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也有一位跟“李云龙”一样的将军!战场抗命,却能打胜仗

历来以经商有道而著称于世的犹太人,在战争中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因为他们非常善于从战争中去学习战争,所以他们很快便成了从事战争的行家里手。在中东战争的战火中诞生并成长起来的的以色列装甲兵,之所以能够以弱击强、以劣胜优、几度称雄于中东战场,也正是因为他们在连绵不断的中东战火的洗礼中,锤炼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作战思想。

以色列也有一位跟“李云龙”一样的将军!战场抗命,却能打胜仗

称雄中东的以色列装甲部队

对国家战略环境的极度“不安全感”,促使以色列国防军自建军以来始终奉行的是一种“进攻性的防御”战略,其总体作战思想是:现代条件下的战争,特别是在沙漠地区作战,其胜败取决于制空权的归属,因此在战争初期要通过空军的集中运用彻底摧毁敌方的空军;装甲部队是地面作战的主力,要以奇袭和快速的机动作战席卷战场,不给敌军以喘息之机;陆海空军应协同作战,尤其应发挥空地协同的整体威力。以军装甲兵的作战思想,也正是在这样的总体作战思想的“大背景”之下形成的。

以色列也有一位跟“李云龙”一样的将军!战场抗命,却能打胜仗

以色列装甲部队战术协同训练

以色列也有一位跟“李云龙”一样的将军!战场抗命,却能打胜仗

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集中起来的以色列坦克犹如一把尖刀直刺埃军防线

最大限度地追求速决战,是以军装甲兵作战思想的一条主线。在以军的首脑看来,打速决战的好处有点:其一是使对手根本没有嘴息和重新组织进攻的机会。这就如同拳击比赛一样,使用四个猛的组合拳雨点般地猛击对手面部,在其晕眩、摇晃时不要中断出拳,力求一口气将其击倒在地,不给对手还手的机会。其二是人员伤亡和军费开销少。以色列最经不起人员伤亡,如果伤亡达1000人至2000人,就相当于美国在一场战争中伤亡了10万-20万人那样可怕。此外,现代化战争完全依靠金钱来支持,在“十月战争”中,以色列要为每小时的作战付出1000万美元,这还不包括购买武器弹药的费用,战争才打了7天,以色列的国库就见底了。

以色列也有一位跟“李云龙”一样的将军!战场抗命,却能打胜仗

以色列装甲兵高强度的作战导致梅卡瓦坦克载弹量世界之最

如果战争能很快结束,人员伤亡和军费开销都将减少。其三是速决战使于造成既成事实。在六五战争中,以军仅用了6天时间就攻占了4倍于本国面积的上地,等阿军明白过来时,早已“大局已定”了。

打速决战的前提是要集中兵力。以军在人员、装备的数量上都远远不如阿军,因此在作战中特别强调要集中兵力,首先打击主要的或对己威胁最大的目标,速战速决,然后再转兵用于其它方向,实施各个击破例如,在“十月战争”中,以军采取“先北后西”的方针,首先集中22个旅的兵力,在戈兰高地向叙军实施了大规模的反击,前锋直通大马士革;尔后再挥师南下,与埃军在西奈半岛展开决战,从而各个击破了埃、叙两军的进攻。

以色列也有一位跟“李云龙”一样的将军!战场抗命,却能打胜仗

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面临南北两线作战

在“十月战争”中,埃以双方在西杂半岛上一度处于胶着状态。为了打破僵局、争取主动,由沙龙少将指挥的以军第143装甲师,利用埃军第2、第3集团军防御阵地之间的间隙,果断地转入反攻,率先渡过苏伊上运河,深入运河西岸埃军后方实施纵深攻击。以军装甲部队不仅连续摧毁了埃军大量的防空导弹阵地,为一度受到严重遏制的以空军作战行动开辟了“安全走廊”,而且迅速切断了开罗到苏伊土城的公路,达成了对埃军第3集团军的合围态势,从面彻底扭转了西线的战局。

以色列也有一位跟“李云龙”一样的将军!战场抗命,却能打胜仗

被以军装甲兵捣毁的埃及防空导弹阵地

在六・五战争中,以军装甲部队横穿西奈半岛,首先直插埃军的防御纵深,直抵苏伊士运河,而后再回头逐个围歼各个据点中的守敌,使埃军在西奈半岛的防御体系迅速瓦解,最终全线崩溃。在1982年的侵黎战争中,以军再一次施展其纵深攻击的特长,以11个装甲旅和机械化旅组成西、中、东三路大军,从黎以边界迅速向北穿插,一举切断了贝鲁特到大马士革的公路,对黎南部的巴解武装和驻黎叙军形成了围歼之势,从而迅速达成了战役企图。

以军在运用此作战原则时,充分发挥装甲部队的机动作战能力,极为重视达成进攻的突然性和提高纵深攻击的速度,强调以奇制胜、以快制胜。而阿军则战术呆板,在防御作战中往往只注重正面防御,忽视翼侧防御,结果常常给以军的穿插迁回、纵深攻击提供可乘之机。

装甲兵在进攻作战中,必须与航空兵以及陆军的步兵和炮兵保持密切的协同,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作战威力,这是以军装甲兵从实战中总结出的经验。在十月战争中的西奈战线,埃军强渡苏伊士运河以后,立即在运河东岸组织了密集的反坦克火力配系,每千米正面的反坦克火器密度达到55件。而习惯于与航空兵实施协同作战的以军装甲部队,在以空军由于受到埃军防空导弹的严重威胁而行动受制情况下,既没有组织炮兵进行火力压制,又没有组织步兵实施随伴掩护,就使用装甲兵单独向埃军实施反击,结果遭到埃军反坦克火力的迎头痛击。以军投入反击的3个装甲旅中,孤军冒进的第190装甲旅被埃军第2步兵师全歼(旅长被俘),其余2个装甲旅也遭到重创,参战的290余辆坦克中有2/3被埃军击毁。

