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隻體細胞克隆猴誕生,客家學者蒲慕明牽頭實現吳承恩預言

世界首隻體細胞克隆猴誕生,客家學者蒲慕明牽頭實現吳承恩預言

根據2018年1月25日光明日報最新消息,世界首隻體細胞克隆猴已在中國誕生,成果論文於北京時間1月25日凌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上以封面文章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非人靈長類平臺已經成功獲得了兩隻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和華華。

牽頭此研究的是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主任蒲慕明院士,廣東梅州大埔三河人,客家人,其伯父蒲良樓,就是之前提到過的抗戰英烈(詳見網絡新聞:願你來生擁有幸福…… | 公祭日南京老人在遇難者紀念牆上找到那個客家烈士名字後痛哭)。

世界首隻體細胞克隆猴誕生,客家學者蒲慕明牽頭實現吳承恩預言

蒲慕明博士

蒲慕明院士1948年在南京出生,1970年在臺灣清華大學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1974年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生物物理學博士,後在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高校任教,2000年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2009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11年12月當選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16年6月蒲慕明獲得格魯伯神經科學獎,因為蒲慕明作為世界知名科學家,“以精巧的實驗和創新研究途徑,幫助揭示了細胞神經學領域的一些關鍵‘秘密’,尤其是大腦神經環路可塑性在分子和細胞層面的機理,即神經細胞如何依據對現實世界的體驗,建立新連接或者改變原有連接強度”。

世界首隻體細胞克隆猴誕生,客家學者蒲慕明牽頭實現吳承恩預言

2017年11月14日,在梅州舉辦的世界客商大會上,蒲慕明和鄭時齡、葉嘉安、於起峰、黃路生、賴遠明、吳清平、李蓬等8位客籍的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榮獲第二屆“葉劍英獎”。獲獎者均為祖籍江西、惠州、梅州等地的客家人,在神經生物學等科學領域作出了突出貢獻。客家人自古崇文重教,出了很多大學者和科學家,常見一門出幾個進士幾個博士,文風璀璨。以梅州為例,梅州是著名的人文秀區,有著“文化之鄉”的美名。梅州籍的大學校長已有228人,國家級的院士23人。

對於此次體細胞克隆猴,蒲慕明院士說:“這一成功將進一步鞏固中國科學家在我國即將啟動的靈長類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國際大科學計劃中的主導地位。”自從“多利羊”體細胞克隆成功後,20多年間,雖然許多哺乳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也相繼成功,但獼猴的體細胞克隆一直是沒有解決的難題。今天這一難題終於被中科院首次攻克,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研究員帶領以博士後劉真為主的團隊,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成功地突破了這個生物學前沿的難題。

世界首隻體細胞克隆猴誕生,客家學者蒲慕明牽頭實現吳承恩預言

克隆猴“中中”和“華華”

拔根毫毛、化身千萬——今天,中國科學家讓神話變成了現實。蒲慕明院士說:“吳承恩真偉大,這麼早就預言到體細胞克隆猴終將成功。”這樣的成功,讓中國在非人靈長類動物體細胞克隆上領跑世界。

世界首隻體細胞克隆猴誕生,客家學者蒲慕明牽頭實現吳承恩預言

中科院孫強研究員(左)和劉真博士在育嬰室查看克隆猴“中中”和“華華”的情況

取得領跑的科學家們並沒有放鬆下來。蒲慕明說:“我們的論文發出去,馬上世界上就會有資源更多、人員更充足的實驗室跟上。接下來我們還能不能保持領先,要看我們能不能儘快做出疾病相關的模型動物,這是我們的當務之急,也是未來幾年我們要努力的方向”。

生物前沿問題的攻克,是科學家意志和科學方法論的較量。沒有節假日、沒有白天黑夜的研究,讓中國在非人靈長類體細胞克隆上領跑世界。蒲慕明院士曾給生物博士們發過一封郵件,在網上廣為流傳,足見追求科學事業的精神(郵件附後)。

蒲慕明院士有一段關於研究方法的精彩論述,他認為“信息量”與“創造力”之間可能是成反比的。每一個新存入神經網絡的信息,都是對創造性處理信息的一個新的約束。知識累積愈多,腦中各式各樣的框架也愈多,而這些已知的框架正是創新的主要障礙。因此,對知識極謹慎、有“抵制性”地選擇吸收,可能是保持創造力的重要一環。

