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虧蘇聯在此事上有“先見之明”,否則德國真有可能一統全球

近代戰爭中什麼最重要?除了工業製造帶來的國力,那就要數由國土面積決定的“戰略縱深”了,因為一旦兩國開戰,進攻方一定會全力把防禦方最重要的工業基地打掉,進而削弱其工業製造水平。

多虧蘇聯在此事上有“先見之明”,否則德國真有可能一統全球

如此一來防禦方如果想要不被“吞併”,那它就必須在進攻方攻擊範圍外產生可持續工業生產的能力,而要做到這點,前提就是防禦方必須要有足夠大的國土面積。至於需要多大,這個視攻擊方的能力強弱而定。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時,伴隨著刺耳的戰鬥機轟鳴聲,約320萬的德國士兵如同“虎狼出籠”撲向了蘇聯,由於蘇聯軍方未料到德國一進攻就投入數百萬的軍隊,因而在措手不及之中全線崩潰。

而蘇聯這一崩潰,德國裝甲部隊直接一口氣自德蘇邊疆打到了伏爾加河西岸、高加索山脈的北坡,將歐洲人認知中蘇聯最富裕的區域都打下來了。

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烏克蘭的肥沃土地和高加索和裡海兩個地區的石油,它們一個能源源不斷的為德國佔領軍提供充足的食物,另一個則能讓德國倚重的飛機、坦克動起來。

多虧蘇聯在此事上有“先見之明”,否則德國真有可能一統全球

與此同時前俄羅斯帝國留給蘇聯的重要工業遺產莫斯科工業區、列寧格勒工業區,分別在開始於1941年10月的莫斯科保衛戰和始於1941年9月9日的列寧格勒戰役中變成了廢墟。

按照戰前德國情報的估計,打到如此“悲壯”的程度,蘇聯已經完全喪失了可持續生產的工業製造能力,只需等待蘇聯將已有工業成品消耗殆盡,德國就能結束整個對蘇戰役。

然而讓德國尷尬的是,蘇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就立馬深刻反思了前俄羅斯帝國將工業集中建立在西部的隱患,於是非常有先見之明的執行了工業東擴戰略。

選中俄羅斯歐洲部分和亞洲部分交匯的烏拉爾山脈建立了著名的“烏拉爾工業區”,依靠著烏拉爾山脈蘊藏的大量礦物資源,該工業區很快就發展成了以採礦、冶金、機械、化工為主導的資源型重型工業區。

多虧蘇聯在此事上有“先見之明”,否則德國真有可能一統全球

而這些東西在二戰時配合上從莫斯科、列寧格勒搬來的軍工生產車間,很快就能直接生產出“武器”了,雖說不能完全滿足蘇聯士兵的前線消耗,但足夠其防禦德國士兵進一步東進。

得以讓蘇聯撐到英國、美國全面軍事支援的到來,換句話依靠著自身的“先見之明”,蘇聯成功做到了空間換時間。

假如沒有“烏拉爾工業區”,在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癱瘓的現實下,德國真有可能完成它的“巴巴羅薩計劃”,趁英美還沒回過神佔據蘇聯。然後依託俄羅斯的資源和歐洲的工業基礎進軍全球。

那時可能就算美國火力全開都不一定能打贏德國,德國一統全球的願景說不定就真的被其實現了。

參看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全史》 阿諾德 湯因比 主編

斯大林和戰前蘇聯兵器工業 毛德金 - 《綏化學院學報》 - 200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