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赤峰日报」产业兴 农村美 农民富——阿旗先锋乡新地村产业发展助推群众增收致富

「媒体报道·赤峰日报」产业兴 农村美 农民富——阿旗先锋乡新地村产业发展助推群众增收致富

媒体报道·赤峰日报

(赤峰日报6月20日一版)盛夏时节,阿旗先锋乡新地村方圆数里郁郁葱葱,绿色尽染。远远望去,一条条水泥路犹如玉带飘向远方,一座座整齐的大棚孕育着致富的希望。近年来,新地村依托产业发展,让村民逐渐走上富裕和谐之路,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迈出了坚实步伐。

念活“产业经”,村民“腰包鼓”

干旱缺水、基础设施薄弱一直是制约新地村发展的瓶颈。2016年以来,该村紧紧抓住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的机遇,组织村民投工投劳,新修通村公路3000米,硬化村组入户道路9000米,实施危房改造25户75间,基础设施上了台阶,人居环境日趋美化,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基础变了,旧貌换新颜,如何让村民的口袋鼓起来、富起来?该村瞄准产业致富路子,想方设法培植适合农村发展、村民致富的新兴产业。

阿旗盈丰种植专业合作社是新地村请回能人兴办的第一个产业实体。作为从新地村走出去的企业家,法人代表于宝祥回乡创办了以发展果蔬种植为主,集休闲、观光、采摘、旅游于一体的果蔬产业园多功能基地。吸收50户村民入社,其中贫困户19户,社员持有合作社股份,有劳动能力的在合作社务工,无劳动能力的以土地入股,发展地区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共同致富。通过订单与市场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利用“集中服务、统购统销”经营模式,组织集约化、专业化生产,95%以上的生产资料统一购买,享受最低批发价,主要生产资料至少比市场价低15%。产品全部由合作社统一包装,组织电商服务平台规模销售,果蔬产品统一销售率达98%以上。到2017年末,合作社固定资产达750万元,销售收入实现160万元,社员人均收入达1.3万元,高于全旗平均水平的25%。合作社栽种葡萄110亩,种植果树200亩,建设日光温室15栋,发展节水灌溉耕地800亩。同时,成立农民创业培训中心,下属培训基地两处,每年培训农民200人次以上。

如今,合作社内一派旖旎的田园风光。次第排列的大棚里瓜果飘香,甜甜的蜜枣、红红的草莓鲜艳欲滴,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琳琅满目,郁郁葱葱的果林一眼望不到边,微风吹来,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令人心旷神怡。田野上,社员们有的忙着采摘,准备卖给进村收购的商贩和食品加工企业;有的清除大棚内的杂草,准备栽种反季节蔬菜;有的为长势喜人的香葱等蔬菜浇水施肥,一派繁忙景象。每一个惠民项目的实施、每一个致富梦想的实现都让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2018年,合作社计划新建农家院接待中心1处、垂钓鱼塘4000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可带动100多户农民发展观光旅游农业,户均增收2万元。

“我们将山坡地入股合作社,既可拿租金,又可在合作社工作赚工资,这脱贫是没有问题的。”贫困户周凤贵高兴地说。新地村党支部书记刘国友表示,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合作社的引领示范作用更加突出、更加明显。村民刘军说起村上这两年的产业发展深有感触:“原来种地是靠天吃饭,忙活一年也剩不下几个钱。现在把地交给合作社,不操心种啥卖哪,按月领工资,年底有分红,一亩地顶过去几亩地,一家人的收入有保障了。”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杨志红是新地村返乡创业的又一个典型代表。大学毕业后,她创办诗语养殖场,开始养殖土鸡。2017年,村里协助她流转荒地200亩,扩建养殖场,与邻近的盈丰合作社实现产业互补,鸡场产生的鸡粪给大棚施肥,大棚换季剩下的蔬菜喂养土鸡,初步搭起循环经济框架。养殖场当年出栏公鸡10000余只,纯收入近20万元,白条鸡远销上海等地。诗语养殖场还申请自己的商标,倾力打造绿色无公害品牌,并利用互联网将产品销售到北京等大中城市,把触角延伸到市场的最末端,实时了解反馈市场需求,及时调整饲养结构,实现更精准地与市场对接。

杨志红致富不忘乡亲,与附近有致富意愿的村民达成合作意向,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乡亲们养殖土鸡。养殖场负责提供鸡雏和饲料,出栏时按保护价回收,一户一茬养100至200只鸡,不占用专门场地和专门劳动力,利用茶余饭后的时间,每年每户就可增收5000元。

新地村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方式,吸收村民用土地入股或租用耕地,流转、整合、集中土地,逐步扩大规模。让入社村民不出村就能在每个产业链条上实现三份收入:股金分红,农民变股民,不种地也能拿红利;流转土地的租金;务工收入。同时,将专门针对60岁以上老人及老弱病残群体,利用合作社担保贷款模式,吸收他们入股,让贫困户足不出户就可拿到分红,确保贫困户每年每户收入不低于3000元。

近年来,新地村结合特色产业发展,先后培育了3家种养业龙头企业。为让各项产业做大做强,村里鼓励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骨干、返乡创业农民和大中专毕业生、农村经纪人创办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比如,杂粮收购已成为附近农民种地的风向标,天赐祥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有限公司制作的蒙古包远销全国各地,带动十几户农民参加生产。这些特色产业不但解决了村民们一直以来靠天吃饭的困境,而且通过培育、壮大、延长产业链条带动其增收致富,乡村振兴的路子将越走越宽。

如何关注

①复制“活力阿鲁科尔沁”。

③扫描二维码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