __研背銘和軒氏,不知何許人,銘辭豪邁,斷非庸流。買時出銀十餅,添嵌古古玉,修匣加十之二,石農刻銘。
2. _乙卯清明前三日,此硯端溪水巖細潤髮墨,琢工渾樸舒展,為直腳風字,銘有“紫雲”二字。可名風口口之研。予得此研日之 課詩習字,老當益壯。鈍記。
布面硯套題簽:紫雲研,石友藏。印文:沈大


布面硯套題字: _此我平生第一銘心之品,古人所謂性命可輕,至寶是保,與阿翠像硯稱雙璧也。癸丑六月,鈍記。印文:沈
出版:《沈氏硯林》P170-171,民國時期出版。

銘者簡介:1. _吳昌碩(1844~1927),初名俊,後改俊卿,字倉石、蒼石、倉碩、昌碩,一作昌石,號缶廬、缶道人、苦鐵等,浙江安吉人。詩、書、畫、印皆精,為一代藝術大師,西泠印社首任社長。
2. _沈石友(1858~1917)名汝瑾,字公周,號石友,別署鈍居士,室名明月樓,月玲瓏館、師尖齋、鳴堅白齋。江蘇常熟人,諸生,工詩詞,藏硯頗多,亦精刻硯,有《沈氏硯林》傳世,與吳昌碩、薄華過往甚密。
3. _邵松年(1848~1923)字伯英,號息盫,江蘇常熟人。室名澄蘭堂、蘭雪齋。光緒九年進士,歷任會試同考官、河南學政。富藏書畫碑帖。工小楷、能畫。著有《古緣萃錄》、《虞山畫志補編》等。

博雅之物 銘心之品
——吳昌碩、沈石友、邵松年銘“和軒氏紫雲硯”賞析
◎胡西林
在近世藏硯名家中,三個人的名字幾乎無人不知:天津徐世昌,常熟沈汝瑾,無錫許修直。三個人身份、履歷不同,但是硯緣好,硯福大,都是卓然成家的大藏家:徐世昌蓄硯百餘方,集拓後刊有《歸雲樓藏硯》行世;沈汝瑾藏硯規模更大,生前輯成《沈氏硯林》但未及拓印,去世六年後由其子精拓一百部分四卷刊行;許修直雖未有硯譜行世,但也是生前輯成《歷代名硯拓本》,之後他的手稿成了藏硯家們追逐的“孤本”書。三位藏硯大家分別於1939年、1917年、1954年謝世,他們輯成的硯譜(稿)如同乾隆時期的《西清硯譜》一樣,在藏硯家們的心目中是硯臺收藏的“《石渠寶笈》”,而三家所藏硯臺在他們身後更是成了後世藏硯家們孜孜以求的目標,此為硯林廣知。

“和軒氏紫雲硯”乃當年沈汝瑾所藏,刊於《沈氏硯林》第二卷。直腳風字形,長22.7釐米,寬15.6釐米,厚3.7釐米,其材質與工藝依沈汝瑾本人描述乃“端溪水巖,細潤髮墨,琢工渾樸舒展”,堪稱無尚佳品。硯側、硯後、硯背有銘,分別出自吳昌碩、沈汝瑾、邵松年之手。其中吳昌碩銘篆草並舉,朴茂大氣,雖鐫於窄窄的硯側上,卻是章法天成,雅野兼顧,“紫雲”二字名硯更是妥帖無比。沈汝瑾比吳昌碩小14歲,他與吳昌碩是非常相契的好朋友,硯交極深。但是他與吳昌碩何時相識,似乎沒有確切記載。他與蒲作英也是好朋友,蒲作英去世之後,《墓誌銘》就是由他撰稿再由吳昌碩篆額並書丹的。《墓誌銘》中述及廿年前蒲作英攜吳昌碩書法訪沈汝瑾,這是兩人之初識,由此推知沈汝瑾是先識蒲作英,再識吳昌碩的。而蒲作英1917年去世,“廿年前”就是1897年,那麼沈汝瑾與吳昌碩相識應該在1897年之後。吳昌碩為沈汝瑾銘硯,從《沈氏硯林》看最早的一方是“磨人硯”,時間是1905年,這之後一直到1917年沈汝瑾去世前,沈氏頻頻請吳昌碩作硯銘,前後獲題有近百款之多,其中尤以1912年之後最為集中。一位是藏硯大家,一位是藝壇巨擘,小小一方硯臺,讓兩人一唱一和,互發雅思,為硯史也為藝壇譜寫了幾乎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絕唱。但是吳昌碩在一些硯銘中不署銘年,究其原因,或者因為別家所銘已有紀年,或者因為章法佈局而避免因“時”傷雅,更多情況則屬於後一類。

