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倒好”於當今還該不該存在?

倒好,是京劇裡的一個名詞,而這個名詞也不止限於京劇。指的是演員在演出中出現紕漏或差錯時,觀眾不留情面的故意叫好或起鬨。

倒好也是懂戲的一種象徵,別看倒好是起鬨,一般人還叫不明白。在舊時,臺上演員出現紕漏,臺下某個角落就會響起一聲“嗵”,而後在另一處會再來一聲“膛”,此起彼伏,這就是給演員吃倒好。

京劇“倒好”於當今還該不該存在?

最容易吃倒好的地方在哪呢?在天津。天津自古是演員們最打怵的地方,皆因天津的觀眾太懂戲,甚至比演員還懂。在天津演砸了,您就䝼等著吃倒好吧。光是這“嗵”、“膛”就夠喝一壺的,更有嚴重的,會跑到臺口指著你罵,這誰受得了。

而倒好,並不是隨著時間的更迭就沒了,現如今的演出中,如果遇見懂戲的觀眾,你演砸了照樣給你倒好。

京劇“倒好”於當今還該不該存在?

在2017年,“紀念譚鑫培誕辰170週年譚富英誕辰111週年系列展演”的最後一場,上演《摘纓會》,譚孝曾扮楚莊王,譚正巖扮唐狡及前半部楚莊王,胡文閣扮許姬。胡文閣在中場忘詞,胡琴拉了三個過門胡文閣才想起詞來,一時間倒好四起。後邊譚孝曾先生“勸梓童”那句唱用盡十二分氣力,博得一個正好,愣把前面倒好給壓了下去。

京劇“倒好”於當今還該不該存在?

這是這幾年最著名的一次倒好事件,而像張克、王珮瑜這樣的名家,也都捱過倒好。

不僅是演出失誤,有時候觀眾對節目不滿意,你不失誤也得吃倒好。

同是2017年,天津京劇團受邀參加西安的“永不落幕的藝術節·津閩秦國粹流芳精品劇目惠民展演”演出。老藝術家楊乃彭攜弟子上演《文昭關》。根據戲單,壓軸戲是《文昭關》,楊先生演前後,中間是其弟子湯雲碌演出。不過實際演出時,從開頭就是湯雲碌出來,一直到唱完“嘆五更”,觀眾也沒看到楊先生,這觀眾都是奔著“角兒”來的,可這戲都快完了,“角兒”還不出來,擱誰誰也難免有點情緒。以至於楊先生一出來,就收了大波“嗵!”。

京劇“倒好”於當今還該不該存在?

有人說,京劇的倒好是一種陋習,會影響演員的演出,在今天就應當禁止掉;而也有人說,倒好能鞭策演員們,無形中督促著他們更好演戲。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待“倒好”這一行為呢?歡迎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