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曾震动全国的陶然亭“大老妖”究竟是什么怪物?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句“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成就了北京南城的一座清代名亭的名字——陶然亭。

如今的陶然亭公园是1949年后,北京市政府最早兴建的一座现代园林,名闻遐迩的陶然亭、慈悲庵等建筑就坐落在这里。

晚清时,曾震动全国的陶然亭“大老妖”究竟是什么怪物?

清朝末年,陶然亭还是很荒凉的,芦苇丛生,荒冢累累,阴森凄凉。就是在这个地方还曾发生过一件震动两朝的“大老妖”事件,在《清稗类钞》中,就有着叙述。

《清稗类抄·大老妖》中这样写到:光绪甲午三月,京师宣武门外南下洼陶然亭畔苇潭中,忽有怪声如牛鸣,其声呜呜然,人名之曰“大老妖”。

说起这“大老妖”,其实来头不小,当年不仅闹得北京满城风雨,而且还传遍全国大江南北,甚至远到新疆,几乎全国为之不安。

大清甲午年,也就是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三月间,陶然亭附近居民忽闻苇丛中怪声如雷如牛,音量极大,环湖震响,整个水面都为之震动。

大家都弄不清这怪声从何而来,于是出现种种说法,有的说地下有蛟龙,有的说下面是盗窟,愈说愈奇,谣言四起。

有人说:“南大洼连着渤海,是京城的海眼。”“刘伯温造北京城时依仗着大明天子的气数镇住了水怪,现在水怪复出,北京城的气数怕是要尽了。”“大老妖复出时要是震塌了北京城的海眼,北京城也就完了。这是气数,在劫难逃啊。”到后来,京城中的百姓都怀疑是“蛟蜃”出世,有人给这“怪物”取了名字叫做“大老妖”。

关于“大老妖”,还有许多传说,有人说它专吃洋人。更有善于投机取巧的,将想象出来的《大老妖图》,大量印刷。这一本来只出现于北京的怪事,几乎传遍全国,一时闹得满城风雨,不知道到底是何怪物和要出什么怪事。后来,负责北京治安的清朝地方官特地请来一大批和尚、道士,设坛诵经,足足闹了几个月,才逐渐平息。在此之后,“大老妖”消失了一段时间,北京南城再也没响起怪叫。

谁知,到了1914年,陶然亭附近又传来了“大老妖”的叫声,依旧是半夜啼鸣,依旧是鸣声如牛。流言蜚语又随之四处扩散,消息传到总统府新华门,袁世凯听后唯恐传言惹事,立即命令自己的得力干将、京师警察总监吴炳湘全力调查,将“大老妖”查个水落石出。

吴炳湘接命之后,立即派武装警察一队,彻夜蹲伏陶然亭附近的芦苇荡。几天之后,警察们终于逮住了 “大老妖”——循声而去,原来是一只夜鹭,声如牛鸣瓮中。人们把这只夜鹭制成标本,陈列于今天的中山公园之内,供游人参观,这两次轰动京城的所谓“妖鸟”之谜才被揭破。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