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魂”端午情:節日重要 文化更重要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也是我國首個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

難忘的端午記憶

6月17日下午1點左右,生於上海,長於北京的68歲朱老師手拉便攜式購物車,正在位於永輝超市(太陽宮店)裡選購日常食品,偏愛米食的她的車裡沒有買粽子,“我回去自己包嘉興肉粽。”

聊起端午節,朱老師第一印象就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我們現在是一樣的,都要我們愛國。”

30多年前,朱老師曾去過湖南湘潭,親自參加了一場龍舟比賽。她回憶道:“出去的時候太陽還金燦燦的,但坐上(龍舟)沒一會,突然一片陰雲,從頭到腳給我澆得一身溼。” 為了安全,後來都上岸了。

“真像腦袋上翻了一個大缸,我從來沒經歷過這麼大的雨。”朱老師覺得特別開心,“一直在城裡面,沒有親近大自然的機會。”

“中国魂”端午情:节日重要 文化更重要

小朋友正在“划龍舟”。 朱延生 攝

趁著端午節,這位奶奶帶著還在上幼兒園孫女特意來園博館感受端午習俗。“明天她們爺爺就不去陶然亭了,我得帶她倆去,往年那裡端午活動特別多。”

過節但不能忽略裡面的文化

今年端午假期,園博館固定展覽二樓公共區域,多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現場教授如何製作北京草編、蠟果、端午泥咕咕龍、端午五色虎和掐絲網花、水晶花製作等手工藝品。

“絨花的佩戴,每個節氣有不同的要求。”北京絨鳥(絨花)製作技藝第六代傳承人蔡志偉介紹,以前北京端午節,女人一般在太陽沒出來前,先買一朵絨花戴頭上,中午12點,把絨花扔掉,這叫“扔災”。男孩則戴“五毒辟邪”絨葫蘆,保佑孩子一年健健康康,無病無災。但這是“純陽之物”女孩不能戴,女孩戴的是“繒子”,用綵線縫製而成,狀似粽子,保佑一年健健康康,有吃有喝。

“中国魂”端午情:节日重要 文化更重要

北京絨鳥(絨花)製作技藝第六代傳承人蔡志偉正在授課。 朱延生 攝

“任何一項工藝包括節氣都含著文化,但現在很多家長帶著孩子過節反而忽略了裡面的文化。”蔡志偉認為,讓孩子瞭解裡面的文化比過節更重要,因為文化反映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特徵。

蔡志偉認為,中國文化的核心就是中國魂,即對自己民族和文化的喜歡和認同。“只有喜歡中國才能喜歡中國文化、對中國文化有信心,才能傳承和發展中國文化。”

從小培養孩子瞭解中國傳統文化

“我的芒果(果蠟)怎麼皺了”,一位剛剛參加完果蠟工作坊的小朋友來到了北京果蠟第四代藝人劉秀華的老伴聶福麟面前。“沒事,回家用布輕輕地多擦幾次就可以了。”

下午13點半,已經多次受邀前來園博館進行授課的劉秀華和聶福麟夫婦,正在教授已經報名活動的兒童如何製作果蠟。因為需要提前報名,部分沒有報上名的家長也帶著孩子圍著隔離帶,學習製作流程。

“中国魂”端午情:节日重要 文化更重要

現場觀眾對栩栩如生的果蠟柿子充滿好奇。 朱延生 攝

“在北方地區,就我們一家生產果蠟,只有我們到那裡,你才能在那裡看見,也沒有商店賣這個東西。”聶福麟說:“平常參加學校活動、春節廟會等類似的活動才能見到。”

當問及蠟果的手藝是否還能傳承下去,聶福麟非常肯定地說:“能!”現在他的子女業餘時間也在學習,但還不能完全獨立。“以這為生、專職做這個肯定是不行的。這不太容易”。

北京奮鬥小學四年級班田由由跟著媽媽一起來園博館學習端午民俗。“今天專門上園博館來帶孩子瞭解端午文化,之前她們學校也搞過活動,現在學校對這方面比較重視了。可能她們知道的比我們懂的還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