這方《和軒氏紫雲硯》吳昌碩就沒有署銘年。硯配紅木匣,蓋上鐫“和軒氏紫雲硯”銘,“白沙邨莊”主人橋本關雪題。內有錦墊,外包袱布,上面密麻麻寫滿了與此硯相關的文字。由此我們知道,沈汝瑾購此硯“出銀十餅”,硯匣購時已有,匣上古玉則為沈汝瑾所嵌,嵌玉連修匣,沈汝瑾共出銀“十二餅”,蓋上銘文則出自石農刀筆。袱布題字雲:“此我平生第一銘心之品,古人所謂性命可輕,至寶是保,與阿翠像硯稱雙璧也。癸丑六月,鈍記。”沈汝瑾,字公周,號石友,鈍是他的別號。癸丑即1913年,這是沈汝瑾對這方硯多次題、銘中所署年份最早的一次。記中所言“阿翠像硯”是沈汝瑾珍藏的另一方硯臺,1911年購得,1912年吳昌碩為之題銘,是沈汝瑾藏硯中的極品。從“與阿翠像硯稱雙璧”中可知沈氏先得“阿翠像硯”,再得“和軒氏紫雲硯”,然後他於1915年清明前在“和軒氏紫雲硯”右側作自銘,左側則請吳昌碩銘。依常例吳昌碩銘左側是沈汝瑾對吳缶老的敬重,同時也表明吳昌碩先銘於沈汝瑾。由此推知,吳昌碩的銘至晚不會遲於1915年清明之前。
在沈氏藏硯中,“和軒氏紫雲硯”與“阿翠像硯”稱雙璧,並且是他“平生第一銘心之品”,這樣的話出自一位知硯、愛硯、玩硯一輩子的藏硯大家之口,評價不可謂不高。“阿翠像硯”刊《沈氏硯林》第一卷,洮河綠石質宋硯,背面刻宋樂伎蘇翠像,姿色媚佳,歷來為人喜愛。此硯清鹹、同間為漢軍司馬宗嘯吾所藏,《清稗類鈔》對此硯有載,《畫史會要》則對蘇翠事蹟有載。阿翠像硯傳承七八百年,是宋硯名品,然而在沈汝瑾的心目中,“和軒氏紫雲硯”位置更加突出,稱為“第一銘心之品”,如此題記在沈汝瑾全部藏硯中也僅此一例。吳昌碩雖不藏硯,亦品硯高人,撫玩如此佳品,心情為硯所喜,所以銘題寫得如此瀟灑,比之他的書法佳作也是上上品,而在沈氏所得吳缶老近百銘題中更稱絕佳。正所謂博雅之物、銘心之品,此硯至美至貴不言而喻。
歷代名硯欣賞(一)

清·蟠虺紋鐘形端硯

銘文:_ __文武靜不廷,卣夏燮百邦,於秦執事。作孟和。
出版:《中國古硯譜》圖81,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
說明: _仿古青銅鐘,鬼斧神工,為典型之乾隆工藝。依青銅紋飾亦步亦趨,精雕細琢,卻又不失大氣及靈動。摹刻秦公鍾銘文,蒼茫渾厚,圓轉流麗,氣息高古。此硯集石佳,形美,工細於一身,乃珍貴佳硯。配紫檀天地蓋。

歷代名硯欣賞(一)

清·廣玉銘老坑端硯

銘文: _芙蓉之邏,麢峽之濱。有山齾齾,有水鱗鱗。靈毓瑌,秀結琳珉。肌豐以膩,理密而純。滑不留手,破欲吹唇。廉隅勵節,矩度持身。端人如此,其曰可親。嘉慶丁巳,桂亭廣玉識。印文:春雨江煙 桂亭
說明: _廣玉於乾隆五十九年知肇慶府,嘉慶元年開採端溪硯石。開採硯石約七千餘塊。此硯當為其監工開坑時所得,作行書銘文對端溪風情及端硯質量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具有極高的硯史價值。此老坑端硯造型簡略,具有渾厚之氣,石質細潤,為老坑中佳品。配紫檀木硯盒。


參閱: 1. 《蘭千山館名硯目錄》

銘者簡介: _廣玉[清·乾隆],隸屬滿洲正白旗,約於乾隆末年至嘉慶初年任廣東肇慶知府,在任期間於嘉慶元年監工開採端溪硯石。著《開坑記》。

歷代名硯欣賞(一)