以色列也有一位跟“李云龙”一样的将军!战场抗命,却能打胜仗

以色列也有一位跟“李云龙”一样的将军!战场抗命,却能打胜仗

第四次中东战争在损失惨重的以色列装甲兵

慘痛的教训使以军装甲兵认识到:在坦克的视野、射界受到限制的沙漠起伏地条件下,装备有大量便携式制导反坦克武器的步兵,对装甲兵构成了严重的成胁,装甲兵只有与己方随伴步兵保持密切的协同,并得到炮兵压制火力的支援和掩护,才能有效地对抗这种威胁,提高自身的战场生存力。此外以军还认为,在装甲兵与航空兵的空地协同作战中,绝不仅仅是航空兵对装甲兵的“单向支援掩护”关系,装甲兵同样能够以自己的作战行动为航空兵的作战行动创造有利的条件。在十月战争中西线以军所实施的渡河反击战,就是以军装甲兵为航空兵开辟空中安全走廊的成功战例。正是由于以军装甲师的渡河先遣支队成功地“扫荡”了运河西岸的埃军防空导弹阵地,才彻底解除了以空军对埃军防空火力的顾虑,从而航空兵能够全力出动、支援装甲部队的地面作战。

以色列也有一位跟“李云龙”一样的将军!战场抗命,却能打胜仗

以色列也有一位跟“李云龙”一样的将军!战场抗命,却能打胜仗

第四次中东战争立下赫赫战功的沙龙少将就是典型的“抗命将军”(头缠绷带)

以军装甲兵对阿军作战时,注意扬长避短,一般不与阿军死打硬拼,而是强调各级指挥官亲临第一线,审时度势,实施灵活的作战指挥。也正因为如此,以军装甲兵才能以多变的战术,打乱敌军的作战部署,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以军认为,战地指挥官的机动灵活性、勇猛顽强的作风和敢于冒险的进取精神,是战争制胜的关键。这些特点,在以军中上至总参谋长,下至连排长的各级指挥官身上都有着充分的体现。第二次中东战争时的以军总参谋长、第三、第四次中东战争时的以色列国防部长一一达扬将军,就主张在战场上要实行“分权指挥”,强调作战部队的指挥官要积极主动,到第一线指挥作战,即使违抗了命令如果是属于敢打敢拼的“抗命”,也不给予处分。达扬将军有一句言:“与其热裏于驱使一匹讨厌的累子,不如热衷于驾御一匹勇敢的良种马。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才会在第二次中东战争中出现第7装甲旅的“严重抗命之举”,并由此而导政了西奈战役的胜利。

以色列也有一位跟“李云龙”一样的将军!战场抗命,却能打胜仗

沙龙近乎抗命的反攻是以色列获得第四次中东战争胜利的关键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沙龙少将指挥以军第143装甲师所实施的渡河反击战,在开始时也是与其顶头上司南部军区司令戈南少将的意见相左的,为此,沙龙将军甚至直接越级请示总参谋部和国防部长达扬将军。在前线指挥官的强烈要求和积极主动进攻精神的影响下,就连以军总参谋长埃拉扎尔中将也放弃了其原来的“后发制人”的作战方案,转而同意以军各装甲师提前发起渡河作战。

以色列也有一位跟“李云龙”一样的将军!战场抗命,却能打胜仗

以色列也有一位跟“李云龙”一样的将军!战场抗命,却能打胜仗

及时的战地抢修是迅速恢复战斗力的关键

战争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保持和恢复战斗力的竞赛。在高强度、高消耗的现代战争中,对于高度依赖技术装备的装甲兵来说,只有对其实施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才能使其保持和恢复战斗力,在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开战后仅仅1周的时间,以军装甲兵就损失了600余辆坦克、装甲车,相当于其装备数量的1/3。在戈兰高地的防御作战中,以军著名的第7装甲旅的105辆坦克,在战争的前三天几乎每一辆坦克都被击中过,有时全旅能作战的坦克减少到只剩7辆。此时,以军凭借其组织良好的战场技术保障机构,对装甲兵部队实施了极为高效的战场技术保障:仅在开战后的10天内,就修理了2700余辆次坦克,并使其中大部分都迅速重返战场,损坏坦克的修复率高达86%。以军第7装甲旅通过对战损坦克的紧急抢修,迅速恢复了战斗力,在开战后第5天以军开始反击时,该旅编成内可以作战的坦克已达92辆!

以色列也有一位跟“李云龙”一样的将军!战场抗命,却能打胜仗

以军装甲兵战地抢修训练

以色列也有一位跟“李云龙”一样的将军!战场抗命,却能打胜仗

西奈战役最奇特的一幕——以色列装甲兵驾驶缴获的阿军坦克发动反攻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以军的技术保障机构不仅修复了大量己方战损的装备,而且居然奇迹般地修复了300余辆以军在战场上缴获的阿军坦克,并随即将其投入作战使用,从而使以军装甲兵出现了“坦克越打越多”的“战场奇观”。可以说,如此之高的技术保障效率,正是使以军得以保持和恢复战斗力,并最终摆脱被动局面、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

以色列也有一位跟“李云龙”一样的将军!战场抗命,却能打胜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