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產業發展是一場全球化的博弈,除了共贏別無選擇

不出意外,2018年美國對中興的禁運事件一定會被載入史冊,若干年後,在歷史學家的撰文中會將這一年稱為中國芯片產業發展的轉折年。當然,通過這次事件也充分暴露了中國在芯片設計和生產製造技術領域的不足,同時業界也更加重視芯片產業的發展。關於中興被禁事件,全民強烈呼籲自強自立研發製造芯片的熱情可歌可泣,但是冷靜下來我們也要思考一下:整個芯片產業是一家或者幾家公司,甚至一個地區可以獨立控制的嗎?答案是否定的。

毋庸置疑,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消費區,同時也是最大的消費電子產品生產製造基地。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量高達3770億個,同比增長10.1%,進口額是2601億美元,同比增長14.6%。而2017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大約4086.91億美元,對比發現,中國市場的佔有率已然過半,很多半導體企業已經將中國市場作為重中之重。就拿中興來說,對於某些美國芯片供應商來說,中興的採購佔到大頭,如果禁止向中興銷售簡直是自斷命脈。

半導體生態鏈的博弈,只有共贏

我們看一下半導體的產業格局,芯片設計公司大部分來自美國、歐洲、日本,芯片生產主要在中國大陸、中國臺灣、新加坡、韓國進行,芯片高端材料由日本控制,大量電子產品在中國生產製造,中國也是芯片的最大消耗區。由此可見,幾乎全球的半導體公司都捆綁在一根繩子上,如果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就會全盤崩潰。

如果美國芯片公司禁止向中國銷售芯片,那麼幾乎一半的市場就被凍結了,沒有訂單的連鎖反應就是中國臺灣、新加坡等芯片代工廠也要停工,中國的電子產品得不到元器件,蘋果、小米、華為、OPPO、VIVO等公司也就無法正常出貨,全球的用戶都無法用上來自中國的智能手機以及其它電子產品,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最終的結果就是整個產業鏈癱瘓了,產業鏈上的每家公司都無法運轉。

在松山湖論壇的圓桌會談環節,嘉賓們也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上海矽睿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孫臻表示,“芯片禁售讓中興無法正常運營,如果發生在美國、歐洲、日本公司身上也是同樣的結局。比如,日本有很多獨家供應的材料,如果禁止向美國銷售,美國的公司同樣會掛掉。我們要做的就是:第一,國產芯片目前無法做到100%自給自足,但是可以在某一領域達到頂尖;第二,找到專注點,做到行業領先,通過成本下降擠出毛利潤。成本降低容易做到,核心是價值也要坐上去,這樣市場獨佔性一定可以提高。”

半導體產業發展是一場全球化的博弈,除了共贏別無選擇

中國公司可以在哪裡突圍?

再看中國半導體市場,很多國外企業幾乎達到壟斷的地步,某些領域國產芯片的佔有率只有百分之零點幾,處於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尷尬境地。那麼,在這種巨頭獨佔鰲頭的形勢下,國產芯片公司如何實現突圍?國家如何支持國產芯片企業的發展?

抗日戰爭中有一個偉大的軍事戰略,叫“農村包圍城市”,在會上專家們一致表示國產芯片的發展也可以借鑑這條路線。小米投資人孫昌旭指出,“在系統設備端,國產的ADC、鎖相環還是遠遠達不到國際需求,但是整個社會是分工合作的,美國公司也不能完全用自己的芯片,我們中國要做好規劃,哪些領域用國外的產品,哪些領域自主化生產,如果能用國產的都用國產,電源、ADC等小芯片國產可以替代TI等國際巨頭的產品。儘管大廠還處於壟斷階段,但是中國公司可以分散去替代,從小開始,再到頂端到系統。”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IC分會副理事長戴維民也表示,“我們可以曲線發展,比如可以先做IP,然後再設計生產芯片,慢慢就有了自己的產品。”

設計生產只是芯片產業的一個環節,而國產芯都會面對一個無法逃避的困境,就是銷售推廣,比如NXP、英飛凌的產品未必比國產汽車芯片強,但是很多廠家不敢用國產芯片,一般採購人員沒有決定權,而領導層又不想承擔國產芯片存在的潛在風險,他們會優先選擇性能穩定、風險低的國外供應商,這就導致那些有技術能力做設計和生產的公司也賣不出產品,生存空間極小,芯片設計創業者多以失敗告終。在討論階段,大家也呼籲大公司要對國產芯片給予一定的支持,避免出現中興被禁售出現的困境。這次中興事件以後,國內大公司也在反思,在改變採購策略,有些領域開始大膽採用國產芯片,這也是國產芯片發展的契機。

當然,大公司採購時,不僅看芯片的性能和價格,而且也要衡量一個公司的服務能力。如果國產芯片公司想服務於供應商,是否滿足大廠的服務需求?華登國際合夥人王林表示,“國外的競爭對手一直在對國內公司進行封殺,比如AD,某類產品性能剛達標,但是國內公司推出的是單通道,國外公司已經開始推多通道,而且國內公司的集成速度趕不上國外公司的集成速度。在技術層面,服務過華為、中興等大廠的公司應該清楚,他們的產品交付需求多達80頁,沒有服務過的公司不清楚交付的複雜度,但是我們看到中興、華為在逐步採用國產芯片,尤其是手機廠商的供應商中有很多國內公司,這是非常大的進步。國產芯片在技術上是一方面,服務是一方面,要全方位提高整體能力。”

芯片產業沒有彎道超車,需要踏實沉澱

中國人似乎非常喜歡“超越”這個詞,比如在汽車領域我們突破不了發動機這個關鍵技術,我們就大力發展電動汽車,因為在電動汽車市場全球的公司似乎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但是電池技術的起跑線也一樣嗎?我就這個問題諮詢過業內資深汽車工程師,他給我的回覆是國產電池的性能比日本電池的性能還是差些意思,差多少?總理去參觀豐田時的表情應該給出了答案。

在近十年,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有些領域在快速聚集財富,所以現在國人非常崇尚“暴富”,幾乎人人都在談投資回報,對股票、房產侃侃而談。而芯片產業是一個需要長期積累的產業,需要仰望星空,也需要腳踏實地,如果要追求“暴富”估計成功遙遙無期。小米投資人孫昌旭就講到,“我們總想超越別人,但是人家比你強很多,你怎麼短期能超過。我不認同彎道超車,我們需要腳踏實地,做差異化產品。在新應用上超越國外公司,作為自己的核心專利,在CPU、存儲方面,我們不可能短期內超過國外公司,甚至50年都很難超過。從5G來看,華為海思已經走在前面,美國都害怕中國的發展。我們要考慮在新技術上努力,將來他們才會有求於我們。比如在AI領域,中國就有機會,在算法上,中國的人才不比美國差,中國有機會做起來。”

說到腳踏實地,本次松山湖論壇印象比較深刻的一家公司是琻捷電子,首席執行官李夢雄在演講中的一段話發人深省:“中國的芯片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在高端領域比較少,我們做了開創性工作,英飛凌、恩智浦是我們強大的對手,但是我們要靜下心來細分市場,利用人才、本土、產品優勢,用五年或者更長的時間,把將產業鏈做好。我們專注做芯片,做參考設計。”

半導體產業發展是一場全球化的博弈,除了共贏別無選擇

半導體產業發展是一場全球化的博弈,除了共贏別無選擇

中興事件讓我們對芯片設計引起高度重視,很多人都想了解國產公司的產品性能以及技術能力,後面我將講一講在本次松山湖論壇上,我所看到的十家國產芯片公司以及他們推薦的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