新的成功始於選題的成功,選題有前瞻式和回顧式。前瞻式研究的第一步,徹底檢索你感興趣的領域的文獻,精讀最新最“熱”雜誌裡最“熱”的文章,搞清楚這個領域裡已解決的和未解決的問題。然後,你開始針對未解決的問題設計自己的實驗。而對於新手,宜採取回顧式研究:讀幾篇你所選的領域裡最近的權威綜述,從這些綜述中選出幾個你感興趣,在這領域裡已被公認的、接受的概念和假說,去圖書館尋找這些假說所依據的原始文獻。在仔細閱讀這些文章後,你開始設計一個新的實驗,用過去沒有的新技術或方法,再度檢測這個假說。

附:蒲慕明院士給生物博士們發的郵件(翻譯版):

實驗室的每一位成員:

在過去的幾個月中,我發現如果再不對實驗室進行一次劇變,很快,Poo實驗室就不是那個你們最初選擇加入的高產出,第一流的實驗室了。從過去六個月的實驗室進展報告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大多數項目都沒有什麼進展。在我們一年前剛搬進伯克利時,我就清楚地表達了我對實驗室中每一員的期望。

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希望大家保證在實驗室中付出足夠的時間和努力。我提到了每週60小時是我所認為的一個成功的年輕科學家每天呆在實驗室的時間的最低限。 當然,有極少數幸運的同仁如Florian,他已經發表了兩篇Nature並有了一份在哈佛的工作,是可以稍稍的享受下生活了。但是實驗室的其他人都不能像Florian這樣奢侈的享樂。從現在起,我在實驗室裡立下嚴規:

1.每個人每星期必須在實驗室50小時以上(比如說,每天八小時,每週六天。)這比我整個職業生涯每天所花的時間少得多。你們可能會比我聰明或者並不渴望成功,所以我並不以我的標準要求你們。

2. 工作,是指真正的搞研究,不包括上網,接發與科研無關的郵件(你可以在工作完成後在實驗室或家中做這些)和過度的與科研無關的聊天。除了特殊情況,午餐後的休息時間不要太長。我建議大家每天花至少六小時在自己的科研工作上,2個多小時做閱讀或其他和研究相關的活動上。閱讀文獻和書籍應放在工作之後。當你打算著手寫論文時,建議將更多的工作時間用來閱讀,搜索和撰寫論文。

3. 當你們超過一天不在實驗室時,必須用e-mail告知我(即使我不在實驗室)。提前告知我你們的假期計劃。對我來說,每年最多可以請20天的假。你們沒有一個人在你們的時間表上彙報了你們的假期和病假(儘管我給你們簽字了,但這是違反校規的),你們自己知道你們每年大概有多少天是沒有待在實驗室裡的。

總而言之,我知道出於一些個人的臨時狀況,健康因素等,讓你們時刻遵守這些規矩是不現實的。但如果你們出於個人生活方式不同而不遵守這些規定,我尊重你的決定並建議你早作打算,在一月31日以前捲鋪蓋走人,我會盡力幫你轉去另一個實驗室或找份工作。如果你能接收接收我上面說的這些條件,我會非常開心地為你的工作提供支持,希望比以前做的更好。

我已經看過大家2002年六月末所做的工作進展,祝願大家的研究都進展順利,這樣一篇好的論文就勝利在望了(至少達到《神經科學雜誌》的水平),如果那時你們還不能達到這個目標,那我就不得不請你在8月底離開我們實驗室。作為一個科學家,你必須把一切都獻身給科研事業。

工作時間:

每天僅僅工作8個小時是不行的。

對於一個博士或者科學家,每天僅僅工作8個小時根本就是死路一條!

如果有人敢午休,那就馬上捲鋪蓋走人,永遠不要再回實驗室!

假期:每年五週(包括春節,五一,國慶)。

上午必須早於8:30上班,下午早於1點上班。

每天用於看網頁以及其他與科研無關事情的時間不得多於30分鐘。

每天看報紙的時間不得多餘30分鐘。 小說和非科研性雜誌不準帶入實驗室。 如果離開實驗室超過1個小時,必須事先請假並得到允許。 除非緊急的事情,否則實驗室的事情永遠大於私事。

在這行裡,每週只工作5天,即使是天才,也比要比一個工作7天的資質平平的人成果要少。 如果你在這每天工作8個小時,每週只工作5天中成功了,哪怕只有一次,那你就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