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京劇,中國還有揚劇、吉劇?地方戲瞭解一下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6月22日電 對一部分人來說,“地方戲”三個字會比較陌生,但在漫長的歲月裡,它們曾給人們帶來無數歡樂。日前,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2014級多劇種班舉行畢業公演,將揚劇、吉劇等地方戲帶到觀眾眼前,也引起戲曲界對傳承地方戲的討論。

除了京剧,中国还有扬剧、吉剧?地方戏了解一下

資料圖:桂劇是廣西地方戲曲劇種,圖為兩名小學生戴上自己繪製的桂劇臉譜。 林馨攝

什麼是地方戲?它是流行於一定地區,具有地方特色的戲曲劇種的通稱。如黃梅戲、淮劇、河北梆子、川劇、呂劇,是同流行全國的劇種(如京劇)相對而言的。一種地方戲,一般凝結著該地域的民風習俗,為當地人喜聞樂見。

知名度比較高的,河南豫劇算一個。它又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調,是中國地方戲影響最大的劇種之一,有常香玉等名家。《花木蘭》選段的一句“劉大哥講話,理太偏”,亦曾傳唱一時。

無疑,地方戲擁有一個龐大的“家族”。2017年底,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成果公佈,截至本次普查標準時間2015年8月31日,全國共有劇種348個。其中分佈區域在兩個省區市以上(含)的劇種48個,分佈區域僅限一個省區市的劇種300個。

除了京剧,中国还有扬剧、吉剧?地方戏了解一下

資料圖:北路戲俗稱福建亂彈,是清代中葉傳入福建的亂彈與當地民間戲曲融合形成的一種地方戲曲聲腔劇種。圖為北路戲表演者正在化妝王東明攝

只不過,其中有些劇種傳承形勢不是特別樂觀。前述普查成果顯示,348個地方戲劇種,共107個劇種無國辦團體,僅有民營團體或民間班社,其中70個劇種僅有民間班社。另外,無任何演出團體,僅存數名藝人,有傳承、偶有演出活動,未完全消亡的劇種有17個。

“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有一段時間,地方戲的發展確實比較困難。”戲劇理論家、中國戲曲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傅謹說。

傅謹一直關注地方戲傳承問題,對地方戲發展境況是否樂觀的問題,他覺得,要通過歷史角度看待,“當時的情況下,其實不只是地方戲,很多傳統文化都不是特別受重視”。

但很快,情況就有所改觀。傅謹介紹,《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下發後,很多地方戲被列為“非遺”,得到有效保護,“各地還紛紛舉辦針對地方戲的戲曲藝術節,喚起人們的重視和關注。”

除了京剧,中国还有扬剧、吉剧?地方戏了解一下

資料圖:圖為眾多觀眾在臺下欣賞“東北地方戲”。中新社發劉長山攝

如傅謹所言,2013年,《地方戲曲劇種保護與扶持計劃實施方案》印發,從人才培養、院團發展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措施扶持地方戲發展。

傅謹表示,在各方面的努力下,現在那種“地方戲瀕臨衰亡境地”的情況,已經得到了根本逆轉。

“一說起來地方戲,大家可能覺著知名度不高,沒什麼關注。但像河北梆子什麼的,最起碼當地會有很多人看,是比較有市場的。”一位戲曲教師說,地方戲人才培養工作也做的不錯,像陝西秦腔、河南豫劇等,都有專門的學校,中國戲曲學院有多劇種教學,“說地方戲仍瀕臨絕境,是不科學的”。

那麼,地方戲傳承如何錦上添花?傅謹建議,關鍵在於挖掘、傳承經典劇目,不能只把目光放在排新戲上,想“一齣戲救活一個劇種”。

除了京剧,中国还有扬剧、吉剧?地方戏了解一下

資料圖:作為地方戲曲,敦煌曲子戲已經在民間流傳了上千年,戲曲中仍保留有敦煌遺書中的曲子詞和曲調。 馬良寶攝

“地方戲為什麼有生命力?很大一個原因是其獨具的文化內涵,即區別於其他劇種的特點。”傅謹認為,如果不挖掘傳統,有的新戲拍出來,誠然是加入新的敘事方式、表演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關注度,但很可能失去地方戲應有的、最好的樣子。

但這並不是說,地方戲不能融入新元素。傅謹認為,傳承地方戲,要建立文化自信,相信它們自身的文化魅力。

“結合當下的情況挖掘傳統,把高水平的劇目呈現在舞臺上,就仍然能夠征服觀眾,得到當代人的喜愛。”傅謹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