清·焦循銘福祿壽歙硯

銘文:_歙石金星,是為上品,頡頑端溪,溫潤縝密,助我說經,殊慚匡鼎。北湖裡堂焦循銘。
說明: _金星歙石,雕工精細,構圖典雅,線條流暢,刀法洗練,石質細膩光潔、縝密溫潤,伴有金星,為硯中之上品,可媲美端硯。蝙蝠、靈芝、鹿、山石構成一幅佳圖,寓意 “福、祿、壽”。配紅木硯盒。

銘者簡介: _焦循(1763~1820),字裡堂,晚號裡堂老人,江蘇揚州人。嘉慶六年舉人。善畫,畢生究習經書,博覽典籍。於經、史、歷算、音韻、訓詁、詩詞、醫學、戲曲等多有創建,著述頗豐。為揚州學派代表人物之一。生前名重海內,為世人推崇。

歷代名硯欣賞(一)

清乾隆·御製仿唐觀象硯

銘文: _仿唐觀象硯。古聖觀象,意在筆前。卦雖畫八,理具先天。伊誰制硯,義闡韋編。四維四隅,匪方匪圓。弗設奇偶,全體備焉。玩辭是資,選石效。滴露研朱,用佐窮年。乾隆丙申新正御銘。印文:德充符 會心不遠


參閱:《西清硯譜》P418。
說明: _清乾隆時期仿唐宋硯式流行,此仿唐觀象硯為其一,為眾硯之首,亦為乾隆帝賞賜之物。八稜形,硯面無邊,平坦寬廣,八字形墨池。背陰刻御銘,法度謹,規矩雅緻。配紅木硯盒。

銘者簡介: _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清高宗,年號乾隆。雍正帝第四子。1735~1795年在位六十年。好學詩文,乾隆三十七年纂修《四庫全書》,並命撰《會典》、《一統志》及各省通志等,文德武功為清代諸帝之最。嗜書畫,縱情翰墨,囊括歷代法書名畫入藏內府,先後命侍臣編纂《石渠寶笈》《秘殿珠林》等。喜在古畫上題詩句,書法趙孟俯,圓潤秀麗,兼擅山水、花卉,偶寫佛像。

歷代名硯欣賞(一)

清· 沈焯、餘子衎銘柳如是小像端硯

銘文:_河東君像,摹松壺居士本。竹賓。印文:竹賓
硯盒銘文:1._折其角,無嶽嶽。此君子處世之道也。而用以勵吾學。敬之仁兄大人屬。竹賓。印文:沈焯
2.敬之大兄大人雅屬,子衎餘傑寫。
說明: _柳如是是活動於明清易代之際的著名歌妓才女,為秦淮八豔之首。天資聰慧,容貌俏麗。詩文丹青出色,精通音律,與復社、幾社、東林黨人相交往,縱談時勢,詩歌唱和。不僅如此,柳如是具有愛國的民族氣節,明亡後,其身跳荷花池,值得敬仰。沈焯、餘子珩、邵承忻三人所處的時代,中國正處於半殖民半封建之際,三位文士銘此硯,寄託他們的文人情懷和愛國之心。此硯佳石、佳銘、佳人、佳工,值得收藏和寶愛。

銘者簡介:1. _沈焯(?~1901後),原名沈雒,又名沈焞,字竹賓,別號墨壺外史、墨壺客、墨壺小隱、墨壺生,江蘇吳江人。擅畫山水、花卉、人物,無一不精。
2. _餘子衎[清],名傑。江蘇吳縣人,善花卉翎毛,專工研麗,名噪一時。
硯臺主人簡介:_邵承忻(1852~1928),字敬之,浙江嘉善人。畫花卉,翎毛,學張熊。

歷代名硯欣賞(一)

清·傅玉露、陳子奮銘龍紋端硯

銘文:1. _產於粵,逰於燕吳,顧氏畫井田,伴我芸閣歸林泉,如影隨形二十年。傅玉露。
2.潤通月窟,洗就云溪。子奮。印文:子奮
3.傅玉露清康熙進士,薦舉鴻博,著《玉筍山房集》。榕華。印文:雨花 夜坐軒
說明: _榕華舊藏,由其家屬提供,配紅木硯盒。

銘者簡介:1. _陳子奮(1898~1976),原名起,字意薌,號無寐、風叟、水叟,室名宿月草堂、日香書屋等。祖籍福建長樂。父吉光,精書畫篆刻。子奮書畫、篆刻兼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福建分會副主席。有《陳子奮白描花卉冊》、《壽山石小志》、《福建畫人傳》等。
2. 傅玉露:[清]康熙進士,薦舉鴻博,著《玉筍山房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