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R基金認購完成,個人投資者獨挑大樑原因何在?

CDR基金認購完成,個人投資者獨挑大樑原因何在?

騰訊《一線》消息,6月20日,招商基金、嘉實基金等6家CDR戰略配售基金產品正式成立。同之前熱火朝天的宣傳造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6家CDR基金產品募資規模雖然都超過了50億元的下限,但募資最高的一家基金也不到300億元,同500億元的產品規模上限距離甚遠。

知情人士透露,“個人投資者佔比大多數,機構投資者不太熱情。”按理說此等搭上“獨角獸”公司發展順風車的好事,各路資本都應該趨之若鶩。何況6月10日晚證監會還特意向6家基金公司下發監管通知,其中一條內容就是“請各基金公司盡力控制募集規模在200億元左右”。

換言之,監管層的指導意見是建議基金公司將500億總規模中的300億元交由機構投資者籌集,餘下約200億元留給個人投資者。然而事與願違,機構投資者明顯不如想象中熱情,最終倒讓個人投資者挑了大梁。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部分盲從的個人投資者

將時間溯回至5月29日,華夏、南方、易方達、嘉實、匯添富、招商6家基金公司齊齊上報戰略配售基金,7天后證監會以史無前例的審批速度通過申報,14天后CDR基金開賣,整個過程只用了兩週!

CDR基金認購完成,個人投資者獨挑大樑原因何在?

一張來自菜市場的獨角獸打新基金粉單 圖源:新浪微博@洪灝

加上“一元認購”的超低門檻和最高不過50萬元的單客戶認購上限,對於已經經濟騰飛十數年的中國社會來說,認購一筆CDR基金絕非傷筋動骨的大手筆支出。個人投資者的認購能力雖然有限,但若乘上一個龐大的個人投資群體基數,最終的數量仍然非常可觀。

如此看來,為數眾多的個人投資者中應該有不少投資者屬於“盲從”,在沒有認真考量自身風險收益承受能力的情況下就盲目進行了認購。證監會或許意識到了這一點,在6月10號晚間下發的監管通知中,除建議基金公司控制募資規模外,也要求基金公司不得再投入新的廣告進行進一步宣傳、以前廣告中若有類似“前所未有”等不合規宣傳內容也要求修正並消除影響。

然而直到零售認購開始前夜才叫停宣傳顯然已經遲了,基金公司基本已經宣傳到位、個人投資者認購意向已經成型,即使基金公司後期真的有修正舉措,那也已經是“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謹慎的機構投資者

反觀機構投資者,在大起大落的資本市場拼殺多年,明顯更加謹慎。從最終的CDR基金認購結果來看,多數機構投資者應該都還處於持金上觀的猶豫狀態。一方面是如社保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可直接參與戰略配售,不需借道CDR基金的客觀現實;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機構投資者認為CDR基金目前前景還不明朗。

上文已經提到“獨角獸”概念已經在中國徹底被炒熱,這樣的背景下即使獨角獸們CDR回A折價發行也存在估值高溢價的風險。機構投資者不比個人投資,認購必然是大手筆,若真的不幸高位接盤……

除獨角獸概念被熱炒外,入選CDR名單的企業中誠然有阿里、騰訊這樣的優質企業,但也有美團、滴滴這樣仍舊處於虧損狀態的“獨角獸”。市場固然看好美團們的未來,但也不能不考慮萬一出現什麼意外帶來的損失。畢竟資本市場也好、商界也好,從來都是風雲詭譎瞬息萬變。

既然已經說到了未來,就不得不談一談6家CDR基金超長的三年封閉期。在同時考慮收益和資產流動性的前提下,CDR基金對機構投資者的吸引力未必有市場想象的那麼大。高盛的分析師劉勁津說過,“高價的新中國公司可能會面臨壓力,因投資者可以選擇買其他大型的知名度更高、更賺錢的股票。”

總的來說機構投資者由於種種外部因素暫緩了認購CDR基金的步伐,但這並不代表機構投資者未來不會參與進來。半年後機構投資者們還可以從二級市場取得基金份額,到那時CDR基金的前景應該會比現在清晰地多!

■ 作者|熊思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